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新时间:2005…10…17 16:48:00 本章字数:2263)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
日本海军在大同江外海面,集中了12艘军舰,包括其全都精华,即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等八艘五千马力以上的主力舰和巡洋舰。
前面已经提到,文璧是“经远”号装甲巡洋舰上的枪炮官。
“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它是一艘装甲巡洋舰(又称防护巡洋舰),北洋水师称其为“水线甲堡之船”。舰长82米,舰宽12米,吃水5米,排水量2900吨。动力装置为蒸汽机,功率3400匹(《北洋海军章程》记载为5000匹),航速15。25节。编制人员180名(定员270名)。
武器装备有火炮:主炮为1门210毫米双联装前主炮(炮塔炮),副炮为2门150毫米侧舷炮,2门47毫米哈乞开司5管速射炮,5门37毫米哈乞开斯5管速射炮。鱼雷:鱼雷发射管3具,每具可配3枚鱼雷。
装甲厚度:舰身吃水线上全部用钢甲防护,其中水线处,敷设厚度为241毫米侧舷装甲,深入水下约300毫米。机舱上方铺设平钢板。军舰前后侧,仍安装穹甲。船底为双底层,炮台,令台也用203毫米装甲围绕。
自持力:可装粮食20日,淡水10日;燃煤325吨。
建造厂家:德国伏耳铿造船厂。
建成时间:1887年建成,1887年9月12日驶离德国,12月1日到达厦门。
“经远”级装甲巡洋舰和“致远”级穹甲巡洋舰原为增强台澎防务所购。然而随着中法战争的结束,台湾的防务的紧迫性就不是很重要了。1885年秋,朝廷决定先建立北洋水师一支,所以在醇亲王在那年10月谈到购舰时,便透露了“将来船即归北洋编伍,自以垂询北洋”的意图。次日上谕也明确宣布”此项船只造成,即应归入北洋水师操练。”当新购军舰和北洋水师在台湾海峡会师的时候,台湾巡抚刘铭传不识时务的给李鸿章打电报要办接收,李鸿章要醇亲王表态。1881年1月4日,海军衙门电告刘铭传,“所购英德四快船,本署已于上年3月奏明归北洋海军应用,自毋庸由台湾具奏。”年底,北洋海军成军时,“致远”等四舰正式被编入北洋水师序列。
9月15日上午,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
16日凌晨1时,铭军的十个营共四千人分乘五艘运兵船,向鸭绿江口的大东沟进发。
16日中午,舰队抵达大东沟,到次日早晨,军队全都登陆。
17日上午8时,旗舰定远上挂出龙旗开始返航。
海水湛蓝,碧空万里,海天线上,十数缕黑烟悠悠升起,几只海鸟在低空盘旋,好奇地注视这奇异的一幕。
烟柱由细变粗,由淡变浓,由远而近,直到喷吐黑烟的巨大烟囱占据了海鸟狭小的视野,逼着它们窜上了高空。
这便是大清帝国北洋水师。
11时许,正在舰长室休息的丁汝昌听见通信兵在门口大喊:“报告提督大人,管带请您到舰桥上去,有重要事情汇报。”
丁汝昌道一声:“知道了。”便走了出去。
舰桥上,“定远”号管带刘步蟾举着单筒望远镜正向南观察,丁汝昌走到他身边,问一声:“刘管带,发现了什么?”
刘步蟾递过望远镜:“大人您看,水天线上有黑烟,数量很多,很可能是一支舰队。”
丁汝昌仔细一看,正南方海天线上果然黑烟缕缕,粗摸估计,对方的舰船数量不下十七八艘。
丁汝昌放下望远镜,问刘步蟾:“你说有没有可能是敌人?”
