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8 东北军民浴血抗日
在九一八事变时,中国的东北共有三省、一个特别行政区,事变发生之后,关东军可以说是按照预定的演习计划,在中国军队毫无抵抗的状况下,一天之内就顺利攻占了辽宁大部分的地区,而接着吉林的代理主席熙洽向日军自动投降,日军在三天之内也就完成了对吉林的占领,至于哈尔滨的东省特区,早有汉奸张景惠作内应,只待苏联方面允许就可以接收,但是在日军企图攻占黑龙江省时,才正式遭到中国军队有组织的抵抗。
由于关东军一击成功占领辽宁,又有汉奸接应“接收”吉林与哈尔滨,面对进一步的控制黑龙江省,则因为关东军的兵力不足,以及参谋本部不同意出兵北满的压力,迫使关东军指使已经投降关东军的伪军张海鹏军阀,率兵进攻黑龙江,不料受到黑龙江的于兆麟部反击,并且联络马占山部队,烧毁了江桥铁路桥,击败了汉奸部队的进攻,关东军唯恐东北军抗日的英勇形象,会积极带动东北百姓的抗日风潮,使得关东军决定直接介入。
这时东北军第三旅的旅长马占山,已经被张学良任命为黑龙江省代理主席,马占山在击败伪军的进攻之后,决定继续坚守江桥,而关东军则决定出兵江桥,引发了关东军违抗参谋本部“临参命”的重大事故。结果马占山部在江桥奋勇迎战关东军,同样给与关东军出乎意料之外的严重伤亡打击,一度造成关东军极大地震撼,迫使本庄繁只有动员关东军所有的部队参战,同时紧急向朝鲜军借兵助战,日军在十一月五日,对马占山发动前所未有的陆空联合攻势,日军猛攻了半个月,最后马占山在缺乏后援与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后撤,但是却打响了日后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起义旗号,激动了中国人民支持东北义勇军抗日的民族主义热情,也暴露出关东军并非无敌的“神话”。
面对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东北变局,张学良当时唯一的军事布署,就是在辽西的锦州,设立了临时的军政中心,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张学良下令在锦州设立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以及辽宁省政府行署,同时把留驻东北突围的部队集中锦州,张学良希望保有辽西,作为支持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基地,以及与关东军交涉的筹码。
这种布署当然立刻激怒了关东军,关东军在十月八日,不顾东京军部的反对,断然先以空军攻击锦州,然后集结军队,准备强行进攻。这些军事行动造成国际社会对于日军强悍侵略的反感,因为攻击锦州的军事行动,日本是既无护侨的借口,也没有确保铁路利益的理由,因而完全显示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十足的侵略行为。
因此日本的参谋本部,只有为此再度发出四道临参命,以控制关东军企图占领锦州的行动,在临参命的压力之下(这回关东军不易为自己行动找到辩护的借口),关东军只有暂时停止进军,但是设法派遣投降日军的汉奸军阀部队,前后三次攻击锦州,但是都被东北守军所击败,因此关东军对于辽西的张学良据点,是几乎一筹莫展。但是到了十二月七日,日本政府与军部都进行全面的改组,新的日本政府与军部,都决定支持关东军侵略中国东北的大政方针,因此日本正式从本土派遣大量部队进入中国东北,同时军部也同意了关东军攻占锦州的计划。
正当日军准备动员大军围攻锦州之时,南京的国民政府在空前的混乱与斗争之下,进行改组,蒋介石被迫下野,由反蒋张的粤派人士孙科等人,主导国民政府的政局,并由反蒋、张最力的陈友仁,担任外交部长,虽然新成立的国民政府一连发出两道命令,叫张学良死守锦州,但是由于粤派的国民政府,根本无法挽回财政混乱的危机,又不能有效地掌控军队,与张学良的关系更是水火不容,因此张学良根本无意听从这个摇摇欲坠的南京政府,所下达“死守锦州”的命令。(其实当时没有一个地方势力愿意接受这个国民政府的命令,就连上海的银行,也不敢接受它所发行的债卷)。
在关东军于十二月二十六日,正式对锦州发动攻击之后,东北军只在外围进行局部的抵抗,张学良在确定粤派的南京政府,真的是无法也无力支持东北军抗日之后,于次年元月二日下令,东北军自动弃守辽西,因此日军轻取锦州,直逼山海关的华军防线。
