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战地点,包括缅甸境内同古、叶达西、斯瓦、仁安羌、乔克巴当、棠吉、腊戍、曼德勒及中缅边境惠通桥诸战役及失败后分头撤退的地点。
部队番号及指挥官:
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司令长官卫立煌(未到任),由杜聿明代职,继任罗卓英。
副司令长官杜聿明
第5军军长杜聿明(兼)
第200师师长戴安澜
新编第22师师长廖耀湘
第96师师长余韶
游击司令黄翔
第6军军长甘丽初
第49师师长彭壁生
第93师师长吕国铨
暂编第55师师长陈勉吾
第66军军长张轸
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
新编第28师师长刘伯龙
新编第29师师长马维骥
第二阶段:(分为两个方面)
印度方面:1942年8月~1945年日本投降。
作战地点:包括中缅印边境孟拱、密支那、八莫及芒友会师,打通中印公路诸战役。
部队番号及指挥官:'|。'
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史迪威(兼)
副总指挥郑洞国
新编第1军军长郑洞国(后为孙立人)
新编第30师师长胡素(后为唐守治)
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后为李鸿)
第50师师长潘裕昆
新编第6军军长廖耀湘
新编第22师师长李涛
第14师师长龙天武
中国方面:1943年4月~1945年3月前后。
作战地点:包括中缅边境松山、腾冲、龙陵、芒友会师诸战役。
部队番号及指挥官:
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司令长官陈诚,继任卫立煌
副司令长官黄琪翔
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
第2军军长王凌云
第6军军长黄杰
第71军军长钟彬
第5军第200师师长高吉人
第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
第53军军长周福成
第54军军长阙汉骞
直属部队、第8军长何绍周
第二章中国远征军的组建及第一次缅甸会战
第二节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
仰光沦陷,缅甸门户洞开,亚洲的局势极为严峻。缅甸是亚洲中南半岛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它东北与中国云南省相邻,西北同印度交界,东南与泰国和印支接壤,西南濒临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缅甸国内大部分为山地和高原,根据自然状况和历史状况,全国分为以曼德勒(瓦城)为中心的上缅甸和以仰光为中心的下缅甸两大部分。日军攻占仰光后,控制了下缅甸的局势,于1942年3月15日制定出“以瓦城为中心,预定于5月底以前捕捉歼灭中英联军之主力,嗣即在缅甸全境内肃清残敌'注: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第475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的第二期作战方针。企图以此征服全缅,迫降中国,东进印度,实现称霸亚洲的预期目的。中国远征军正是在这种危难之际,开赴缅甸前线与日军作战,揭开了中国军队在国外战场上,为抗击日本法西斯,解放他国人民而与盟军协同作战的历史。
一缅甸战局的变化
占缅甸是日本“南进”战略的最后一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尽管日本攻势迅猛,但由于中国抗战的影响,日本投入南方作战(即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的兵力严重不足,只有10个师团和3个混成旅团,约占日本陆军地面部队的20%。其主力仍然陷于中国。日本在华派遣军司令部下辖21个师团,1个骑兵集团,20个混成旅团,另外还有大本营直属第四师团驻上海。用于对付苏联和镇压中国东北抗日联军的关东军司令部下辖13个师团和24个混成旅团'注: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2卷第53页,东京1971版。'。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决定“在开战初期,仅只攻击南部缅甸之一部分,俟初期作战进展后,在可能范围内,再攻略缅甸司令部'注:同上,第二卷194~195页。'。”其具体部署是:“以进驻泰国的第15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中将)迅速准备进攻缅甸,于作战初期相机覆灭缅甸南部之敌航空基地,俾使在马来亚方面作战军之侧背获得安全,嗣后再攻略仰光附近,粉碎中英合作之据点;俟作战告一段落后,再增加兵力,击破中英联军,加强对中国及印度之压迫。”'注:同上,第1卷第114页。'
