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阿西莫夫并非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真的在《圣经》里,而是在抒发一种感受:对于这些“终极问题”,科学理性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类似的作品还有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在这篇科幻小说里,外星人留下的“黑色长方体“从几百万年前就遗留在地球上。它于冥冥中引导着猿人使用工具,引导着人类一点点进步。直到2001年,它在木星附近的太空里,现身在宇航员戴夫的面前,引领他羽化成仙,进入天人合一的状态。整个情节神秘莫测,玄不可解。克拉克意图用这种方式来表现他的主题:异常发达的科学技术具有宗教般的神秘性质。
在《思想爆炸公式》中,爱因斯坦上书罗斯福,制造原子弹的史实,被改造成他要求美国总统拨款,研究从能量中制造物质的方法。全篇以此为中心展开。除了情节本身有足够想象力外,法国作家彼埃尔布勒完全以描写宗教圣徒的笔法描写科学家。构造了浓厚的“科学宗教气氛”。
小说一开始,便以讲道般的笔法去描写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E=MC2”。“或者E=MC2”表现了化身的秘密,它和基督同样影响着世界,并且出于同样奇迹的原因。结论是,E=MC2是爱的象|书|网】征,在这绝对的爱中,肉体和精神的完美结合达到了永恒的心醉神迷的境界。《世界经典科幻小说金榜》上卷182页。从这里出发,整篇小说被作者写成了宗教布道文。
小说的主人公不是爱因斯坦,而是意大利科学家卢士奇(似乎是以费米为原型)。他在二十岁那年,偶然间在书店里买到爱因斯坦的著作,看到了“E=MC2”的公式,立刻获得了天启般的感受。霎那间,他被他所有的感觉所控制。他凭着直觉感到了新世纪的气息,其绚丽的光彩使他目眩,并使他以往所享受的那些苍白的快乐索然无味。这绚丽的光彩由高尚的真理的光辉组成。《世界经典科幻小说金榜》上卷190。卢士奇竟然马上与情妇断绝关系,从此将全部身心投入“E=MC2”这个新宗教的传教事业中。
小说里虚构了爱因斯坦访问日本的情形。在这个片段里,读者看到的,不是一个科学家的来访,而是一个宗教教祖的驾临。爱因斯坦要走过的路上,到处都是“E=MC2”的标语,有的用鲜花组成,有的被绣在地毯上。市民们花大力气将落下的栅花收集起来,再由飞机洒在他走过的道路上。而当爱因斯坦表示,他忘了这座日本城市的名字时,市长居然谦逊到极点:今天迎接您的城市毫无出众之处。对她来说,未来最崇高的荣誉就是曾经用她最好的方式接待过您,并向您表示了她的敬意。《世界经典科幻小说金榜》上卷190。
后来,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被作者虚构为研究能量造物的实验工程,地点仍然在洛斯阿拉莫斯沙漠。作者别居匠心,用印弟安土著“雅卡”的眼睛观察这些科学家:他不了解那些在高地上来来往往的人们的活动,便给它赋予一种宗教上的意义。渐渐地,他开始崇拜这些人了,他们沉静的举止和他所认识的其他白人完全不同。他们给人一种安详和仁慈的印象,这使他感到放松并对他们肃然起敬。这些贤哲有时抬起他们充满神往的眼睛望着天空,他很自然地把他们奇异的活动和无数美妙的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他窥视着他们的每一个动作,生活在他们身边,使他感到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世界经典科幻小说金榜》上卷219页。作者在这里,完全是在描写一个迷途羔羊遇到先知的过程。
香港作家黄易的《上帝之迷》,是中文科幻里这种倾向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是凌渡宇系列中的一部。千万年以前,一个极度高超,无法理解的宇宙生命来到地球,与大地结合在一起。而非洲原始森林——黑森林的核心地带则是它定期观望宇宙的窗口。那里只有植物,没有动物,鸟兽无法靠近。到了现代更成为民航飞机屡屡失事的地域。只有非洲土著俾格米人能够自然地融合在黑森林的原始环境里,在这一地带的外围生活。
