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幻纵览-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第四编:灾难)——在此过程中,社会本身被改造(第五编:科学与社会)——当然,最终又改造了人自身(第一编:生命与人)……整个过程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每一编里又根据不同标准,梳理出自己的小体系。比如第一编:生命与人里各章的排列,其标准就是“人”和“生命”被改变的程度,按由浅到深进行排列。第三编:时空探险的内容,也是以科幻作品对传统时空概念的变品异程度,从“正常”向“异常”方面发展。

深入到具体章节里,笔者尽可能按照某一题材的历史变化安排内容。比如在人造生命和人造人一章里,便有“人偶形机器人”、“类人机器人”、“超级电脑”和“数字生命”这么一个清楚的脉络。科幻题材就象是许多小生命,在科幻文艺史的长河中自己蕴育、成熟、长大。笔者力求去把握这个题材成长的客观过程。

当然,要想将数量众多,涉及广泛的科幻题材梳理出一个线索,那是非常浩繁的工作。笔者上千篇科幻小说读下来,几百部科幻电影看过去,也只能说是为这项工作开一个头罢了。希望有兴趣的朋友能够一起投入这项研究中来。

最后要说明一点,某些科幻题材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术语,比如异度空间、虫洞旅行、人工冬眠等等。但也有一些科幻题材,虽然已经形成某种共同特点,却还没有统一的命名。笔者在本书里为它们暂时拟定了新名称,加以概括,如“可控梦境”等等。这些新命名是否适合,还望大家一起探讨。

作品相关 科幻文学的新挑战

1999年,中国科幻出版物达到276种,形成那一波科幻高潮的波峰。当时,《哈里波特》还没有中译本,“后续部队”《指环王》的电影还在拍摄中。在中国,创办奇幻杂志仍然为政策所不允许,因为涉及“宣传封建迷信”。当时,仅有上海少儿社彭懿等人,以微弱的声音呼唤着它的到来。

2000年,《科幻大王》上发表了笔者的文章《科幻文学的新挑战》。由于那时奇幻文学连固定的名称都没有,所以笔者称之为“纯幻想文学”、“魔幻文学”。文章中的两点隐忧:它的兴起会从科幻圈里带走大批读者,带走大批作者,现在看来不幸言中。可惜的是,那时候科幻界同仁还处在踏着波浪不断上升的欣快中,这篇文章几乎没有反响。

从那时起,科幻出版物数量逐年下降,于2004年到了一个最低水平。而它是不是谷底,现在还不好说。因为据笔者所了解,大量原本计划作科幻图书的编辑,都临时将选题改成了奇幻。

文学门类之间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它们各有各的艺术规律,各有各的欣赏方式。但在市场份额上就没有这么客气了。现在奇幻类出版物的读者,和科幻类出版物的读者大部分重合。笔者接触过奇幻文学作者,参加过奇幻文学的研讨会。象当年科幻为了自身发展,贬低武侠文学的价值一样,相当多的奇幻文学作者也在公开贬低科幻文学的价值。认为科幻是一种受束缚的幻想,而奇幻文学将进一步解放想象力……

如今,出版界的情况于科幻来说,完全可以称得上危机了。即使2004年又有两家刊物参与进来,也无法抵消整体下滑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在出版界和传媒界,对科幻市场价值的评价大为下降,人气和信心正在离去。许多编辑都这么讲:科幻是不错,但现在我们考虑出版奇幻……

如今这次危机,和1983年那一次完全不同。那次来自官方,这次来自市场。那次是外界压力,而这次,表面上仍然是外界压力,其实根源是中国科幻自身错误的总爆发;是整个九十年代以来,科幻界过分强调想象力,忽视科学理性内容的结果。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好吧,那奇幻文学不是更有想象空间吗?

