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诸葛亮大传-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崇尚德性的不仅仅是儒家。

老子曾说过:〃上德若谷〃,〃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管子·小问》说:〃苗,始其少也,眗眗乎何其孺子也;至其壮也,庄庄乎何其士也;至其成也,由由乎兹免,何其君子也。天下得之则安,不得则危,故命之曰禾,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矣。〃意思是说:禾苗,在它初长时,柔嫩和顺的样子多像幼小的孩子;等它长大的时候,严肃持重的样子多像成年的男子;当它成熟的时候,丰润、和悦地俯首向着根土,多么像一位君子。天下得到它就安定,得不到就危险,所以把它称为禾,这大概正可以比做君子的品德吧!

《墨子·尚贤》说:〃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其有昭于天下也;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不坼不崩;若日之光,若月之明,与天地同常。〃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都讲德《管子》一书,虽思想庞杂,但法家倾向鲜明,故一般视为法家。,但诸家都只是说德像什么,没有明确说德是什么。

德是一种十分抽象的东西,具体回答它是什么看来很难。

〃言也者,德之华也。〃

〃人之涉世也,其犹舟之涉水欤。德,行者帆楫也。〃

上述两句话,虽然仍未回答德是什么,但它告诉我们,〃德〃与人之言行有密切关系,提示我们如何认识一个人的〃德〃。

第80节:第十一章立身治家(2)

让我们从诸葛亮的言、行、功业等方面去认识他的美德。

先看诸葛亮的言。

诸葛亮给我们留下的主要著作,有《隆中对》、《前出师表》、《正议》、《劝将士勤攻己阙教》、《与群下教》、《戒子书》、《兵要》、《兵法》、《军令》,以及《便宜十六策》中的大部分。

《隆中对》议论风发,剖析精微,有理有据,不仅反映出诸葛亮洞悉全国形势的睿智,预测天下三分的政治军事远见,为以后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进一步实现全国统一,勾勒出一幅熠熠生辉的蓝图,而且也表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精神,充满了在政治上积极进取的自信心和非凡的勇气。

《出师表》志达文畅,述明素志,严辅后主,恳谏重贤,受纳雅言,善谋国事,乃是一篇对蜀汉政策方针具有指导意义的政论文。全篇之言,'奇‘书‘网‘整。理提。供'发自肺腑,为国为民的一片忠贞之心跃然纸上,深切感人。南宋文天祥《怀孔明》诗称:〃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胸。〃一千多年来,这种为国为民的忠贞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献身。

……

第二节严俭持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主张的社会活动的四个层次。

诸葛亮除了平天下没有实现外,其他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他的修身,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这些优秀美德,使得诸葛亮的形象历千年而不毁,至今仍熠熠生辉。

他的治国,〃凡是封建统治阶级可能做到的较好措施,他几乎都做,因之……他所治理的汉国,在三国都是最有条理的一国〃。

本节专讲他的治家。

治家严格,是诸葛亮治家的一大特点。

前面讲过,诸葛亮同其弟诸葛均,一起流离,他对弟弟百般呵护。入蜀后,诸葛亮身为丞相,他绝不以权谋私,对弟弟要求甚严,致使弟弟官位不显。诸葛亮北伐,以将军向庞为中都督,掌宿卫禁军实权。而诸葛均为长水校尉,名义上为禁卫军长官之一,但为闲职,故终身默默无闻。

诸葛亮日夜操劳国事,直到刘备白帝城托孤时,还没有自己的儿子。刘备要求孩子们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诸葛亮,恐怕也有平慰诸葛亮无子之憾的用意。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受儒家文化熏陶很深的诸葛亮在家庭伦理关系上要想办法解决后代传承问题,以不绝先人之祀。他与在孙吴的胞兄诸葛瑾商量,请求把他的次子诸葛乔过继过来,作为自己的儿子。诸葛瑾自然同意,在请示过吴主孙权之后,便把诸葛乔送到了蜀汉。诸葛乔是诸葛瑾的二儿子,所以本字仲慎,仲即第二之意。过继之后,诸葛亮为其改字伯松,伯即老大之意,从这一件事可看出,诸葛亮已把诸葛乔作为自己的嫡长子了。