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以后,由于智慧程度相差巨大,这个宇宙生命从不与人交流。小说中有一位俾格米族酋长。他自幼被带到英国受开化教育,但成年以后,竟然返朴归真,回到原始从林中,在长期枯坐中领悟天人之秘。最终成为首个洞悉这一宇宙生命奥秘的人类。
小说气魄宏伟,神秘莫测,情节之间充满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可以说,要处理人与外星人之间天差地别的智慧等级,宗教神秘主义是最好的手法,而使用理性化的描写反而不真实。从这点上讲,《上帝之谜》和《2001太空漫游》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大陆科幻作家里,刘慈欣曾经明确表示过,中国科幻缺少宗教信仰。而他所指的宗教信仰不是现实中的宗教,就是科学本身。他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这一思想。而以《朝闻道》为极端。在这篇作品里,一种彻悟宇宙终极真理的外星人建立了“宇宙排险系统”,它监视着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智慧生命。一旦后者的技术水平达到进行“创世能极实验”时,就出面阻止。因为这种实验将会在我们的宇宙中形成新的宇宙,最终毁灭一切。
当人类的创世能极实验被阻止后,作为补偿,外星人允许人类中领袖级别的科学家了解那一终级真理,代价是他们旋即就要被处死,以免知识外泄。来自不同国家的三百多名科学家陆续走上“真理祭坛”,在“朝闻道”后撒手人寰。
小说搭设了这么一个背景,主要便是描述这种宗教殉道式的科学信仰。这些殉道者自愿选择以生命彻悟真理时,必须面对与家人、同事和政府间的激烈冲突。必须割断世俗世界中的责任利益纽带。作者以惊心动魄地笔法,将这种宗教殉道描写得既壮丽又无情。
在如今这个世俗时代,或许再没有什么比浩翰太空更能使人产生类宗教情怀了。2002年科幻文学雨果奖长中篇获奖作品里,安迪邓肯的《总设计师》(“The Chief Designer”)便描写了一个类似“太空宗教”的故事。前苏联一位宇航局的总设计师技术高超,久而久之竟然被神化。许多年以后,俄国宇航员们执行太空任务时,要带上他使用过的物件,在太空中遇到危 3ǔ。cōm险时更高颂他的大名以求保佑。
中国科幻作者郑军在短篇科幻小说《护身符》(《科幻大王》2000年七月号)里,也描写了这么一个“宇航宗教”: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飞入太空后,面对浮现在眼前的整个地球,获得了开悟般的感受,从此视人类为一体,而将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等差异抛在脑后。但在冷战年代他无法公开表达这种感受,便倾诉在秘密日记里。随后登上太空的苏联宇航员也获得过同样的感受。再后来,苏联宇航员于一九七五年苏美太空飞船对接时,了解到美国宇航员们也有同样的感受。于是大家商定,将加加林的秘密日记制成复印件。如果今后哪位初入太空的宇航员能够自发产生这种体验,就属于同道人,同行中的前辈便送给他一份这个复印件,欢迎他进入真正的“地球人”行列,而不管他来自哪个国家,从属于什么政治派别。
《群星,我的归宿!》是美国科幻作家贝斯特的太空剧名作。在这部作品里,也有从科学衍生出的宗教。一个科学探险队于二十三世纪出发,探索木星和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途失事。他们的后裔从此生活在小行星上,慢慢成为野蛮人。但他们却自称“科学人”,把祖先留下的原始科学技术当成信奉的圣物。他们一边象原始人一样,在脸上刺青。一边将达尔文等人“封圣”,将基因学等科学视为教义,把落后于时代几百年的技术当时圣物。
在小说后半部,火星上也有一种“植物崇拜”。这种宗教也是从科学发展来的:人类改造火星之初,在火星表面种植植物十分困难,于是,任何损伤植物的行为都会受到严惩!
除了太空,人的智慧本身也是科学仍然无法破解的尖端。早在《养蜂人》里,科幻作者王晋康便描写了科学家在面对蜜蜂种群“集体智慧”时的敬畏感。而在《类人》里,这种敬畏感更获得了突出的表现。智力研究机构的司马林达长期研究“集体智慧”,最后竟然自毁肉体,完成近乎“羽化生仙”的转变。小说里多处描写了他面对自然规律的那种宗教般的敬畏感,构成了这部作品的重要特色。
第六卷:科幻与科学 第二章:科学VS宗教(4)
第四节: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