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第 10 军里,由于新装备到达缓慢而进一步加剧了训练的困难。图卜 鲁格陷落后,罗斯福慷慨提供的 300 辆“谢尔曼”式坦克实际上在 9 月份已
经运抵尼罗河三角洲,但由于某些原因,却迟迟不能装备部队。 鉴于隆美尔防御工事的性质,训练大纲中最重要的训练项目是扫雷分
队的训练。
这种训练是在第 8 集团军工程指挥官基希准将的监督下进行的。他挑 选英国陆军工兵第 3 连连长彼得·穆尔少校来负责训练工作。
基希搜集了资深的军官们对扫雷的看法,然后把这些看法告诉了穆尔 并指示说:“我肯定地认为,我们应当进行一次扫雷训练,正像我们进行火
炮的装弹和发射训练一样。去吧,一星期后再带着你的建议来找我。当你制 定出你的训练计划,并由我批准后,你就可以成立第 8 集团军扫雷学校了。”
在穆尔和后来的新西兰人柯里少校的领导下,这个扫雷学校制订出了一套训 练方法,并且在 10 月 23 日以前训练出 56 组扫雷人员。
他们还制造了一些机械工具来帮助工兵执行孤独而危险的扫雷任务。 有 20 多辆“马蒂尔达”坦克被改成了扫雷装置,这种扫雷装置在向前运动
时能够用它的旋转轴上的旋转链条鞭打前面的土地。这种被人叫做“蝎子” 的扫雷装置主要供第 7 装甲师在南面进行佯攻时使用,但它们实际上没有起
什么作用。不过这是野战条件下对扫雷装置的一种极有价值的试验。后来, 这种装置在英国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改进,在诺曼底登陆战役和以后的战斗
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阿拉曼战役中,用处较大的是发给 3 个军的 500 个地 雷探测器,用这种探测器探测地雷比用传统的手戳法探测地雷速度更快,因
而也更安全。在这次战役中,为了在布雷区开辟通路,给扫雷工兵发了长达
120 英里的标示带和 88775 盏灯。 蒙哥马利密切地注视着部队的训练情况,感到尽管训练正在尽快地进
行着,但部队的训练水平,特别是装甲部队的训练水平,还不足以进行干净 利落的突破,并在坦克大决战中取得优势。由于没有达到训练标准,分配给
各师的任务可能会以失败告终。第 8 集团军自组建以来,伤亡官兵约 80000 人,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补充和训练。
10 月 5 日,第 8 集团军情报单位对隆美尔的防御计划提出最精确的分 析。隆美尔的防御计划是他在 9 月 23 日回德国休养前制定的。隆美尔用大
约 50 万枚地雷,设置了一系列地雷带,特别是在蒙哥马利试图突破的北部 和中北部防线上,设置了两条大致平行的地雷带,并以防御据点形成的“分
割墙”连接南北两面的主地雷场,其间隔为 4— 5 公里,造成一连串的空白 地区。设置空白地区的目的,是为了给突破部队设置陷阱,因为攻击部队突
破第一地雷带之后,将被迫向“分割墙”左边或右边运动。
第 8 集团军的整个训练情况和这份新情报,迫使蒙哥马利重新考虑他 的作战计划。
10 月 6 日,他放弃了第一个“轻步”计划,而提出一个基于完全不同 原则的计划(代号仍为“轻步”)。他说:“过去一般公认的原则是,现代战
役计划应当首先着眼于消灭敌人的装甲部队,一旦这个任务完成了,敌人的 非装甲部队就很容易对付。
我决定把这个原则颠倒过来,先消灭敌人的非装甲部队。在这样做的 时候,我暂不打他的装甲师,留待以后再收拾它们。”他准备让坦克屏护队
向前推进,堵住敌地雷场通道的西部出口,而用“粉碎性”打击法有条不紊 地消灭敌防区内的步兵。敌装甲部队不可能眼巴巴地看着非装甲部队被逐步
消灭而按兵不动。它们将进行猛烈的反突击。这样,便正好撞上第 8 集团军
严阵以待的装甲部队。蒙哥马利说:“粉碎性作战行动是在一系列坚实的基 础上周密地组织起来的,而且也在我军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及早组织坦
克屏护队显然是这种作战方法的关键。蒙哥马利甚至在地雷场的通道清扫完 毕之前,就命令第 10 军的各装甲师紧跟着第 30 军备先头步兵师进入通道。
