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乐大帝-朱棣-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队人马起动了,长长的先导,长长的后卫。朱棣乘辇被簇拥在正中。自洪武三十一年起兵,打了多少仗,死了多少人,攻城略地,转战千里,通往帝座的道路是如此漫长,但如今要走到尽头了。南京城的大门,皇城和宫殿的大门为朱棣一路洞开。阳光普照,水秀山明。一个新的皇帝诞生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这一天是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日。

朱棣即皇帝位,改明年为永乐元年。

五、建文帝谜踪

朱棣如愿以尝地即皇帝位了,他的政治对手建文帝朱允炆的踪迹却成了千古之谜。几百年前南京宫中的那场大火早已灰飞烟灭,人们对建文帝的寻找还没有停止。

1.相互矛盾的历史记载

关于建文帝在皇宫中的结局,官修的《明太宗实录》是这样记载的:

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騃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谅,而遽至此乎?…… 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明太宗实录》修于宣德年间,由于政治原因,官修的实录一定是代表官方利益的。因此,一些关键和微妙的事常常被隐讳或用曲笔,是不可信的。按《实录》的记载,建文帝已被烧死,而且还得到了礼葬。有的说用的是亲王之礼,有的说用的是天子之礼 。无论是天子之礼还是亲王之礼都是极为隆重的,果然如此的话,有谁见过殡葬的仪式?坟墓在哪里呢?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建文帝被烧死,是符合朱棣的利益的。建文帝被烧死,就可以断绝天下人的希望和企盼,朱棣也可以安心地做皇帝了。建文帝活在人世,就是朱棣父子的一块心病。以情理推断,哪怕有一点可能掩人耳目,朱棣也会给建文帝办个葬礼、修个坟墓了事。正因为朱棣连自己都欺骗不了,所以才无法发丧建墓。《实录》记载是从当政者的政治利益出发的,他们宣称建文帝已死,就是要让天下人死了心,让建文帝的追随者们死了心。既没有人见过发丧,又没有人见过坟墓,《实录》的记载无疑是一大谎言。也正因为这谎言太容易识破了,所以民间根本不相信建文帝已死,才会有种种的猜测和谣言出现。

还有几件事,助成了种种谣言和传说的出现。

2.溥洽和尚藏匿过建文帝吗

《明史》透露出的一个线索,是在民间引起猜测的一个原因。《明史》姚广孝传说:

(永乐)十六年三月(姚广孝)入觐(朱棣),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庆寿寺。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懽,赐以金唾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也。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余年,至是,帝以广孝言,即命出之。

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明成祖朱棣为什么关了溥洽?因为他听到了两个传言:“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但不论是“有言”,还是“或言”,都并非确指,都不足以确认建文帝为僧遁去,或建文帝匿于溥洽所。姚广孝是燕王朱棣的主录僧,他与溥洽,一服务于建文帝,一服务于燕王,两人各为其主,对于同为主录僧的溥洽有同病之怜他要求释放被久系的溥洽,虽然不免是出于同情心,但也可以理解为他不相信“建文帝为僧遁去”,或“匿溥洽所”,于是想在临终前替溥洽开脱。然而,姚广孝不相信不等于民间不相信。相反,这两点猜疑越传越远,越传越丰富。

3.神秘的胡濙、张三丰

既然合法的皇帝下落不明,篡位的皇帝派人到处访察其下落,就显得合情合理了。一些人虽然不相信建文帝在各地流亡的种种传说,但却也怀疑建文帝并没死于大火,而是在乱中逃出了皇宫。于是像明朝沈德符等人的一些书中便出现了这样的说法:

少帝(建文帝)自地道出也,踪迹甚秘,以故文皇帝(明成祖朱棣)遣胡濙托访张三丰为名,实疑其匿他方起事。至遣太监郑和浮海,遍历诸国而终不得影响。则天位虽不终,而自全之智有足多者。

晚明黄景昉的《国史唯疑》卷之一也这样说:

遣胡濙西南行,求之湖、湘、黔、筑洞中,遣郑和东南行,求之瓯、越、闽、广间。海外几穷尽禹迹矣。唐诗“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差类当日情景。

郑和的远航另议。这里先说胡濙。胡濙是谁呢?这个人很神秘。《明史》《胡濙传》说:

永乐元年(胡濙)迁户科都给事中。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遯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 。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所至亦间以民隐闻。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胡濙是朱棣派出的一个秘密侦探。但胡濙传中说他出巡的任务不仅是寻访建文帝,而是有好几项:颁御制诸书;访仙人张邋遢;间以民隐闻。另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明史》《胡濙传》又说:

皇太子监国南京,汉王为飞语谤太子。帝(朱棣)改濙官南京,因命廉之。濙至,密疏驰上监国(皇太子)七事,言诚敬孝谨无他,帝悦。

原来,汉王与皇太子争夺继承权,诽谤皇太子,朱棣对皇太子不信任,就派胡濙前往秘密调查。胡濙当时是户科给事中。明朝制度规定,六科“掌侍从、规谏、补缺、拾遗、稽查六部百司之事”。给事中作为言官,对于朝廷上下的事无所不管。当然,有些官员也可以在六科挂名,承办皇帝交给的特殊任务。胡濙出巡所干的都是秘密任务,即使朱棣出征在外,即使朱棣已经就寝,他也要赶去汇报。但问题在于,在朱棣床边他们两个都说了些什么,谁也不知道。

正因为胡濙本人行踪就很诡秘,而此时建文帝又下落不明,所以就助长了人们的联想与猜测。我怀疑《明史》的作者也受到了民间传说的干扰,把猜测之词写进了史书:“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在胡濙的各项任务中,有一项可以证实,那就是访仙人张邋遢。

4.仙人张邋遢

张邋遢本名张三丰,因不饰边幅,被称为张邋遢,属于神仙术士者流。《明史》将其入于方伎列传中,说“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然皆不可考”。《明史》大抵秉承了“不语怪力乱神”笔法,所以一般不记载神仙鬼怪的事,但还是记载了一些张三丰所谓异行:说他“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冉如戟。寒暑唯一纳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尝游于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一日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共棺殓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乃游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湘、汉,踪迹益奇幻。”“明初,周颠、张三丰之属,踪迹秘幻,莫可测识,而震动天子,要非妄诞取宠者所可及。” 朱元璋闻其名,曾于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永乐中,成祖遣给事中胡濙,偕内侍朱祥,赍玺书、香币往访,遍历荒徼,积数年不遇。”后来,朱棣“命工部侍郎邹进、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百万计。既成,赐名太和太岳山,设官铸印以守,竟符三丰言。” 

朱棣派胡濙寻访张三丰,是由于朱元璋“遣使觅之不得”才又进行的。而且胡濙带着朱棣的“玺书”,准确无疑。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当年修建的巍峨的武当山道观,已被称为道教南方第一丛林。所以,说朱棣派胡濙去访张三丰就是去访张三丰,并非托言,不像寻访建文帝只是是猜测的、可能的。

另一件事的发生,就使关于建文帝的传说,越传越乱。那就是杨应祥的出现。

5.杨应祥是建文帝吗?

沈德符《万历野获篇》记载:

甲戌年(万历二年),今上(明神宗朱翊钧)御日讲,问辅臣以建文君出亡事,张居正对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