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杜尚侠、张庆利
前言
两汉400多年,先后有24位皇帝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虽贵为一国之君,但也有说不出的悲欢离合和无尽的人生苦楚,本书就是以这24位皇帝为中心,来解读大汉帝国的兴衰演变和坎坷历程。
写史是凝重的。凝重的原因在于,历史的风风雨雨,常常让我们唏嘘不已,涕泗长流,以致或摩拳擦掌、或凝噎废食!楚汉战争的硝烟与战火,刘邦用人的明智与愚蠢,文景之世的无为而盛治,汉武大帝的盛极而始衰,光武刘秀的续汉而中兴,外戚宦官的肆虐与祸患,清流党人的不屈与抗争,等等,等等,都时时拨动着我们的神经,触发着我们的感情。
写史又是神圣的。汉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著名散文《报任安书》中说,他写《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就是要通过历史的记述,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求索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之理,表达对社会、历史、政治的独到见解。因此,无论是历历在目的人物描写,还是“原始察终”的史事叙述,无论是游观足历的实地考察,还是论载其则的史文撰述,写史的人都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所以,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
写史是为了给人读的。于是,读史也便多了一份凝重,同时也便多了一份神圣。
让我们感慨的是,汉代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太重要了。虽然是“汉承秦制”,但秦祚太短,它所创立的统治模式都是由汉代确立、实施、完善,以致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余年的。汉代在亡秦之后,第一次在更广阔的范围上实现了大一统。这时期,生产极大发展,经济空前繁荣,民族的精神、活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复,也得到了充分的弘扬。这确实是一个产生了“非常之人”,出现了“非常之事”,建立了“非常之功”的时代!
让我们进一步感慨的是,汉代文化在具有博大气势的同时,其稚拙芜杂也是颇为突出的。在发明了造纸术、浑天地动仪的汉代,谶纬神学也是十分发达的,它在宇宙观、历史观、道德观、文化观、宗教观等许多方面,直接参与了汉代思想文化的建构,因而汉代文化具有许多迷信的色彩。在雄才大略、豪杰辈出的汉代,孤儿寡母的时代特色也是十分明显的。高祖皇后吕雉一直活到她儿子惠帝死后8年,文帝皇后窦氏在她的孙子汉武帝刘彻即位6年后才死去;汉昭帝8岁即位,东汉从和帝开始每个皇帝都是少年甚或幼年登基:桓帝15岁即位,安帝13岁即位,灵帝12岁即位,顺帝11岁即位,和帝10岁即位,献帝9岁即位,质帝8岁即位,冲帝2岁即位,殇帝甚至1岁即位,2岁就去世。少儿(甚至幼儿)称帝,自然母后当政,母后依靠外戚,儿(或孙)帝依赖宦官,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便不可避免,最终导致了汉代的灭亡。
需要说明的是,在汉代可视为“帝”的有30多个,为什么我们只写“二十四帝”?吕后在惠帝后虽擅政8年,《史记》也将她列入“本纪”,但她并未直接称“帝”;惠帝后有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留传下来的“少帝”,昭帝后有一个继位仅27天的刘贺,安帝后有一个在位7个月的“少帝”刘懿,灵帝后也有一个在位7个月的“少帝”刘辩,这4个人在位均未跨年度,未及改元;反莽战争中,刘玄虽称帝,也建有年号,但并未建立统一的国家;王莽虽与汉关系紧密,但另立一朝。所以,这七个人均不计算在内,书中仅列“二十四帝”。
我们努力“紧紧围绕24位皇帝这根主线,串起西汉和东汉时期的历史”,力求展现汉代皇帝的立体人生和大汉王朝的时代风貌。愿这种展现能够在广大读者的心目中树立起一个汉代的形象。
高祖刘邦
◎高祖刘邦简介
高祖刘邦 前206年——前193年