对于这个过继来的嫡长子,这个诸葛亮家族的惟一的传承者,诸葛亮是视为掌上明珠,爱得不得了。但诸葛亮对诸葛乔的父爱,决不是一味放纵的溺爱,而是通过严格的要求和教育表现出来。

诸葛亮要求儿子做人要从修身养德做起,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刻苦学习,为将来干一番事业打好基础,不要虚度年华。他在《诫子书》中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个《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德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他的另篇《诫子书》说: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意思是说:摆设酒宴,目的在于合乎礼节和沟通感情,以适应身体和心性的需要为度,尽到礼节便可退出,这就达到和谐的极点了。当主人兴致未尽,客人略有倦意的时候,可以饮酒至醉,但不可到昏迷错乱的程度。这是诸葛亮在具体事情上对子女的关怀。

第81节:第十一章立身治家(3)

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诸葛亮死时才八岁,而上述两封《诫子书》所言内容,不像是对儿童讲话,因而怀疑这两封《诫子书》是后人伪造。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为嗣子这件事,就不会对上述两封《诫子书》有怀疑。诸葛乔建兴六年(228)二十五岁,早已是成年人了。诸葛亮的两封《诫子书》,就是给已经成年的嗣子诸葛乔的。诸葛乔与在孙吴的哥哥诸葛沣有名于当世,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乔的才气不如其兄诸葛恪,但在品性修养方面则超过了诸葛恪,这应当是诸葛亮教育的结果。

古人认为,爱自己的子女乃是父母的共同心理,但有爱得长远和爱得短近的区别。诸葛亮对子女的爱,是一种为他们计之长远之爱。他不是让儿子在家中享受安乐,而是把他放到为国效命的实践中,锤打锻炼,让他为国立功。建兴五年(227),诸葛亮进驻汉中准备北伐。当时,他的过继儿子诸葛乔已经二十四岁,诸葛亮便把他带到汉中前线,让他与诸将子弟一起,在高山深谷之中餐风宿露,为军队传输运粮。他在写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说:

乔(指诸葛乔)本当还成都,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惟宜同荣辱。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于谷中。

作为一国丞相之子,丝毫没有特殊,而是和诸将之子同甘共苦,为国尽力,这不正体现了公忠体国的诸葛亮一片爱子之心么!

建兴五年,诸葛亮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诸葛亮为他取名诸葛瞻,字思远,意思是让儿子高瞻远瞩,志存高远。联系前面所引《诫子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同样是对诸葛瞻的希望与要求。诸葛瞻自幼聪慧过人,一般为父者见儿子天资聪慧恐怕要喜不自禁,而诸葛亮却担心儿子因聪慧过人而放弃了后天努力。他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流露出这样忧虑:

瞻(即诸葛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诸葛亮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东汉末年,孔融在河南尹李膺家中作客,时年十余岁,却表现出超众的智慧,被誉为异童子。而太中大夫陈炜听说后,不以为然地说:〃人小时了了者,大亦未必奇也。〃陈炜用这个现象套在孔融身上当然不适宜,因为孔融小时聪明,长大后亦出众。但从陈炜的态度看,〃小时了了大亦未必奇〃的现象是大有人在的。究其原因,恐怕与自恃聪明而放弃后天努力有关。

因为〃恐不为重器〃,诸葛亮对诸葛瞻要求很严,在北伐曹魏的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教育儿子。史载,诸葛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这说明,诸葛瞻在诸葛亮逝世后一直到长大成人,一直保持着才思敏捷、多才多艺的优点。这当然是他勤于学习,不断进行后天努力的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