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葛亮的哥哥诸葛瑾致笺劝刘备息兵罢战,刘备一概予以拒绝。如果不是蜀强吴弱,孙权会有这种表现吗?
于是,有人就猜想,刘备的征东大军没有数十万人也有十数万。吴蜀夷陵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
事实上并非如此。
刘备东征,的确是志在夺回荆州,他动员很大力量不假,倾全国之力却未必。上一节我们曾经说过,由于外交上的被动,刘备需要分出一部分力量防〃奇〃书〃网…Q'i's'u'u'。'C'o'm〃御北方的曹魏,吴蜀夷陵之战,是一场孙吴倾全力来守,蜀汉不能倾全力来攻的战争。退一步讲,即使蜀汉能倾全力来攻,其国力与孙吴相比不能算是强者。
孙权求和并不是害怕。当时孙吴已经得到荆州,上游的威胁已经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孙权自然想避免战争,希望用和平手段来解决与蜀汉的关系。因为战争要死人伤人,要消耗物资,即使是打赢了,也会使实力受到损失。但孙权并没有把希望寄托在两封求和信上,他是认真做好了战争准备的。他把国都从建邺迁到武昌,以便指挥将要发生的战争。他接受了陆逊对荆州人士〃普加覆载抽拔之恩〃的建议,对荆州士人普加笼络。武陵人潘濬,被刘备任命为管理荆州事的官员。荆州失守后,潘濬不愿投降,〃称疾不见〃孙权。孙权派人用床把他抬进宫,呼着他的字说:〃承明,昔观丁父,鄀俘也,武王以为军帅;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此二人,卿荆国之先贤也,初虽见囚,后皆擢用,为楚名臣。卿独不然,未肯降意,将以孤异古人之量邪?〃感动得潘濬涕泣交横,呜咽不止。孙权见状,又让亲近用手巾为他擦脸,潘濬当即表示愿意归顺。从孙权对待潘濬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为争龋州人心所做的努力。为了对付蜀汉的兴兵讨伐,孙权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大都督、假节陆逊负责,统率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此为前线部队。第二线由诸葛瑾率众屯驻公安,此为第二梯队。第三线是孙权统兵驻守的武昌,此为总指挥部。第二、第三线是一线的后援,总兵力估计也不会少于第一线。这样看来,孙吴所动员的兵力当在十万以上。
蜀汉方面所动员的兵力有多少?史书上虽无明文记载,但我们仍可以根据有关记载做一较可靠的估计。
第51节:第六章梦断夷陵(7)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余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自正月至闰月,大破亡,临阵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刘备奔走,仅以身免。〃同书《陆逊传》也记载,陆逊率兵攻击刘备军,〃破其四十余营〃,蜀军〃土崩瓦解,死者万数〃。这两个记载告诉我们,夷陵之战,刘备全军覆没,数万人全部战死或投降。
这两个记载虽告诉我们刘备的东征军的大概数字,但仍不能使我们满意:数万究竟是几万?
