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许光达-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都可以吹牛说:“嗨,最近忙极了,黄埔军校非请我去讲课不可!”

共产党的一些要员以及社会名流,如熊雄、萧楚女、恽代英、周恩来、刘少奇、毛泽东、吴玉章、何香凝、鲁迅等也都先后在黄埔军校作讲演。

1926年9 月3 日,黄埔军校大礼堂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

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宣传部代部长毛泽东应军校之邀,正在为学员讲演,题目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对于毛泽东,许德华并不陌生,早在长沙师范读书时,就听过他的讲演,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毛泽东以他那特有的浓重的湖南口音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接着,他又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宝塔:“你们看,这最下层的是塔基,有工人、农民、还有小资产阶级,人数最多,受压迫最深。压在它上面一层的是地主阶级、买办阶级,人数不多。再上一层,是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人数更少。更高的一层是军阀。塔顶是帝国主义。俗话说,‘百姓齐,泰山移’。只要穷苦大众团结起来,就一定能推翻这几座大山!”

毛泽东形象、生动的讲演,使许德华陷入了深思。他想到了自己的故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湖南长沙萝卜冲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山村。那里的人们一年四季都生活在穷困之中,苦水饮不尽,苦日度不完。许德华就出生在那里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却只能当放牛娃。生活的担子沉重地压在他幼小的肩膀上,使他几乎难以承受。每当看到学堂里念书的孩子,他都羡慕不已。

他多么想和那些孩子一样去读书啊!

可是,家里哪有钱供他去读书!他们兄弟五个没有一个去读书。他不敢向父母提上学的事,只能时常站在学堂窗外偷偷地听先生讲课。

初冬的一天,北风嗖嗖,天上飘起了雪花。学堂的先生突然发现一个瘦骨嶙峋的孩子在窗外晕倒了。他连忙把这个孩子抱进屋里,喂了几口茶水。

孩子渐渐苏醒了。先生认出来,这就是时常站在窗外偷听他讲课的那个孩子。

“伢子,你叫什么名字?”先生关切地问。

“许德华。”

“多大啦?”

“七岁。”

“你这样爱读书,为什么不到学堂来?”先生问。

“家里没有钱……”许德华难过地低下了头。

“伢子!莫难过,你要读书,就来喽,我不收你钱!”

许德华连忙跪下给先生磕头。就这样,许德华进了学堂,开始了新的生活。这位先生就是在他人生道路上起了重要作用的邹希鲁先生。

1921年,十三岁的许德华高小毕业,考入了长沙师范学校。在那里,他吸吮着革命的营养,接受了马列主义。

1925年5 月,经毛东湖、陈公陶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同年9 月,还不满十七岁的许德华,在毛东湖、曹典琦两位老师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宣誓的那一天,令他终生难忘:面对墙上挂着的斧头镰刀党旗和一位长着络腮胡须的外国人的画像,他庄严宣誓,要为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奋斗终身。从此,他把自己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蓝蓝的天空飘浮着几朵白云,金灿灿的阳光照耀在绿茵茵的操场上。

十一大队的学员们正在做对刺训练。只见许德华正同一个比自己个头还要高的学员对刺。

这个学员有个绰号叫“大块头”,因他长得人高马大、虎背熊腰而得名。

他在入军校前就当过兵,军事动作不错,尤其是对刺训练在全大队几乎没有对手,可谓“常胜将军”。因而,他骄傲得了不得,对像许德华这样的人黄埔前来自师范的学员更是不屑一顾。他最佩服蒋介石,张嘴闭嘴:“蒋校长说……”同学们对他很反感,但又不得不服他的军事动作。

这次,他与许德华交手,根本没有把许德华放在眼里。

只见“大块头”步步紧逼,许德华连连招架,几个回合,许德华已是汗流浃背,而“大块头”仍是面不改色心不跳。最后,“大块头”连续进攻,许德华招架不住,终于败下阵来。

“大块头”得了冠军,洋洋自得,看了一眼气喘吁吁的许德华轻蔑地说:“你根本不是我的对手,等你练好了再来!”许德华看着他那得意的样子,非常恼火:“大丈夫可杀不可侮!”他发誓要苦练过硬本领,总有一天要战胜这个“大块头”。

