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奸,且为百官先,众目瞪瞪,众口啧啧,我能吗?可摄政王已迎在台阶上了,又岂能退回去呢?
就在他进退失据、举步维艰之际,摄政王却主动向他打招呼了。他仍像过去那样,笑盈盈地向金之俊拱手,说:
“金先生,还记得在前门茶楼时,您引用孟夫子语录,说虞舜、文王以夷人得志,行乎中国的话吗?先生真是早知天命、通达古今啊!”
金之俊此时显得有些木强不灵,他仍呆呆地立在那里,不知该不该回礼,该不该回话,该不该进去。
摄政王却显出无比的宽仁,他笑呵呵地上前,一把拉住金之俊的手,说过别后情景,又指着一边的“龙之骏”说:“这是舍弟多铎。”
原来此人就是闻名遐尔的和硕豫亲王。金之俊不由回头向豫王望了一眼——四年前,就是这个豫王,远远地一弹丸,从刀下救出了他的性命,那时,他是一个爽朗、率直,像是才出道的毛头小伙;五个月前,他们在前门茶楼相遇,豫王袖流星锤,砸地一个坑,颇有些博浪刺秦的派头;可今天却大不相同,刚才在宫门前招呼,面色呆板,毫无表情,这当然可以理解,因为当着百官之面,他不再是“龙之骏”了。
想到此,金之俊不由不佩服这兄弟俩的沉着和睿智。
金之俊在沉思之际,多尔衮也在边打量金之俊,边在思考眼前的事情——军旗猎猎,一直向西,他们自山海关得手,几乎是一路畅通无阻地进入北京城,多尔衮一步跨进巍峨的紫禁城时,亢奋之情,溢于言表。
大顺军火焚皇宫,烧了三天,放眼望去,宫墙道道,已成一片瓦砾场。但皇宫毕竟是皇宫,就是断壁颓垣,也不是民间景象。走天街,过玉石桥,宫门华表依旧,御河翠柳依然,门楼虽毁,门墙仍不失森严;大殿化灰,基座犹宏开广宇,更何况中间还有一座完整的宫殿没有烧,这就是李自成驻跸的武英殿。
他没有休息,进宫后仍坐在马上,由多铎及洪承畴等人陪同,先巡视这空寂的皇城,边走边听洪承畴指点、介绍,由前面的三大殿至后面的东西六宫,眼前虽是一片墙倾壁倒的残破景象,但它那回旋反复、钩心斗角的规模和气势,却是无法烧毁的,哪怕就剩下半边殿角或一爿残墙,也可看出它的超常、它的大器,和由此而产生的震憾。
真不愧为中原大国啊!
看到它,可以想象出居住其中的主人,那种并吞八荒、囊括四海、唯我独尊、不可一世的心理。然而,眼下这一切,却全归大清所有了,这可是父兄两代人梦寐以求、可望不可即的啊!流寇虽一把火将它烧成这样,满以为我们便拿它没办法了,可我一定要将它恢复,让它比原来的更好,更漂亮!
想到此,他心中不由升腾起一股蔑视一切的豪迈之气。
眼下的北京,虽由八骑控制九门,暂时还没有发生反抗;他们进城,且受到了前明文武百官焚香顶礼的恭迎。他明白,这只是一场误会,这一班文武百官,迎的不是他,而是他们的太子。眼下,这骗局像一场赌博,就要“揭宝”了,那些把自己的筹码押在明朝复辟希望上的官员,那些对大清怀着十二分仇恨的百姓,一旦明白过来,一定会呼天抢地,不顾死活地要与他们拚命的,眼下看似平静,说不定正在蕴酿一场大的反抗,更何况流寇逃得并不远,吴三桂跟在后面紧追,一旦失误,流寇仍可卷土重来……
第188节:2 奇遇(3)
满洲巴掌大的地方,充其量才几十万人口,八旗全数上阵也不过十几万人,可要面对的是亿兆汉民,他们要是以命相拚,就在这北京城,也是危机四伏!
