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幻纵览-第1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是流行半个多世纪的经典。只不过,由于涉嫌“宣传封建迷信”,直到上世纪末,奇幻作品一直不能被翻译出版,更不用说本土创作了。

在西方,奇幻文学和科幻文学不仅是两大文学门类,而且也是欧美,甚至英美两种文化的不同产物。奇幻文学的主要土壤在英国。现在被视为经典的一些奇幻小说,主要是英国中世纪传说为素材。风格特点非常地英国化。

将奇幻小说和科幻小说混在一起,这种现象由来已久,也绝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冈恩曾经回忆说,七十年代他到罗马尼亚讲授科幻小说课,结果收上来的学员习作都是魔幻作品。在美国,科幻和奇幻往往由同一个作家写作,甚至授予同一个奖,如星云奖,即“美国科幻与奇幻小说奖”。如果有“中国川剧豫剧综合奖”,人们肯定无法接受,但科幻与奇幻奖放在一起,便不一样。

科幻与奇幻如此接近,在出版上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比如,美国作家勒古恩创作过科幻经典《黑暗的左手》,也创作过奇幻经典《地海传奇》。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学门类。在出版、宣传时就必须要注意到。又比如,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冈恩科幻小说系列,其中的第六集显然是他写的奇幻小说。

分清奇幻与科幻,重点不是两个门类的经典,而是一些擦边球。比如《捉鬼敢死队》便是一部奇幻片。与传统奇幻片不同的是,片中的捉鬼人用红外探测仪、激光枪等武装起来,刻意与科幻相混淆,以取得搞笑的效果。《火星幽灵》也是一部仿科幻的奇幻片:一个火星矿山被不明生物袭击。一切线索都指向某种不明的外星人。结果却不是外星人,而是火星上的“鬼”。这些电影都刻意制造一种科学气氛,最后却是奇幻。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既然科幻和奇幻都以幻想为特长,都受青少年喜欢,那么干脆不要分彼此,岂不更好。这个看法是恰当的。奇幻与科幻并行,在西方已经很长时间了。一个作者甚至同样创作两类作品。如果能够合而为一,为什么不干脆取消两个名称呢?

显然,科幻与奇幻之间,还有无法统一的东西。两种文学门类在低端读者,在通俗文学读者和青少年读者那里,确实难分彼此。国内奇幻创造刚刚开始,也仅处在游戏、仿作的阶段,远未体现奇幻小说的精华所在。其实,在高端,在雅文学层次上,在精神特质上,两者完全不同。前者更能够表现“对人的智慧的自豪感,是对自然的征服感”后者更能表现出宿命感,所传递的是对人的智慧的无用感,是对于自然的臣服感。

同时,作为读者和观众,当他在一部小说,或者一部电影前面,看见“科幻”,或者“奇幻”字样时,他就形成了自己的预期。在科幻里,他要看科学奇迹。在奇幻里,他要看鬼神奇迹。如果是现实题材,那么里面无论发生什么怪事,都在现实范围内可解。如果看到作品违反了预期,肯定会影响我们的欣赏。

冯尼格特的幽默科幻小说《巴恩豪斯效应的报告》中,描写了一个拥有超级特异功能的人。世界上的武器没有一样能够制服他。但作者刻意补进了如下这段解释:“他同他的力量都没有超出自然力的范围。他的动力精神辐射受制于许多已经的物理不规则。同太阳黑子和电离层变化会影响辐射这一理论正相反,现今几乎没一个人没在家里的接收器上听到这‘巴恩豪斯静电干扰’的噪音。《世界科幻名著精选》194页,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在这里,作者把特异功能者和巫师明确分开,同时也就把科幻小说与魔幻小说明确分开了。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五章:科幻文学的两侧疆界(2)

第二节:科学小说

几乎就在笔者刚刚接触中国科幻圈的时候,便听说了四川绵阳一隅,有一位叫汪志的人,长年宣传“科学小说”。不过,每当我向圈内人士问起此人,对方或者笑而不答,或者不屑一顾。即使九八年我到成都《科幻世界》杂志社工作,离绵阳仅两小时车程,但多方打听,仍无法了解此人的下落,更无从知道他在作什么。