《资治通鉴·魏纪·文帝黄初元年》记载:〃汉主遣将军吴班、冯习攻破权将李异、刘阿等于巫,进兵秭归,兵四万余人。〃这个数字又令人怀疑。刘备志欲夺回荆州,用四万人去攻打陆逊五万守军,是不是少了点?我们知道,《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史实是以当时所能见到的史书为根据的,那么,四万人的数字是根据什么得来的呢?《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魏书》记载,刘备伐吴,孙权给曹丕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资治通鉴》所说四万,当根据《魏书》而来。但这四万人只是〃刘备支党〃,即前锋部队,并不是刘备东征军的全部。
《三国志·魏书·刘晔传》注引《傅子》说:〃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这里说刘备的东征军有八万余人,这个数字比较可信。在建安二十年刘备取得益州后不久,孙权出兵袭龋州南三郡。那时刘备尚未取得汉中,还能率五万人东下,再加上关羽的荆州军至少也有七八万人。此次东征,刘备虽丧失荆州军,却得到了汉中,因此再拿出七八万人与孙权争夺荆州是完全有可能的。
从吴蜀双方总的军事实力看,是吴强蜀弱,但就双方投入一线的兵力看,蜀军的八万对吴军的五万,不能不说蜀军占有局部优势。
蜀军旗开得胜。前锋将军吴班、冯习率军沿江东下,进入三峡,在巫县(治今重庆巫山北)大破吴将李异、刘阿。接着,又占领了陆逊防守的秭归,节节取得胜利。
孙吴占领荆州后,一直把边界向西推到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整个长江三峡地区都在孙吴境内。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构成,长约数百里,是世界上有名的大峡谷。长江自峡中由西向东贯过,江面最窄处约一百米,两岸高山耸峙,道路崎岖难行。蜀军兵至秭归,在此地临江筑城,深入吴境五六百里。
章武二年正月,刘备对孙吴发动了总进攻,其部署是:以多路军队置于江北,保护三峡后路,以防受到魏军的攻击。以将军冯习为大督,统率主力大军。以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彤等为别督,将军吴班、陈式率水军,水陆并进,浩浩荡荡东下。
此时,蜀军正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刘备富有智谋,作战经验丰富,又连战连胜,深入吴境,并将陆逊别军孙桓围困在夷道。
刘备称帝,封赏将士,又带兵亲征,将士皆思立功报效,加之连续打了几个胜仗,士气正在高涨之时。
蜀军顺流向东,水陆并进,居高临下,利于进攻。
与蜀军相比,吴军显得有些被动。
主帅陆逊,是个年仅三十九岁的书生,而他下面的将领,或是孙策时旧将,或是公室贵戚。他们开始时对陆逊并不服气,〃各自矜持,不相听从〃。
吴军一退再退,将士们对主帅的战略意图很不理解,士气低落,一些将领甚至公开反对退却,主张趁蜀军立足未稳,迅速反攻。
然而,蜀军的有利形势中隐含着不利因素;吴军的被动状态中隐含着向主动状态转化的条件。
蜀军进展顺利,接连获胜,容易产生骄傲情绪,骄兵必败,这是军事斗争中被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顺流而下也有对蜀军不利的一面。大将黄权就看出了这点,他对刘备说:〃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三国志》卷43《蜀书·黄权传》。但刘备没有接受黄权的建议,他并没有把陆逊放在眼里,他认为吴军的退却是一种胆怯的表现。
第52节:第六章梦断夷陵(8)
事实并不像刘备想的那样简单。陆逊虽年轻文弱,但却是一位称职的统帅,具有驾驭战争的非凡能力。他在战争开始时坚决主张退却,因为他知道三峡不宜据守,那里陆路鸟道崎岖;水路流急滩险,守御无险可据,且使后勤补给战线拉长,给后勤供应造成困难。而把山地峡谷让给刘备,就会使他陷入〃虽有锐师百万,启行不过千夫;舳舻千里,前驱不过百舰〃
的被动境地。
……
第六节临危受命
失败对于智者来说,也许并不完全是件坏事。失败可以使他们深刻反思,使他们总结经验,使他们汲取教训。
刘备、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人。
夷陵惨败,刘备退到永安(治今重庆奉节东),他没有继续后退,而是在此地驻下来,作出一副随时再次东出的架式。但刘备自己也清楚,损失这样惨重,再次大规模东征,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
这是他军事生涯中经历的最严重的失败。他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自己一个身经百战老谋深算的人,却败在一个乳臭未干的年轻后生手中。虽然想不通,但他确实在想。虽然想不通,但他却未失大将风度。有一点他非常明白,此次失败,责任全在自己。
就在这时候,传来了一个消息:被任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的黄权,率众投降了曹操。按照法律,叛逃者家属要连坐。执法官员问刘备:〃是否将黄权的妻子儿女逮捕法办?〃刘备摇了摇头,他知道,在夷陵之战中,是自己让黄权率军在江北防御曹军的。如今打了败仗,自己撤回来了,而黄权的退路已被吴军阻断,后退无路,不降曹魏怎么办呢?想到这里,刘备说:〃是我的失败导致黄将军至此,是我对不起他,他没有对不起朝廷的地方。〃
对于失败,刘备不归咎于别人,不迁怒于部下,不掩饰自己的过错,确实具有一代雄主的风度。与刘备同一个时代的袁绍,气量与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