此外,他还命令,假如在总攻击日后一天,即 10 月 24 日,通道之敌尚未完 全肃清时,各装甲师必须自行扫清道路,进入开阔地带。
拉姆斯登和他的师长们认为,按这个计划打,步兵很可能受阻,而坦 克如执行命令在地雷场上打出一条通路则可能带来灾难。于是,他的 3 个师 长向第 30
军军长利斯报告说,他们都对坦克执行任务的能力缺乏信心。利 斯把这报告了蒙哥马利。德·甘冈也表示他怀疑拉姆斯登是否坚定。但蒙哥
马利不理会这些“无端的抱怨”,坚决要求各装甲师严格执行命令。后来事 实证明,他这样做是正确的。
为了使敌人摸不清第 8 集团军发动进攻的时间和地点,达成进攻的突 然性,蒙哥马利决定实施代号为“伯特伦”的欺骗计划。这个计划是 8— 9
月间设计和制定的,是沙漠战中迄今为止最精巧的欺骗计划。计划的总意图 是,在北方,不暴露第 8 集团军的真正意图和实际行动,而在南方,则要有
意识地显示正在准备进攻的假象,使敌人摸不清第 8 集团军发动攻势的意 图,进攻日期和主攻地带。
整个欺骗活动是在集团军范围内进行的。除了采取谨慎地传播有利于 敌人的假情报等措施外,主要是从视觉上欺骗敌人。首先是伪装前沿地区的
巨大的弹药和其它作战物资堆集所。例如,离阿拉曼车站不远,就设立了一 个很大的堆集所。它可储存补给品 600 吨,油料 2000 吨和工程器材 420
吨。 场地在露天,伪装得很好,除了偶尔有一些坑坑洼洼之外,看不出有堆集所 的样子。
其次是用假车辆扮演坦克和其它车辆的运动,使敌人对大量部队在作 战阵地上集结逐渐习以为常。10 月 1 日,这些必要的假卡车、大炮、武器
牵引车等都要进入阵地。到了发动进攻前一天,当进攻的各师集结时,要在 夜间把假卡车换成真的作战用车。在准备进攻的各师开来的后方地区,表面
上仍应保持全部的车辆密度,用假车辆替代开走的真车辆。这样做完全是为 了对付敌人的高空照相侦察。
早在总攻日前一个月,就为参加突击的步兵挖好了细长的战壕,供他 们在 10 月 23 日昼间躺卧用,而且这些战壕都伪装得丝毫不露破绽。同时,
为了表明主要突击可能来自南面,还在那里铺设了一条假输油管。铺设工作 于 9 月下旬开始,施工日进度表明到 11 月初才能竣工。假输油管长约 20 英
里,在三个地方建造了假油泵房,并在其中两个地方建造了给水站与储油罐。 此外,还用通信分队模拟将在南面发动主攻的无线电通讯。为了把伪装搞得
天衣无缝,只向下层军官传达将要发生什么事,而且是在 9 月 28 日至 10 月
21 日期间按军衔高低分批传达。在最后一天,传达到了普通士兵,并且停 止了一切休假和进城活动。这些措施产生了这样一种结果:“在黄昏来临之 前,23
日那天过得像阿拉曼前线上的任何一天。”(隆美尔语)
隆美尔在评述阿拉曼战役时指出:“这一仗在射击开始之前,就由军需 官们打了并且决定了胜负。”蒙哥马利在前沿地区的后勤安排以及他从基地
得到的后勤保障,使他的野战火炮在阿拉曼战役的 12 天里,一共发射了 100 万发炮弹,平均每门炮每天发射 102 发,而他的中型火炮每天的发射量比这
还要大。在其它各方面,蒙哥马利也得到了充分保障。 关于英国军队和轴心国军队在这次战役中的相对实力,就师的数量而
言,双方大致相等。德意军队集团有 8 个意大利师和 4 个德国师(其中 4 个 坦克师,2 个摩托化师)以及 1
个空降旅,但各部队的人员和装备都不满额。 英军第 8 集团军辖 3 个满员军(第 10、13 和 30 军),共 10 个师和 4 个独立 旅(其中
3 个装甲坦克师、2 个装甲坦克旅)。
编入第 8 集团军的有英国、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南非、希腊和 法国的师和旅。
但就人与装备的数量而言,英军占有决定性优势。1942 年 10 月 23 日, 双方在埃及的兵力兵器对比情况如下:
兵力兵器 英军 德军 比率 人员 230000 约 80000 2。8:l 坦克 1440
540 2。6:1 火炮 231112191。9:1
(野战炮和反坦克炮)
飞机 150035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