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嗣桐警备第一旅,虽被二十五军拖得锐气大减,士无斗志,但是,仍然有恃无恐,求功心切,忘乎所以。唐嗣桐更以他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科班出身,打过几次胜仗,恃才放旷,骄横无度。敌人遭到突然打击,惊慌失措,敌成一团,慌忙向西逃跑,又遇到第二二五团居高临下迎头痛击。
这时,群山号响,满谷杀声。红军各连队勇猛杀向敌群同敌人展开白刃格斗。经过一番激战,敌大部被歼。
敌旅长唐嗣桐率残部向南突围,遭第二二五团一部和第三、第四路游击师阻击后,占据一个小寨子顽抗,经红军猛烈攻击,到午后全部被歼。
在战斗期间,杨虎城一再电令已经进到山阳县城以西洞峪口,离战场不到二十公里的东北军第一一○师前往增援,但该师始终未敢前进一步。
徐海东常对部下说:“打了胜仗还不算本领高,能抓住敌人的高级指挥官,才算是英雄好汉。捉到一百个大兵,不如捉一个师(旅)长。”几乎成了习惯,战斗一结束,他就带着手枪排亲自从俘虏中找大官。满脸胡子的唐嗣桐,上身换了一件灰布军衣,下身只穿了一条黄布短裤,还不如普通的士兵,活像一个老伙夫,被押到了徐海东面前。
“唐旅长,这些一在你辛苦了!”徐海东没笑,却很客气地说了一声。
“红军辛苦,红军辛……”唐嗣桐不知如何回答,更不知面前这位就是徐海东。再问他一些军情时,他就装模作样,支支吾吾,不肯回答。
徐海东火了。狠狠地训了几句之后,说:“不老实,不服气,没有你的好果吃!带下去!”
唐嗣桐有些慌了,连声说:“请送我去见你们的徐将军!”
聋了一只耳朵的徐海东,没听清,扭回脸又问:“你要见谁?”
“见……见……见徐海东将军。”
徐海东亲自讯问过不少的俘虏,还是头一次跌到称他为将军。他苦笑了一声说:“你见不到他了,早给你们消灭了!”说着从兜里掏出一张国民党的传单,向唐嗣桐摇了几下说,“你们这张纸上印着,红军的头子都死了,红军早已是一群没头领的乌合之众了……”
唐嗣桐低着头……他还能说什么呢?南京国民政府国防部一次次欺骗他们,把红军转移都说成是“流窜”,红军的著名将领,不知“死”过多少次了。
以“万户蜂”起事的袁家沟口,老百姓更是兴高采烈,拍手叫好:“唐嗣桐也犯了地名啦!一个旅的糖(唐)块,全都叫蜂吃光了!”历史就是这样巧合而富有情趣。
两年前,这里的“万户蜂”也分吃过“糖(唐)”。
袁家沟口这个山大沟深的乡镇,交通比较闭塞。三十年代初期,据说这里就兴起过一支自发的农民武装,以锄头棍棒为武器,反抗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号称“万户蜂”!县府衙门敢来此地催粮,逼捐,收税,就要当心这万户之众的愤怒的蜂,蜇他个鼻青眼肿,这个“马蜂窝”是捅不得的!1933年,山阳县民团头子唐靖,曾带队包抄过“万户蜂”,结果被农民群众打了个埋伏,打得敌人屁滚尿流,慌忙逃回县城。这一仗,听说还缴了几条长枪。当地老百姓都拍手称快,“唐靖犯了地名了,糖(唐)叫蜂给吃了!”
“万户峰”是以庙沟村的阮英臣等人,领头聚众起事。他们随后又以“抗粮抗款”为宗旨,组成一支“大刀会”,推举阮英臣为其首领。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初到达袁家沟口以后,徐海东、吴焕先等亲自跟阮英臣等人作过交谈,支持他们的正义行为,动员他们以“五抗”为斗争口号,发动当地的农民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阮英臣等人深受感动,表示接受红军的委任和领导。红军将这支自发的“万户蜂”农民武装改编为第四路游击师战斗营,并授予他们一面鲜红的战旗!委任阮英臣为四路游击师师长兼战斗营营长,委派红军指导员夏云亭同志为战斗营政委,装备了武器,就这样威风凛凛地武装起来了。
不久,袁家沟口也建立了区苏维埃政府,地址就在“丰源”商号里面。门前贴着这样一幅对联:镰刀割断旧乾坤,斧头劈开新世界。
附近老百姓还送来一块油漆匾额,刻着“工农当权”四个大字,高高悬挂在屋内。
这次袁家沟口战斗,第四路游击师有三百多人的兵力参加了战斗。随后,正式编入红二十五军建制。这支在战斗中诞生和成长的武装力量,三百多名“万户蜂”的子弟,在红二十五军这支英雄的部队中英勇地战斗,纵横驰骋……
袁家沟口一仗,全歼敌警备第一旅,毙伤敌团长以下官兵三百余人,俘敌旅长唐嗣桐以下官兵一千四百余人。缴获轻重机枪四十余挺,长短枪一千六百余支,其他军用物资亦缴获甚多。红军只伤亡百余人。这一出色的歼灭战,是红二十五军长征以来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喧次围攻。
袁家沟口战役,在徐海东不成文的“兵书”中,在红二十五军战史中,又重重落下一笔:“先疲后打!”
