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贯主张,与日寇当局对西安事变的处置毫无联系……。当然,日本当局一面声称对西安事变取‘静观’和‘不干涉’的政策;一面又积极挑拨南京与西安之间发生战争。17日,东京《朝日新闻》发表社论,表示支持武力讨伐张、杨,企图造成中国内战爆发,借中国内战之机侵入中国。可见,日本帝国主义支持武力讨伐的意图与南京当局武力讨伐的意图是截然不同的(但效果并非“截然不同”,它同样都是有利于外敌入侵的——引者),因此不能说南京当局的武力讨伐是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第二,何应钦当时是奉国民党政府的讨伐令行事,既不存在日本人暗中支持何应钦,也不存在何应钦勾结日寇‘联合害蒋’的事实。据史料记载,11月24日之前,何应钦同日本方面没有任何接触,直到12月24日,日本驻华大使川樾访问何应钦,对讨逆军事有所探询,何应钦的答复是‘本人惟知遵循中央政府既定方针办理’。”(《日本人注视西安事件》,载《西安事变资料选辑》,西北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等合编,1979年4月出版)⑨
也许有人会讲,不管怎么说,何毕竟是亲日派、讨伐派,是反对西安事变的,也是反共的。是的,笔者也并不否认这一点,更不是要为你开脱,而是从实际出发,希望薄重事实,尊重历史,以利于西安事变历史的研究。至于赞同“取而代之”说,甚至写进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是可以商榷,可以探讨的,笔者把这些看法摆出来,无非是想向读者提供一些有关西安事变学术研究的信息,以期引起读者对历史问题的兴趣而已。
至于与讨伐派的主张相对立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另一个派别中的代表人物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人在西安事变期间的活动,前面已经约略提到,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不管其动机如何(这与张、杨二将军光明磊落的情怀显然是不相同的),他们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一点,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也就是说,由于他们的抵制,在一定程度上对讨伐派起了抑制作用,缓和了南京与西安的矛盾,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尤其是宋美龄,更为积极、坚定,如当南京16日下达讨伐令后,她曾断然表示:“如打时,即飞往西安,同介石同死。”她还奔走呼号,对求战心切的南京军校学生讲演,要求军校学生“于未明事实真相前,切勿遽加断定”,要他们“遇事镇定,勿尚感情”,强调“谈判之途径,自当勿令壅塞”。后又亲往西安进行谈判,竭力劝蒋让步,终于使蒋态度有了转变,使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步伐加快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虽然是多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张、杨二将军的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有力的调停,周恩来等同志艰苦卓绝的工作,强大的群众舆论的影响等,但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人在南京和西安等地的积极活动,对事变的和平解决的促进作用,也是应当肯定的。
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杨虎城曾分别致电或派出专人与各地实力派联系,寻求支持。当时各地方军阀因为惧怕如果蒋介石不倒台会进行报复的,所以多数持观望态度,不敢明确表示支持张、杨。但也有支持正义、态度较为明朗,“虽救人自溺,在所不惜”而明确表示支持的,这便是两广。
程思远先生说:
十三日,孔祥熙以行政院副院长的名义,以“元电”询李、白对西安事变的态度。李、白即以“寒电”复孔祥熙云:“汉卿痛心乡邦,激于义愤,发为行动,情有可原,盼审时度势,(奇*书*网…整*理*提*供)遵循政治途径解决,并团结全国力量,一致抗日。”
当时李济深在梧州,特电国民党中央,主张号召全国一致对外。后闻南京亲日派策动任命何应饮为“讨逆军总司令”,李又进一步表示反对讨伐张、杨。……
一九三七年初,蒋介石将杨虎城、于学忠撤职留任,又扣留张学良,并调大军进逼陕西,显有以武力解决张、杨所部的企图。一月五日,张、杨两部将领联名电责蒋介石,表示坚决抵抗,于是局势又复紧张。一月十二日,东北军与中央军在渭南北岸发生冲突,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李宗仁又获悉蒋介石的中央军有可能在一月十五、十六日向陕南发动总攻之势。消息传来,深为忧虑,于是急与四川军阀刘湘联系……一月十五日,由刘湘领衔(原作者注:《民国大事旧志》只提“一九三七年一月十五日李宗仁、白崇禧通电,请入陕中央部队停止前进,盼蒋委员长领导抗战”,而未提到刘湘领衔之事),李、白联名,通电全国,表示对陕不能用兵,应和平解决。⑩
四川是西安的近邻,川康绥靖主任兼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是当时四川最有势力的实权派代表人物。他因对蒋介石1934年派参谋团入川插手川政不满,与南京国民政府是有矛盾的。但对西安,特别是张学良则是友好的,早在张学良调到西安之初,他们就常往来,双方不但在抗日等问题上认识比较一致,在其他方面也有一些交往。有一篇题为《刘湘请张学良吃“姑姑筵”》的文章中,提到一桩他们之间的往事,尤其这个“姑姑筵”,还有一段妙趣横生的故事呢,原来:
成都的“姑姑筵”,在二、三十年代,确实是享负盛名,推其原由,殆在于该店主人黄晋临颇多不类凡俗。黄原为读书人,曾应清代科举,民国初作过县官,富有文才。其人平日讲究饮食,对《随园食谱》大有心得,因而所制菜肴十分精美。店之所以名“姑姑筵”,盖厨师尽属一家姑嫂妯娌也。黄晋临初于店外悬出一联,极见风趣:
右手拿菜刀,左手拿锅铲,急急忙忙干起来,做出些鱼翅燕窝,供给你们老爷太太;
前头烤柴灶,后头烤炭炉,烘烘烈烈闹一阵,落得点残汤剩饭,养活我家大人、娃娃。
读之略可窥其现世之态。
记得是一九三五年秋,张学良将军因公来成都见蒋介石(这时蒋正在川开办峨嵋军官训练团)。刘湘为尽地主之谊,将设宴为张接风。张因常闻人言成都“姑姑筵”庖艺绝精,因有亟欲一试之意。刘湘认为这有何难,当即令督署副官处立为备办。该处马某及李某承命,急赶至“姑姑筵”店,与店主人黄晋临说明来意,要黄当天特制一席以飨佳宾。不意黄晋临竟斩钉截铁地答曰:“不行!”叩其故,则云“来不及。”经一再婉商,皆被推拒,马、李二人正苦难于复命,忽闻屋后操作有声,乃排闼直入,见厨下珍馐盈案,正自忙个不停。因回身再对黄言道,“即便以此相应,有何不可?”黄答:“以我一家人力量有限,每日只能做上一桌,这是人家先行预定的,歉难从命。”看来已无商量余地。最后试询此席为谁所订,答曰王元虎。于是事情有了转机。因为王元虎是不久前才下台的师长,马、李二人便急去向刘湘回报。当下用刘湘名片略批数语,要王让出此席:另派人叫名餐厅“容禄园”办一席与王交换。王元虎心里虽不乐意,亦不得不表示谨遵台命。这样,张学良将军便品尝了成都“姑姑筵”制作的佳肴,并对之赞赏不绝。……⑾
由此可见,刘湘是非常重视他与张学良的友谊。二人一直十分友善,两广事变期间,刘与张、杨之间也常交换意见,他们对两广地区实力派的正义行动是同情和支持的。西安事变发生后,刘湘感到高兴,但鉴于南京对四川的压力,起初没有公开表态,而是暗派密使去西安,赞成张、杨的八项主张,并表示愿以四川作为张、杨的后方。但在那时,南京及孔祥熙也有电报给刘,不公开表态是不行的,刘便于12月18日发出通电,提出“拥护中枢,抗御外侮,弭息内争,营救领袖”等问题,希望放蒋,同时肯定事变的正义性。电文中说:“国人频年以来,因外侮日亟,御侮雪耻之念无时或忘,主张虽有缓急,所见或有偏全,而爱国抗敌之志,实无轩轾。……各方所争,即在抗敌之时间与方法,而不在抗敌之是非,更何忍自耗国力,使强敌坐收渔人之利?”
在绥远的抗日将领傅作义,早在1928年就曾得到张学良的保护,从那以后,二人关系一直很好。绥东抗战爆发后,张学良不仅在政治上给予声援,而且还派一个骑兵师前往援助,所以对西安事变傅作义积极支持,态度鲜明。12月24日,他还亲自乘飞机来西安,后来只是因为飞机迷航,在途中耽误了时间,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