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人,草民一定尽力的。”
“呵呵,或许你还有侥幸的心理,不过本官要告诉你,你若是做不好,不需要本官动手,对方就不会放过你的,不仅仅是你个人,就连你的家人,都不可能幸免,到时候,本官可不会想着保护你的,若是你胆大妄为,敢于拿家人的性命和自己的人头赌博,你可以试试。”
“草民不敢,草民不敢。。。”
渠清泽有些奇怪,为什么苏天成没有想着从这个商人的身上,拿到情报,这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只要严刑拷打,问题就解决了,同时,张开大网,将与商人进行交易的上线和下线悉数抓获,一切的问题都解决了。
这个商人,渠清泽费尽了千辛万苦,才抓到的。
“大人,就这样放了这个黑心的商人,是不是太便宜他了。”
“老渠啊,我知道你的想法,这家伙做了逆天的事情,要钱不要命,的确是该杀,但我们就算是杀了这个商人,甚至是杀了他的家人,就能够保证没有其他人和流寇联系了,就能够保证后金找不到其他的商人,这是不能够保证的,距离我们进攻,只有一个多月时间了,让这个商人去应付后金和流寇,让他们的交易不能够进行,等到后金和流寇明白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渠清泽点点头。
“我们做事情,有利有弊。利弊进行比较,利大于弊的事情,就需要做,举个例子说,宋思军交易军火,这件事情,有很多的好处,维持了江宁营所有的开销,但弊端也是明显的,特别是这一次白杆兵遭遇到惨败,与军火交易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不是因为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我们就不能够进行军火交易了,显然不是的,若是没有了军火交易,江宁营恐怕就难以维持了,朝廷可没有那么多的银子。”
“再说这个商人的事情,让他去和后金、流寇周旋,我们看住他就可以了,不需要继续花费心思去深挖,至于说其他人,大可不必去追究,放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商人,换来的是流寇得不到军火的补充,两相比较,选择什么就不用多想了。”
“如果我们惩罚了这个商人,甚至是将所有牵涉到交易的商贾或者是奸细,一网打尽,人家在短时间之内,组成起来其他的力量,继续进行交易,要花费我们很多的精力,这种猫和老鼠的游戏,我们还是不要去做了。”
“大人,宋思军问了,是不是给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提供大将军炮,事关重大,他不敢擅自做主的。”
“老渠,你是什么看法。”
“下官觉得有些不合适,大将军炮威力巨大,若是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得到了,会引发很大的反响,若是朝廷里面,有些大人知道了,肯定是要弹劾的。”
“不要考虑弹劾的事情,你就事论事,认为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两个部落提供大将军炮。”
“这个,下官觉得,只要能够控制弹药的数量,就算是提供了,问题也不是很大,不要说蒙古族部落,就是后金,也无法制作炮弹,还是要受制于我们的。”
“对啊,这样的想法就对头了,提供给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大将军炮,表面上看,增强了他们的力量,其实这会令两个部落更加的依赖我们啊,要是没有我们提供的弹药,大将军炮也就等于是废铁,他们拿着有什么用啊。”
“下官明白了,下官这就通知宋思军。”
“嗯,要严格控制炮弹的数量,此外,还要告诉锡伯族和达乌尔族部落首领,狠狠的打,将草原上不服从的部落打残,打的其余的部落不敢有其他的想法,特别是那些依附后金的部落,绝不要留情,就算是灭掉了这些部落,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渠清泽看着苏天成,有些不大明白,为什么要求两个部落这个时候发起进攻。
“老渠啊,后金不是在这个时候算计我们吗,我们也要算计他们,让他们为草原的事情头疼,你要知道,后金是很看重草原的稳定的,以前我们重点想到的是交易,现在想的多一些了,要利用草原的动荡,牵扯后金不少的精力啊。”
两天之后,一封密折从夔州出发,送往京城去了。
看了这封密折之后,朱由检很快召见了孙承宗、刘宗周和杨嗣昌等人。