刘步蟾道:“很可能是日本舰队,其他国家不可能向朝鲜派那么多军舰。”
丁汝昌举起望远镜再看,过了好一会儿,摇摇头:“说不定,还是早作准备为好,发旗令,命各舰舰长到旗舰来开会。”
在大清帝国舰队的正南方向上,一支庞大的舰队悬挂美国海军旗,劈波斩浪,快速驶向大东沟。
这支舰队分成两列纵队,每艘军舰的舰首都有漂亮的菊花纹饰,每艘军舰的舰桥上都站着几个身着英式海军服,黑眼睛黄皮肤的小个子。
这支舰队有个响亮的名号:“联合舰队”,它属于大日本帝国海军。
那一列较长的纵队是为“本队”,从前到后,分为三个群阵。本队第一群阵有三艘军舰,领头的是联合舰队总旗舰兼第一群阵旗舰“松岛”号装甲巡洋舰,其后依次为装甲巡洋舰“严岛”、“千代田”。接下来是第二群阵的四艘军舰,以装甲巡洋舰“桥立”为旗舰,其后依次为巡洋舰“比睿”、“金刚”和炮舰“扶桑”。再下来是第三群阵的六艘军舰,以巡洋舰“高雄”为旗舰,其后依次为巡洋舰“葛城”、“大和”、“武藏”,炮舰“赤诚”,以及载运前来视察观战的海军部次长桦山资纪中将的“西京丸”号代用巡洋舰。
另一列较短的纵队为联合舰队之“第一游击队”,共四艘装甲巡洋舰,以“吉野”为旗舰,其后依次为“高千穗”、“浪速”(
其舰长就是后来成为日本海军元帅的东乡平八郎)和“秋津洲”,这四舰乃日本联合舰队精华所在,平均航速达十九点四节,可以高速穿插到对方舰队薄弱之处,以密集的速射炮火力消灭对方的弱舰,或伺机突袭对方主力舰,其装甲可以抵抗中口径火炮的攻击,具有较强的战场生存力。
两支纵队共有军舰十七艘,其主要火力由十五公尺和十二公尺速射炮组成,“松岛”、“严岛”和“桥立”虽然各装备一门法制三十二公尺口径重炮,但是与“定远“、“镇远”上一共八门克虏伯三零点五公尺重炮相比,无论数量、射速、威力都为之逊色。
第三卷 日出东方 第八十三章 海战(二)
(更新时间:2005…10…18 13:04:00 本章字数:2374)
在大清帝国舰队的正南方向上,一支庞大的舰队悬挂美国海军旗,劈波斩浪,快速驶向大东沟。
这支舰队分成两列纵队,每艘军舰的舰首都有漂亮的菊花纹饰,每艘军舰的舰桥上都站着几个身着英式海军服,黑眼睛黄皮肤的小个子。
这支舰队有个响亮的名号:“联合舰队”,它属于大日本帝国海军。
那一列较长的纵队是为“本队”,从前到后,分为三个群阵。本队第一群阵有三艘军舰,领头的是联合舰队总旗舰兼第一群阵旗舰“松岛”号装甲巡洋舰,其后依次为装甲巡洋舰“严岛”、“千代田”。接下来是第二群阵的四艘军舰,以装甲巡洋舰“桥立”为旗舰,其后依次为巡洋舰“比睿”、“金刚”和炮舰“扶桑”。再下来是第三群阵的六艘军舰,以巡洋舰“高雄”为旗舰,其后依次为巡洋舰“葛城”、“大和”、“武藏”,炮舰“赤诚”,以及载运前来视察观战的海军部次长桦山资纪中将的“西京丸”号代用巡洋舰。
另一列较短的纵队为联合舰队之“第一游击队”,共四艘装甲巡洋舰,以“吉野”为旗舰,其后依次为“高千穗”、“浪速”(
其舰长就是后来成为日本海军元帅的东乡平八郎)和“秋津洲”,这四舰乃日本联合舰队精华所在,平均航速达十九点四节,可以高速穿插到对方舰队薄弱之处,以密集的速射炮火力消灭对方的弱舰,或伺机突袭对方主力舰,其装甲可以抵抗中口径火炮的攻击,具有较强的战场生存力。
两支纵队共有军舰十七艘,其主要火力由十五公尺和十二公尺速射炮组成,“松岛”、“严岛”和“桥立”虽然各装备一门法制三十二公尺口径重炮,但是与“定远“、“镇远”上一共八门克虏伯三零点五公尺重炮相比,无论数量、射速、威力都为之逊色。
11时半,吉野先发现北洋舰队,发出信号“东北方向发现三艘以上敌舰”。
迎风站立在总旗舰“松岛”舰桥上的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佑亨中将知道,这一场是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12时20分,日舰逐渐接近北洋舰队。
中午12时50分,北洋舰队旗舰定远首先开炮。
十秒钟后,镇远舰也发出炮弹,紧接着,北洋舰队各舰一齐发炮轰击。三分钟后,日本旗舰松岛也开始发炮还击。刹时间,双方各舰百炮一齐怒放,硝烟弥漫,海水沸腾。
开战之初,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下:北洋水师拥有火炮195门,总排水量2万7千吨,平均航速14节半。联合舰队拥有火炮268门,总排水量3万6千吨,平均航速10节半。其中,日本第一游击队平均航速达19。4节。另据英国海军年鉴统计,当时速射炮的发射速度是原后装炮的六倍,由此计算,日本舰队的火力实际上相当于北洋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