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幻纵览-第1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假如编导要拍摄一个虚构的世界,象《银翼杀手》中的未来洛杉矶,或者《第五元素》里那个公元2300年的世界,他必须全方位地构造出这个世界的建筑、车辆、居室内部,家俱陈设、广告、人们的服装发型、在《2001太空漫游》、《异形》等电影里,制作者必须构造出一艘太空船内外全部的形象:结构、发动机、天线、出入口、连接处、所有这些都会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里。事无巨细都要考虑到。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八章:科幻影视的美学追求(2)

第二节:幻想环境的展示

在第四卷里,笔者分析了科幻文学的一个特色:与主流文学恰好相反,许多科幻作品旨在通过人物和情节展示环境,一个幻想的环境。环境是主要描写对象,也是读者想了解的主要对象,而人物却成为展示这个环境的线索。许多时候,他更象是导游。只不过是无意识的导游。科幻电影也有如此表现,并且更为突出。因为要在电影里展示的幻想环境必须巨细糜遗,难度更胜于小说。

幻想环境的展示,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古装电影:它们都是远离现实的背景,都要求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但幻想环境比古代环境更难于展示,就在于它没有历史资料作依托。展示一个古代环境,主要靠“再现”能力。而幻想环境的成功与否,靠的是“表现”能力,是整个剧组从编导、美工师,到具体道具制作员全体的想象力。

本节里,笔者介绍几个展示幻想环境的成功例子。

在《两百岁人》中,主人公安德鲁服务一家几代人,长达两百年。开始部分,时代背景属于当代。结尾部分则是200年后。怎么样展示这个200年的跨度,成为这部影片的主要特点。

在《特警判官》中,科幻艺术的“城市风格”得到充分体现。人们都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巨型城市(实际上是一个单体建筑物)里面。城市是现代的、科技的、富足的、眼花缭乱的。巨城外面则是荒漠,连一点绿色都没有。从《银翼杀手》开始,科幻片就逐渐学会了在银幕上制造巨型城市的景观。

《水世界》是一部“灭世题材”的科幻片典型。这部影片可能是世界电影史上陆地画面最少的电影。只是在影片结束的十几分钟里,出现一个荒岛。一部完全以海洋为舞台的科幻片,成为《水世界》的奇迹。

《回到未来》里面出现了四个时代:50年代、80年代、十九世纪、二十一世纪。而地点则没有变化。如果展现不同时代的同一座城市,并且要随着情节不停地穿插。《回到未来》给了我们极好的借鉴。

至于《星球大战》的全方位描写的外太空世界,更是此类题材的巅峰之作。有趣的是,在七、八十年代拍摄的三部正传里,背景中的线条和色彩很单调,通常是大块的单色,甚至没有哪个画面里出现过文字符号。而到了九十年代末拍摄的前传,线条和色彩丰富了许多。甚至出现了类似日文的文字。我想,并非卢卡斯在二十年里改变了创作思路,或者忽然明白了要求写实的道理。而是当年的技术条件,限制了他全方位地塑造一个外星世界。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八章:科幻影视的美学追求(3)

第三节:自然美的拓展

科幻电影并不排除传统的自然风光。在科幻电影中展示自然美,要注意自然风光和情节本身的统一。这些在其它类型片中也是一样的。但科幻片由于可以突破现实的界限,构建自然景观,因此,在这方面拥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在《星战前传——幽灵的威胁》中,天行者阿纳金和在纳布星上恋爱,许多场面完全是追求美学效果。整个纳布星被卢卡斯设计得宛如古典油画,这和整个电影的古罗马美学风格是协调的。在这些画面产生时,多半配合着抒情风格。

影片《超时空危机》是一部“太空哥特式”电影。一艘封闭的飞船、一个超能力的邪恶的异人。故事本身并不新颖。但编导将它设置在一颗蓝巨星的光芒下。整部电影大部分情节都在这种诡异的、幽暗的兰光下发生。似乎是地狱的入口。这个布置完全体现着美学方面的追求:宇宙中确实有蓝巨星存在,但它又恰好可以突出影片的悬疑风格。“蓝巨星”在宇宙中远少于“红巨星”(《超人第一集》开始时,氪行星便毁于一场红巨星爆炸。)。作为故事背景,更是微乎其微。