经过周密研究和部署,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第二天(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军第15军强行进驻泰国,胁迫泰国政府订立城下之盟,对英美宣战。12月19日,该军一部又夺取缅甸南部丹那沙林地区的三个英国机场,阻断了英国从印、缅对马来亚的支援,并获得了空袭仰光的基地。此后,日本军队一面在泰缅边境集结军队,构筑道路,为入侵缅甸做准备,一面对仰光进行空袭,破坏英国的防务。应该说,日本占领泰国,已明显地预示着即将对缅甸发起攻势,中国和美国都很关注事态的发展。然而,英国却以大英帝国自居,认为日本不会轻易侵缅。起初,英国只有2个英印师和当地的缅甸步枪队守卫着辽阔的缅甸国土。后来有所增加,派来三个英国步兵营和英国第七装甲旅'注:同上,第二卷第50页。'。英国在缅甸的整个守军情况为:英缅第1师,英印第17师和英国第7装甲旅及缅甸地方部队,共约3万多人,主要部署在仰光、曼德勒和萨尔温江口的要港毛淡棉(又译莫尔门)三地,隶属于驻印英军总司令韦维尔上将指挥。
在缅英国部队大多数是由缅甸人和印度人组成,缺乏训练,装备很差,土气低落,缺乏战斗力。缅甸人民被英帝国主义统治了60年,深受殖民主义者奴役的痛苦,要求民族独立自由的思想日益增涨,根本就不可能在接受英军的指挥下去抗击日本的侵略。而英国又忙于欧洲战事,没有力量也不可能把缅甸事务放在它的“先欧后亚”的战略上加以考虑。1941年12月底,韦维尔将自己的参谋长胡敦中将派为驻缅部队司令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胡敦上任后,按其上司的旨意。“一方面把军辎供应送至仰光以北400英里的曼德勒山区,一方面从印度的曼尼普尔赶修一条山路,同曼德勒和通往重庆的滇缅公路建立了陆上联系'注: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325~32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胡敦的所作所为,充分暴露了英国政府对能否守住缅甸缺乏信心,不做积极的应战准备,反而在尚未开战之前就作退却的行动。
1942年1月,日军第55师团突破泰缅国境,19日轻取缅甸南部的战略要地土瓦,31日进占缅甸第二大港毛淡棉,另一路日军33师团于2月4日攻占毛淡棉北面的巴安,强渡萨尔温江,突破仰光以东的第一道天然屏障。英印第17师大部在西当河以东被歼,残部逃往同古(亦称东吁、东瓜)。毛淡棉失守,缅甸局势空前严重,“由此可知仰光之危,倘若日军侵入仰光,不仅缅甸全局撼动,不仅中国的国际重要交通孔道有切断之虞,而且印度也将深受唇亡齿寒之威胁'注:《新华日报》1942年2月5日。'。”面对如此严重的局势,中、英、美三国震惊,世界瞩目。2月10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伦敦唐宁街10号主持召开五国“太平洋作战会议”,英、美、荷、澳、印均派代表参加。会议主要讨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1)太平洋地区主要战场指挥统一,韦维尔统率ABNA(英美荷澳)军队,并为西太平洋方面总司令;美国海军上将李瑞为澳纽区总司令;蒋介石指挥权扩大。(2)克服地理上的困难及距离之原则,伦敦及华盛顿为对于太平洋方面同盟国联合指挥作战指导下列数事之权力中心:甲,维持密切联系。乙,搜集军事经验。丙,伦敦及华盛顿参谋总长联合会议所指示之联合战略,参谋总长联合会议之四委员驻伦敦,第五委员驻华盛顿,彼此间应用电话电报取得密切联系。(3)执行机构问题,罗斯福握最高行政权,受伦敦及华盛顿参谋总长联合会议之指示,经华盛顿会议通过后,可对韦维尔发出命令。韦维尔操指挥当地作战之一切权力,其他同盟国之当向作其后盾,组织补给增援等广泛重大问题。不能就地解决者,韦维尔对同盟国作战会议之关系,等于总司令对政府之关系,(4)自治领土问题'注:《新华日报》1942年2月12日。'。
太平洋作战会议,强化了太平洋地区同盟国的作战机构,这在客观上对于调整、加强同盟国的指挥,促进同盟国加强协同作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驻缅部队英军司令胡敦在毛淡棉失守后即要求中国军队开赴缅甸景东地区布防,但是,新出任的美英荷澳联军司令韦维尔仍然不给予明确指示。3月4日,英国第七装甲旅被击败,日军第55师团进占仰光东北100公里的佛都勃固。驻缅英军遇日军一触即溃,开战仅两个来月(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