当然,奇幻文学的兴趣,确实给科幻圈起到了洗牌的作用。相当一部分原本并不适合创作科幻的作者,现在离开了。相当一部分原本并不喜欢科幻的读者,现在也离开了。他们当初之所以呆在科幻的圈子里,仅仅是政策不允许他们喜欢的那个文学门类出生。如今,市场更为分化,定位也更为准确。科幻作者、科幻出版物的编辑也更能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坏事变成的好事。

面对这个危机,个人能力无足轻重。仅以此文提醒科幻界同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希望大家团结起来,群策群力,挽狂澜于即倒。要知道,被官方政策打败,可以借市场之力重生。而被市场打败,那将永无葬身之地。

希望笔者这番感慨,仅仅是杞人忧天

2005、1、19

附:纯幻想文学

——科幻文学的新挑战

(发表于《科幻大王》2000、5期,编辑马俊英)

去年五月,我第一次拜访中国小说学会的秘书长汤吉夫老师。出于对青年作者的关心,他给我介绍说,九九年中国小说学会在江西南昌开年会时,当地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曾到会上组科幻小说方面的稿子,因为小说学会里没有科幻小说作者而作罢。我根据汤老师提供的地址写了封信向该社询问,久久没有回音,以至于后来我就把这件事忘记了。

在今年一月份的一期《作家文摘报》上,我又看到一则消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大幻想文学”,特约彭懿主编。看内容介绍,整套书主要是纯幻想文学,与科幻文学很擦边,但又绝对不是一类。读者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学生。此书此人使我产生了很多想法,最主要的一条是,中国的科幻文学将要面对一场新的挑战。

彭懿是一位归国的留日学生。他在日本选修的课题就是魔幻文学或幻想文学。在他自己的一部魔幻小说的前言里,彭懿曾介绍过这种小说,大致就是“当代聊斋”。彭懿本人也说也练,出版有《半夜别开窗》,《与幽灵擦肩而过》等魔幻小说。所以看到他成为这样一套“大幻想文学”的特约主编,笔者一点也不奇怪。彭懿是国内在这方面极少的专家之一。

为什么说纯幻想文学就是中国科幻文学的挑战呢?这要从西方纯幻想文学的源流说起。在西方,由于创作上限制少,纯幻想文学一直从古代神话中演变过来,是通俗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象马克吐温、布尔加科夫这个级别的文学大师都创作过纯幻想文学。类似题材的纯幻想电影也是娱乐电影的重要内容,如《人鬼情未了》等都为中国观众所熟悉。不少科幻作家如爱伦坡等也同时创作纯幻想作品。

纯幻想文学发展至今,其主要特点是以现代生活为背景,以神怪故事为主线,经常在人鬼相隔、神怪斗法中展开情节。因此基本上是当代背景的魔幻小说。这也不难理解,虽说是“纯幻想”,但总要有自圆其说的逻辑线索。这种线索不从现实中提取,不通过“科学幻想”来自造,那么最好就求助于鬼神。所以不同文化背景的纯幻想作品往往请出各自传统中的神怪。比如香港的僵尸电影和西方的吸血鬼电影之不同就是一例。只有到了最近,在象《梦境犹存》之类的最新作品中,作者才表现出完全超脱传统文化的束缚,自创神怪世界的企图。

在中国当代,纯幻想文学,或者说魔幻文学,比之科幻文学更为凋零。你想,科幻文学尚且经常被视为“伪科学”、“反唯物论”,讲神说鬼的小说岂能逃过大棒。所幸的是中国作家久经历练,对此禁区连碰都不碰,结果也没听说什么人因为写魔幻文学而成为文化上的“烈士”。就这样,一直到了思想已经相当解放的当代,纯幻想文学领域出现了彭懿这样的先驱者,以及《新聊斋》之类个别的创作阵地。

从百花齐放的角度出发,我们当然欢迎一种新的文学品种能在中国发扬光大,但也要看到它将给中国科幻文学事业带来的冲击。首先,一大批作者可能离开科幻阵营去写魔幻文学。因为即使是今天中国科幻阵营中的主力作者,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科技知识的薄弱并不适合写科幻,而更适合自由奔放地写纯幻想小说。由于纯幻想文学势力不兴,现在他们还必须煞费苦心地给小说中的情节找“科学依据”,以求在纯科幻杂志上发表。以后他们可以不再戴着镣铐跳舞,在魔幻文学中找到自己的新天地。

其次,魔幻文学也会带走相当一批读者。长期以来,中国科幻界人士将科幻文学的特点定位于幻想,除了逻辑上的某些误解外,没有纯幻想文学的竞争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定位的结果是中国的科幻小说主要以吸引缺乏定性的青少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