多尔衮想,此时此刻,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人,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刀、笔、嘴皮子都可,先尽量把这大局稳定下来再说。
这时,多铎上前为他们打起帘子,多尔衮却仍紧紧地拉着金之俊的手,一直没有放下,就这么拉着,将这个木头人似的金之俊拉进了阁子。
武英殿虽逃一劫,却无复昔日庄严,宝座、屏风不见了,香筒、香炉不见了,金漆木雕的台座被毁,御榻及八个大龙橱全被掀翻,殿柱上一道道的刀痕,那是大顺军在撤走时,欲罢不能的发泄,所有御用器皿及摆设一概全无,只有从民间回来的内监们,临时找来的、几把东倒西歪的椅子。
摄政王将金之俊拉进来,四面扫视一眼,显得有些局促不安地说:“金先生,流寇也真狠心,这么好的宫殿,就忍心如此焚毁,没法子,我们只能将就了。”
说着,和多铎从里面拖出几把椅子,成品字形摆了,自己坐了上面,让多铎坐在左手边,却把右边来让金之俊。
金之俊走进宫门,眼望一片狼藉,铜驼荆棘之感,油然而生,摄政王的话,更加深了他的沉痛,也增加了对流寇的痛恨。眼下流寇虽去,清兵又来,没有流寇的肆虐,何来外敌的入侵?身为人臣,能无责任,国破如此,夫复何言?
他越想越心痛,那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扑簌簌直往下流。摄政王只好来拉他的衣襟,让他坐下,又劝道:
“金先生,国事蜩螗,百废待兴。你是个有主意的人,还是坐下来,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如何来挽救这个国家,挽救可怜的百姓。”
是的,十多年来,风起云涌,红葫子杀进,白葫子杀出,为争当皇帝,强人们把百姓不当百姓,把国家不当国家,这个国家早已是破败不堪了,百姓是再也承受不了这种苦难了,多尔衮这句话说到点子上,看来,他不似李自成一流人物,若真能统一中国,真能像他说的,自己又何必心存夷汉的畛域?
他有些动心了,然而,满目疮痍,究竟从何着手?
多尔衮又一次提到了往事,说:“金先生,五个月前,孤向先生请教时政,先生说,大明不亡,是无天理。不想这一切竟全被先生说中了,先生真是洞察毫末,明见千里呀。”
一闻此言,金之俊不由又感慨系之。
是的,当时他确实引用过孟子的话,也说过眼前这句,不想一一被多尔衮当成了口实——那是一时的愤极之言,哪里是盼大明亡国呢?哪里是认可夷人的入侵呢?他只恨崇祯自以为是,不纳忠言;只恨作臣子的乐于门户之争,不把国家放在心上;只恨阉党死灰复燃,一心倾覆社稷,陷害忠良;那种恨,是恨铁不成钢的恨,是孤臣孽子报国无门的恨!
想不到今天,言犹在耳,事已违心。且不说蓬蒿满目,遍地哀歌,就是帝后殉国,草草下葬,那是何等的惨凉和无奈?想到此,才收住的眼泪,又一次喷洒而出,只见他牙一咬,心一横,双腿一屈,竟直挺挺地跪倒在多尔衮面前,一边连连磕头,一边放声痛哭说:
“孤臣逆子,敢冒万死,为殿下一言:我大明大行皇帝功过,后人自有评说,往事不要再提,眼下帝后殉国,节烈千秋,作臣子的都不曾尽礼,这是最让人心痛的。生前为敌,死不寻仇,互通吊庆,且是春秋大义,为此特请殿下为帝后发丧,并准全城官员、百姓为大行皇帝带孝尽礼,此举不但可彰大清之厚德,也可从此收拾民心。”
金之俊说完,率性嚎啕痛哭,这一哭,把自己所受的委屈全搭进去了,果真是“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山华岳低”。
多尔衮和多铎也被感动了,一个个面色惨然。好半晌,多尔衮才开言说:“先生休要悲伤,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崇祯身后的安排,孤悉听先生之议,凡是能做到的,尽量满足先生的要求。”
第189节:2 奇遇(4)
金之俊说:“大行皇帝已草草下葬,当时闯贼有令,所谓‘帝礼葬,王礼祭’。可时局汹汹,哪能有什么帝礼?一代君王,就葬于田贵妃的墓中,当时迫于流寇淫威,既未发丧成服,也未祭奠受吊,大臣们甚至不敢去哭临。”
说完又哭。多尔衮不由说:“金先生,孤真的被你感动了,你真是明朝的申包胥啊,你说的孤都照准,孤敢说大明虽亡了,可有先生这样的读书人,中原的传统与文明,一定会代代相承,永远不会湮灭。”
其实,就是没有金之俊之请,多尔衮也打算要为崇祯皇帝发丧的。为明朝作总结的,只能是大清,大清本是应吴三桂之请,打着为崇祯帝报仇的幌子进关的,礼葬崇祯,可表明一个朝代的的终结和帝位的嬗替,再说,这也确实是收拾人心的大好机会,眼下这个人情送给金之俊了,算是酬谢故人吧。
金之俊从宫中出来时,便已意识到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了。
他其实早已萌生退志。二十岁出头便中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