日军既然顺利攻占锦州,又得到苏联方面不干预日军占领中国东北的立宣示,这时已经得到日本本土大幅增援的关东军,再度挥军北上,以优势的兵力,顺利地攻占了黑龙江省与哈尔滨市,整个中国的东北,就在一九三二年一月底,完全地被日军占领了。只剩下不愿意成为日本奴役的东北军民,自动自发的组织抗日义勇军,在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地,与日军进行殊死决战,表现出中国人豪勇的民族气节。他们也开始惊醒全国同胞,中国人需要团结奋斗,以扭转可能亡国的考验。
附注:
'3' 可惜这个想法经不起历史事实的考验,在近代史中,日本与俄罗斯两国对中国的侵略,不但是连藉口都不需要有,而且还会一面侵略,一面否认。
第六章、弱国的奋斗与挣扎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对于中日两国都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分水岭事件,由于日本政府不但无法控制少壮派军人违抗命令,而且还逐步地认同他们为帝国开疆辟土所作的贡献,从此之后,日本演变成为一个由少数军人专政的国家,从此国家失去了民主、和平,最后换得了亡国的历史结局。
而中国却从九一八事变的惨痛打击之下,开始逐步的觉醒。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在受到这个危机的刺激之下,出现了死里求生的挣扎,从一个近乎完全破碎与衰亡的局面,开始凝聚出一点国家认同的元气,慢慢的独立进行对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经历了极其艰苦的十四年,最后是熬过历史的浩劫,获得了光荣的胜利。虽然中国的复兴立刻又受到英、苏、美强权的联手阴谋出卖的打击,但是经历过抗日战争之后,她已经走出历史的最低点,开始有了国家再生的能力。
6。1 中国分裂与衰弱而招来外患
九一八事变爆发的一九三一年,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低迷的危机时刻(要不然关东军的这几个少壮派军官,也不敢这样胆大妄为的侵略中国东北),当时的中国,分为两个国家,三个中央政府,十几个地方独立政府,以及边陲地区(蒙古、新疆、西藏)实际上被外国幕后控制的局面。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真正能够直接掌控的地区不过是长江中下游几省的地区而已,从清朝中叶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剥削,更是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在这种中国面临危急存亡之秋的时刻,日本军国主义正乘人之危的侵略中国。
当时南京的国民政府,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可以说是焦头烂额。蒋介石一贯的主张是,只有先统一内部,才能完成建设与发展,这样才有能力与帝国主义力量争取中国应有的权利。蒋以及绝大多数的国民政府领袖们,虽然都多少的了解到东北局势已经出现危机,但是他们绝对没有想到,连日本政府与军部,也无法控制住关东军的独断行动,斯大林更是顺水推舟的故意放任局势发展,因此国民政府对与东北所面临的危机,除了再三的交待张学良不抵抗之外,并无进一步的准备与对策。
事实上,当时的蒋介石,甚至没有把握能否解决关内分裂(中共与广州)的危机,哪里还能有力量去对付关东军在东北的侵略与挑衅。基本上,中国政府仍然认为,至少当时的日本政府方面,还没有立刻要以武力公然的侵略中国的东北的准备,同时日本军部也一直担心苏联从背后突袭,因而不在中国东北采取公然的军事行动。所谓不抵抗政策,原是针对杜绝关东军的挑衅借口而发的(并非当日本真正武力侵略东北时,仍不予以抵抗)。
回顾九一八事变之前的中国局势,刚刚结束民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内战之后,张学良的“奉系”一夜之间成为中国内部,仅次于宁系(蒋介石)的军政势力,于是造成粤系极大的不满与反弹。因此在一九三一年,国民党高层派系,为了是否应该制定约法、实施训政的问题,再度爆发水火不容的政争。这次政争激烈的程度也是前所未见的,蒋介石竟然采取软禁党国元老胡汉民的强硬手段,因而激起国民党中的粤、桂系统,正式的叛离南京国民政府,而在广州成立另一个国民政府,并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