一年后,他们果真再次相遇,不过,不是以同学的身份在操场上对刺,而是代表两个不同利益的阶级在战场上拚杀。这是他们谁也没有想到的结果。

孙中山所办的黄埔军校,是一个新型的革命军校,在培养军事人才的技能上更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黄埔军术科的种类繁多:战术、兵器、筑城、交通地形、制式教练、野外实习等等。

这天,许德华他们作完迫击炮的教练后,正谈论着北伐的形势。

“北伐军已攻下武昌、南昌。国民革命胜利在望!”一个高个子的学员兴奋地说。

同学们欢呼雀跃;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叶挺独立团是开路先锋,打仗勇猛顽强,被称为‘铁军’!”

“这也是我们黄埔学生的骄傲!”

“是啊!叶挺独立团的军官几乎都是我们的同学!”

“唉!都怪我们的运气不好,晚来黄埔一步,否则,我们不也上前线啦!”

廖运周不无叹息地说。

“急什么!仗,有得你打!吴佩孚、孙传芳还没有被最后消灭。再说,张作霖还盘据着北方。你还担心没有打仗的机会吗?”许德华一板一眼地说,“只要我们苦练杀敌本领,还怕没有用武之地?”

“对!我们要刻苦训练!”同学们都附和着。

许德华看着眼前同学们激动的场面,不觉陷入了沉思。

记得7 月9 日,北伐誓师大会上,自己和同学们一样心情激动,渴望参加北伐的战斗。投身革命几年了,不就是为了推翻帝国主义,消灭军阀统治吗?不就是为了劳动人民能求解放、当家做主人?这一天终于来了,自己作为一名革命军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参加北伐,到革命的第一线是责无旁贷的!然而,军校有令,只准第四期学员毕业随军北伐,而他们第五期的学员留校,继续学习。

许德华没有办法,着急有什么用?军人应该服从命令。现在,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第四期同学上前线了。

站在欢送的队伍里,许德华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既高兴又焦急;既羡慕又惋借……

但是,许德华的心一刻也离不开北伐战场。他时刻关注着形势的发展,事态的走向。他经常翻阅《广州民国日报》、《黄埔日刊》;不时地向从前线回来的同学打听消息,了解北伐的进程。

8 月,叶挺独立团攻打汀泗桥、贺胜桥两仗的胜利,他曾为之鼓舞。之后,在攻打武昌时失利,他又为之焦虑,尤其是他听说独立团一营营长曹渊英勇牺牲,更是悲痛万分。

曹渊是黄埔第一期的学生,共产党员,和廖运泽(也是黄埔第一期)是同乡,而廖运泽又是许德华的好朋友廖运周的堂兄,因而、他们互有往来。

这次曹渊牺牲,许德华深感震惊。他深为失去这样一位学长和同志而感到难过。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要革命,就不怕牺牲!许德华的心灵被不时传来的北伐战场上的消息震撼着……

1926年11月末,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黄埔军校第五期炮兵大队、政治大队、工兵大队也随之迁往武汉并入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

学校本部设在两湖书院,许德华所在的炮兵大队则驻在平湖门兵营。

12月中旬,蒋介石从南昌来到武汉。全校师生在旧督署门口列队欢迎。

许德华站在欢迎的队伍里,注视着这位蒋校长。只见他不停地与前来迎接他的人点头、握手,嘴里还不时地发出“喔!喔!”的声音。

蒋介石是靠黄埔军校起家的。1924年,孙中山任命他为黄埔军校校长一职时,他就牢牢地抓住这个权力不放。他深知军队的重要。

尽管后来,随着蒋介石地位的提高,权力的增大,发生了一系列戏剧性的变化,但他一刻也没放弃对军权的控制。

蒋介石后来兼职很多,“总裁”、“总统”、委员长“、”校长“等等。

但他最喜欢“校长”这个称呼,它代表着一种资历,一种荣誉。更重要的是在派系林立、错综复杂的旧中国和国民党中,代表着一种向心力和威慑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