孙承宗等人看了密折之后,神情很是严肃。
“诸位爱卿,苏爱卿的这封密折,明确说了,这段时间,后金很有可能会动作的,甚至会像前年那样,发动大规模的攻击,威胁京城,你们说说,该如何应对啊。”
众人都看着孙承宗。
孙承宗没有犹豫,很快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苏大人的分析是准确的,剿灭流寇的事宜,牵涉到了方方面面,后金一直都是虎视眈眈,好几次我大军眼看着对流寇要形成致命打击了,后金就有了动作,逼迫朝廷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结果是两面都失去了战机,臣以为,苏大人的提议可以考虑,命令榆林营进驻山西大同,驻守在安宁堡和靖边的江宁营将士,负责守卫榆林和宁夏边关,山海关、宁远、锦州的边军,加强戒备,随时注意后金的动向。”
“此外,草原部落这段时间有些混乱,苏大人认为,这种混乱,对我大明是非常有利的,就算是后金命令那些臣服的部落,借机入关骚扰我大明,也要看看他们是不是有这样的机会了,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的力量变得空前强大了,能够替我大明朝,挡住心怀不轨的蒙古其他部落,所以宁夏一带的边关,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朱由检点点头。
他的感慨是不少的,曾几何时,遇见这样的情况,满朝的文武大臣,无计可施,甚至是乱作一团,现在的情况改变了,朝廷能够从容做出来部署,一面防备后金的侵袭,一面尽全力剿灭流寇,自己也不需要有那么多的担忧了。(未完待续。。)
'正文 第五百八十八章 皇太极的打算'
一系列的变化令皇太极沉不住气了,尽管他想着,能够趁着这个时间,好好建设大清国,但大明朝发生的一切事情,直接刺激到了他的神经。
自从建立大清国之后,皇太极的权力更加的巩固了,在范文程等人的帮助下,大清的诸多制度也慢慢完善起来了,基本都是按照大明朝的诸多制度仿制的,但这些制度的贯彻落实,比起大明朝要好很多的。
特别是在对待汉人官员的政策上面,皇太极做出来了很大的改变。
前些年,有一个很是平常的情况,投降的汉兵,只要有机会,必然会再次的反叛,再次回到大明朝去,面对这样的问题,皇太极曾经仔细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父皇努尔哈赤在位的时候,认识到了汉官的重要性,也曾经专门制定出来政策,优待汉官,按说这样的政策,算是不错了。
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之后,皇太极终于发现了其中的问题,那就是满汉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满族的权贵,压根没有将汉人放在眼里,动辄就说讽刺挖苦,甚至是直接的欺凌侮辱,而且这些满族的权贵,都是身居高位的,这就致使父皇立下的优待汉人的制度,根本没有落到实处,导致了投降的汉人逐渐的失望,最终选择离开。
皇太极很清楚,汉官的作用很大,可以说,大清要支撑下去,离不开汉官的支持,因为这些汉官有能力,熟悉官场上的诸多规矩和事情,也知道如何将农业生产抓上去,如何让老百姓丰衣足食。相对来说,很大一部分的满族官员,可以用大老粗来形容。
皇太极曾经在父皇的基础上,出台了一条政策,汉官降与不降,绝不勉强。投降后又逃走的,或来或去,悉听尊便,不做要求,不加迫害。同时,他开始限制满族权贵的权势,对于那些歧视和欺凌侮辱汉官的行为,严厉批评,甚至是直接惩罚。多尔衮就在这件事情上面吃过亏。
正是因为皇太极坚决执行了这一政策,汉官慢慢稳定下来了。
当然,大明朝也是帮了不少忙的,要不是大明朝国力孱弱,皇太极也没有这样的机会。
这种政策,在建立大清国的时候,达到了高峰,投降大清的孔有德被封为定南王。耿仲明被封为靖南王,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
皇太极还专门进行了科举考试。录用汉人为官,这也是想着提高汉官的地位。
经过了一系列的努力,大清留住了一些人才。
但这样的情形,在崇祯九年的时候,再次开始出现变化了。
出现变化的原因,是阿济格率领满洲十万八旗兵入关的时候。遭遇惨败,被大明朝的江宁营歼灭了三万人,本来是想着趁着建立大清国的机会,炫耀一下武力的,谁知道适得其反。
这也标志着大明朝开始出现转变了。
身在大清国的汉人。自然有些动摇了,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