汉族与汉字的得名,都与大汉帝国密切相关联,而大汉帝国却是由一个近似“不务正业的无赖”平民刘邦创建的。平民出身的刘邦文不能书,武不能战,但却利用秦末动乱提供的机遇,成为历史的弄潮儿和幸运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然而,与刘邦一起面对这个历史机遇的,何止千人万人,为什么独有刘邦抢得先机脱颖而出呢?他有什么样的过人之处,又是如何发挥其自身的长处在楚汉战争中击败楚霸王的呢?作为平民皇帝第一人,他又是如何成功地从夺权者转化为统治者和管理者的呢?我们将通过对刘邦人生轨迹的描述,逐步解答上述疑问。
◎从平民到领袖
唐人张锡说:“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宋人范成大也说:“若将世路比山路,世路更多千万盘。”他们说得不错。刘邦的人生和创业道路充满艰难险阻,但总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刘邦,字季,周赧王五十九年乙巳(前256),出生在沛县丰邑(今江苏丰县)中阳里,当时这块地方归楚国管辖。“邦”是“国”的意思,可能在成年后,刘邦才自己取了“邦”这个名字。字“季”也不是真正的“字”。中国古代兄弟排行称老大叫伯,老二叫仲,老三叫叔,老四叫季。刘邦大哥的确叫刘伯,二哥叫刘仲,但不见刘叔,所以,刘邦可能是“刘小三”或“刘小四”。《史记·高祖本纪》中说:“父曰太公,母曰刘媪。”这不是体面的称呼。后来,刘邦的父亲才有个名字叫刘执嘉,母亲名叫王含始。刘邦还有个“同母弟”刘交。刘邦长得高鼻龙颜,蓄有漂亮的胡须。单父(今山东单县南)人吕公认为刘邦相貌贵不可言,就把女儿吕雉嫁给了他。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在陈胜、吴广起义后两个月,隐身芒、砀间的刘邦,率领数百人返回沛县,杀了县令。父老们请他担任县令。刘邦谦让一番后,同意担任首领,称“沛公”,服从张楚王陈胜的领导。秦二世二年(前208)秋,刘邦从今安徽砀山、山东金乡一带转入河南,攻下南阳后,断然拒绝秦王朝的讲和,率军攻入武关。在峣关(今陕西蓝田东南),刘邦按照张良的计策以区区两万人马大败秦军。这时,秦王子婴将赵高刺杀,向农民军投降,由此,刘邦亲手推翻了秦王朝。在各家诸侯抗秦的过程中,刘邦先行入关灭秦,欲称王关中,实现了从平民到诸侯的转变。取得先机的因素刘邦能够成为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并先行入秦,灭掉秦王朝,既与刘邦的自身因素相关,也与刘邦善于包装自己有联系,又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相关。
自身因素。刘邦不喜劳作,确有游手好闲的无赖之嫌,但他与人友善,喜欢施舍,善交游,因而在他周围很早就聚集了一帮有才华的人。刘邦曾做管理地方治安和民事调节一类的小吏——泗水亭长,经常和县吏往来,时间一长,和沛县功曹萧何、狱掾(yuàn)曹参(shēn)等结成莫逆之交。加之刘邦为人大度,心胸豁达,素有大志。有一年,刘邦奉命去咸阳出差,遇到始皇帝出游,只见仪仗队员盔明甲亮,旗罗伞盖蔽日遮天,皇帝稳坐在銮舆中显得威风八面,臣民们伫立在道旁个个毕恭毕敬。刘邦不禁叹道:“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有野心,也有大志,这给刘邦争当领袖以精神上的动力。而项羽见到同样的情景,则说:“彼可取而代之。”足显勇夫的强悍,高下之别是比较明显的。
更为重要的是,刘邦身处那个动乱的时代,能仗义行事,勇于承担责任,显示其领导才能,可以说这是促其成功的重要因素。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刘邦解送一批人去咸阳骊山修筑秦始皇陵。半路上不断有人开小差,照这样下去,还没到达目的地,人就跑光了。刘邦就解开这批人的束缚,与他们围坐在一起饮酒,要与他们一起逃亡。此举让手下明白刘邦是值得信赖和追随的。有十几个壮士佩服刘邦的豪爽大度,情愿跟他一起逃亡。从此,刘邦有了最初的基本力量。在沛县人民的心目中,尽管萧何和曹参的地位都高于刘邦,但刘邦没有怕失败的心理负担,身上具有领袖气质,所以,萧何、曹参等人由衷地拥护刘邦做领袖。
历史条件。当然,刘邦能迅速攻占关中,除了战略得当,避实击虚,以抚为主,从而减少了阻力外,也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项羽在河北作战,吸引并消灭了秦军的主力,给刘邦的西征军以有力的支持;秦始皇为自己巡游全国而修筑的驰道,变成了起义军前进的捷径;秦灭六国后,拆毁战国时期的关隘要塞、销毁大量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