弱军要战胜强军,是不能不讲求阵地这个条件的。但是单有这个条件还不够,还要求别的条件和它配合。首先是人民的条件。再则还要求好打的敌人,例如敌人疲劳了,或者发生了过失,或者该路前进的敌人比较地缺乏战斗力。(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207 页。)
袁家沟口歼灭战所取得的胜利,充分体现了上面毛泽东所阐述的作战原则。
令接驾再长征 星陨四坡村“六月十三,红军出山。”
这是当年在终南山下广为流传的一句民谣。乙亥年六月十三,正是公元1935年7 月13日,恰是陕西蓝田的焦岱、长安的引驾回两镇的逢集之日。
来自四乡的农夫山民,挑担提篮、推着“地老鼠”小车,络绎不绝,潮水般涌向集镇。许多穿戴翻新而又风尘仆仆的男女香客,朝拜完南五台庙,也混杂在赶集的人群中,更是拥挤不堪。街面上,人来人往,闹声嚷嚷。
就在这一天,取得袁家沟口战斗胜利的红二十五军,猛虎般地从山里扑了出来,横扫焦岱、引驾回两地民团,威逼省城西安。当地群众无不奔走相告:“红军出了终南山,一天赶了两个县的大集,老百姓都开了眼啦!”
7 月13日,古城西安。
刚进入炎热的盛夏,闷热的空气,使人烦燥不安。如同天兵的红军,突然降临,更使驻城国民党官兵和反动势力惊慌惶恐。
城内戒严,人心慌乱。那些闻风丧胆的豪坤们,惶惶不可终日,纷纷收拾金银细软,准备逃往外地。红军的逼近犹如一阵轰轰隆隆的闪电雷鸣,摇撼着西安绥靖公署的新城大楼。公署主任杨虎城被震昏了头,马上命令东北军第五十一军停止西进天水,就地驻防。省城内外,顿时笼罩起一团战争的阴云……
西安城东南十五里,引驾回。
从前皇帝出巡回来,京都文武百官都到这个地方等候迎驾,故名“引驾回”,又名“接驾回”。
徐海东带领军部手枪排首先占领了镇中敌人的一个区公所,活捉区长。
徐海东在一张桌子前坐下:“你打个电话给西安,就说红军到了引驾回,要他们出来接驾!”他指着墙上挂着的电话对区长说。
“不敢!不敢!”区长连连躬身向徐海东行礼。
警卫员理解徐海东的用意,严厉地命令道:“快打!”说着,手中举起了徐海东的马鞭。
“不敢!不敢!”区长腰弓得更低了。
徐海东眼一瞪,手一挥,拍着桌子,吼道:“快打!给于学忠打电话!”徐海东想利用敌人的区长报急,把西安的敌人调出一部分,拦路打它个埋伏。
区长迫于无奈,拿起电话要通了西安城防司令部,大声呼叫着:“……红军到了引驾回,快派兵来!”
“于学忠、毛炳文的部队都要向西开往天水,堵截川西会师后有北上动向的主力‘共匪’,无兵可派!”对方回答说。
徐海东设伏计划虽没实现,但获得了川西有红军主力会师的最大喜讯,他高兴地思索着:是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还是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或是贺龙率领的红二方面军!总之,不管哪一路,都是件大好事。既然有“北上动向”,那我们红二十五军必须配合,并力取会合。
徐海东正想得入神,一个参谋递来了一份《大公报》,报上登载了这样一条消息:松潘西南连日有激战,共军一、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后,继续向北逃窜,先头部队到达松潘……
22日,《大公报》又报道:共军朱、毛部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