这只能更加深我的好奇心。虽然一直没有读到他本人的文字,但几年来,多少也从别人的转述中听到一麟半瓜。而且,本人对“科学小说”本来也有些萌芽状态的思考。从逻辑上讲,既然有写“科学幻想”的文学,自然还可以有写“科学现实”的文学。2003年初,我把自己有关“科学小说”的看法写在《科幻文艺》一书中。该书上网后,终于得到了汪志本人的回应。我们在网上交流多次。后来,他给我寄来了《论科学小说》一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12月出版),以及他创作的,惯以“科学小说”名称的作品《无名岛上》(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这样,笔者对此才得以一窥门径。

以一己之力,几十年如一日去宣传推广一个文学门类。这几乎算得上文学史上的奇观了。这个奇观的创造者汪志,于1945年3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绵竹县。1962年,仅有十七岁的汪志便产生了“科学小说”的萌芽想法。1966年,他写下了《科学小说的时代精神——看科教电影的启示》。正式提出“科学小说”的概念。1981年,汪志正式创作了《科学小说浅谈》,系统地讲述他对科学小说的认识。

当时,正值科幻小说处在潮头,大红大紫,“科学小说”的概念很难被人理解。不过,确实有一些人士,至少从逻辑上认识到,还应该存在着另外一种写科学的文学。“《科学之窗》1980年第四期的‘致读作者’中指出:如果科学小说都是幻想小说,那就太狭窄了”。“希望多写一些历史和反映现实生活的科学小说和报告文学,以文艺形式介绍自然科学的历史和现状,提高读者阅读兴趣,帮助读者了解科学”象这样明确地指出科学小说的意义和作用,在我们所接触的科普刊物中,还不太多。《论科学小说》66页

汪志要宣传“科学小说”,首当其冲便要与最近的邻居——科幻小说界发生争论,以争取这个新文学门类的生存空间。有人来“抢地盘”,也自然会引起科幻界里一些人的反感。知道这些原由,笔者也能理解先前目睹的那些反感态度。不过,笔者觉得,这里面除了“领地意识”外,交流不畅也是个原因。汪志曾经明确地表达过这样的态度:我提供科学小说的写作,一点也不排斥其它文学和科普创作的形式,特别是科学文艺作品中与之有接近的科幻小说和科学故事等等。科学小说只能起到它应该起到的一些作用。和任何事物一样,科学小说也不可能没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尤其对一部具体的作品来说,更是如此,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横加指责,更不能肆意苛求。《论科学小说》25页。这与笔者先前确定的那个研究原则:“文学门类在艺术上无高下之分,只有个性之别”,是一致的。如果科幻界人士能够理解汪志的立论原则,反感情绪会不会少一些呢?

从那时开始,汪志便将有关论文寄给科学界、科普界及文学界朋友,以求得支持。给予他最大支持的莫过于钱学森。在《论科学小说》一书中,作者多次表达了对钱学森的感谢,并且引述了钱学森的有关看法。在科幻界,刘兴诗等人也对他的努力持鼓励态度。文学界则有马识途、秦牧等人复信以示鼓励。

除了理论研究外,汪志也致力于小说实践。对于一个几乎没有领到出生证的文学门类来说,其困难可想而知。一篇科学小说寄往编辑部,编辑都认为小说不错,但“科普”刊物认为文学性太强,应由纯文学刊物发表,而那些所谓的纯文学刊物,则认为小说中描述了科技知识,属科普,应由科普刊物发表,于是一篇双方编辑都认为可以的科学小说,就这样被打入了冷宫。《论科学小说》27页

但不管有多少困难,以及笔者可以理解的寂寞。汪志坚持不懈至今。现在,他以绵阳科普作协为基地,并且建立了“科学小说网”,继续宣传自己的文学理想。

笔者在本节里,将结合自己的思考,分析地介绍汪志的研究成果,探讨“科学小说”这个新门类。

写这一节,困难之处有两点。首先,科幻小说是幻想的,但研究科幻却是现实的。我们可以到书店买来大量科幻小说参考。其中一些早已位列人类文化遗产当中。反之,科学小说是现实的,但研究科学小说却有几分幻想的意味。因为几乎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小说文本可供分析。汪志的努力很大程度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