在《深渊》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情节,发生在几百米深海里。那里幽暗、光线朦胧。而这也与电影的悬疑风格相一致。

第四节:技术之美

传统美学的基本是自然美。电影诞生几十年里,自然美也是它最重要的美学基础。而科幻片恰恰颠覆这一基础。作为一种城市的、工业的、科技的、向前的艺术,科幻从来都在颠覆以乡村、农业、传统为主体的旧美学。电影银幕只不过是它的一个新阵地而已。

如果观看科幻片,再比较现实题材的电影,我们会发现,自然风光在科幻片中的比例远少于现实题材电影。当然,某些外星背景的科幻片刻意展示自然风光,如《星河战队》,但那些从地球上取到的外景,在影片中只代表外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美。所以,科幻片在处理传统自然美方面并不擅长,甚至不去擅长。

马克思在谈到天主教堂建筑时讲到:“巨大的形象震憾人心,使人吃惊。……这些庞然大物以宛若天然生成的体量,物质地影响人的精神,精神在物质的重压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点。”《影视美术设计》88页,吕志昌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科幻片某种程度上继承了这种作法,但却展示完全相反的精神内容:它们制作巨大到超越想象的技术产品,来体现人类科技力量的巨大,甚至,科技的冷漠。

在《星球大战》第一集开始部分,一艘“歼星者”星际战舰追逐起义军飞船。它缓缓地从上面入画,一点点展示它的巨大,这个镜头持续了十四秒,才出现它的尾部。除了技术之巨大外,对比前面攸然飞过的起义军小飞船,这个镜头也体现了银河帝国拥有一个令人压抑的,专制的力量。所以导演才让它从上面入画,以取得泰山压顶之势。

同年诞生的《第三类接触》中,也出现了充满天际的庞大飞船。由于它以美国的魔鬼山为参照物,所以更显其大。到了《独立日》中。遮天蔽日的外星飞船更是直接渲染了恐怖。

巨型建筑,也是科幻片里喜欢展现的对象。《第五元素》、《星球大战前传》、《机器战警》、《银翼杀手》里,高耸入云的巨型建筑都是必不可少的风景。《我、机器人》《摩托车天大楼失火记》甚至把它当作主要的情节背景。

将技术表现发展到极端,某些科幻片完全无外景。比如《异形》、《撕裂地平线》等等,情节主要发生在宇宙飞船内部,也就是从头到尾使用摄影棚搭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导演、美工只是反映背景的具像性,而不考虑其美学性质,那么将会令观众审美疲劳。所以,突出技术中的美,是科幻片的重要美学特色。

以《异形》为例,绝大部分情节都发生在一艘飞船上。于是,这艘飞船里面,宇航员生活和工作的主要舱室,被布置的明亮、简洁、宽敞,异形脱逃后,则隐蔽在昏暗、复杂、狭窄的机械舱、动力舱等处。后者从黑暗中出发猎杀前者,便是这种色彩布置所要体现的内容。

又比如《撕裂地平线》,里面的飞船内景,据说是将一个教堂的内部装修拍摄下来,然后通过电脑变形制造的。制片人不是花不起钱搭内景,而是这个变形的教堂充分体现了这部影片的悬疑特点。教堂本身是一个施加精神影响的场所,建筑式样和内装修都围绕着这个主题。而《撕裂地平线》的内容,则是一艘飞船对内部的人进行精神控制。两者在意义上有极大重叠。

如果对科幻片接触不多,很可能只记得其中有造型奇异的飞船、超现代的武器,等等。笔者准备从下面三点介绍科幻中的技术之美。

第一,科幻片怎样将现有技术成果拍入电影。

在科幻片《接触》中,主人公在一个阵列式射电望远镜基地里长年坚持寻找外星人的信息。这些望远镜仿佛人类的耳朵,竖起来倾听宇宙的声音。拍它们并不难,把它们拍得美,就必须要有高标准。从哪个角度?怎样的光线?影片中经常出现夕阳下的望远镜,主人公坐在附近的山坡上沉思。这些望远镜、主人公,都显得很孤独,合在一起,象|书|网】征着人类自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