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回明末辽东-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亲鲋鳎龊侠淼陌布乙剑远扔嗌薄�

听得此话,杨太曦心头一阵狂喜,心道:“这真是想什么就来什么啊。没想到这么快就见到了响誉海内外,名震古今的明朝末年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宋应星”正想着,就听宋应星在旁犹自愤愤的抚摩着手臂上刚被张彪抽打的鞭印,气愤的道:

“大哥,这并非银两的问题,今天下生齿所聚者,惟三吴,八闽,中洲一带,则人浮于土,土无旷荒。其他经行日中,弥望二三十里,而无寸木之阴可以休息者,举目皆是。生人有不困,流寇有不炽者乎?所以至此者,蚩蚩之民何罪焉!盖为富为上者废农桑,重淫乐也!。。。”。刚说到这,旁边他的大哥宋应升慌忙一把掩住他的口,不让他继续说下去,苦笑着对杨太曦恳求道:“我这位三弟素来同情乡梓农桑,贵五谷而贱金玉,且性格偏激,他将自己的书房也起名为‘家食之问堂’。驸马爷听着他的话,只当是他在胡说八道,休要着恼才是”。

杨太曦听得微微一笑,心道:“敢情从这时候起,这位宋大科学家和思想家就有了《野议》的腹稿了,哈哈”。正要答话,就听宋应星愤然对他大哥道:“大哥,非是我偏激,现在普天之下,‘民穷财尽’四字,成为所有人蹙额转相告语,谓九边为中国之壑,而奴虏又为九边之壑,凡此种种,都是眼光短浅的把天下之财,专指白金一物而言耳!

财之为言,应乃通指百货耳,而应非专言阿堵也。今天下何尝少白金哉!所少的恰恰而是全国军民所吃的粮食五谷;建房造城,舟桥军械所需采用的山林之木;织造身上所穿御寒暖身的棉布纱衣,所需用到的桑麻也!今农桑不振,米粮林丝不足,纵便腰缠万贯之物,要急之时,何处市米买帛?这恰恰是天下之财不能从土地中生长出来,乃无奈言乏啊!

先贤教导: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昔圣人也云:民以食为天。今山野之民,饥肠辘辘,旷日而无寸田可耕以裹腹,正所谓,饥寒起盗心,流寇能不炽乎?今民本动摇,国家岂能安宁乎?。。。”。旁边他的大哥急得边捂他的口,边向杨太曦解释道:“我三弟胡说八道,驸马爷千万不要往心里去”。

杨太曦望着这哥俩一个愤愤不平,一个小心翼翼的样子,心道:“难怪宋应星屡试不第,仕途不畅,不被为上者亲睐,这可能和他性格耿直不知圆通有关,他大哥就圆通多了,故此,早于宋应星获吏部铨选,任浙江桐乡县令,仕途相较而言,顺畅多了”。

杨太曦口中笑道:“无妨事,令弟见解独特,有震聋发聩之省阿。古之贤人大家也曾感叹盛世必是:所贵惟贤,所宝惟谷。与令弟之叹颇为契合阿,哈哈。今天听令弟一席高论,伯雄真是茅塞顿开,令弟今科若能入仕,必能成为一代清望官是也!哈哈,伯雄对令弟深有结交之心啊。哈哈,这样吧,我们先把乡民迁地之事办妥,议定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合理价格,我们再作详谈,如何阿?哈哈”。“就依驸马爷所言,我们兄弟先去与这些乡民们商量下”宋应升向杨太曦征询意见道,见杨太曦不反对,并和他弟弟宋应星向那几百乡民们走去,将他们召集在一起商量起来。

过了一会,看样子是与众乡民们就安置银两搭成一致意见了,宋应升两兄弟面带高兴的表情向杨太曦走了过来。宋应升笑着对杨太曦道:“驸马爷,我们与乡民们搭成一致意见了,每户请驸马爷再加上十两银子,乡民们就马上搬,驸马爷,你看每户十五两银子,你是不是能够接受阿”说完,宋应升和宋应星两兄弟颇为惴惴不安的望着杨太曦,一下子比原来多了两倍,也不知这位驸马爷能不能接受。就听杨太曦脸色一变,大叫一声道:“啊--!十五两银子!”。旁边的张彪更是脸一黑道:“好一群刁民,狮子大开口阿,你们还真敢要,今天你们是搬也得搬,不搬也得搬”,说完,举起手,就要示意手下士兵强行驱赶乡民。宋应升两兄弟忙拦在他马前高声道:“你们能不能先听听驸马爷的建议,再行定夺?”说完,两人均向杨太曦投来希冀的目光。

“这么少啊,我原本还以为众乡民们要出到每户二十两银子才肯搬迁,哈哈,合理啊,哈哈”杨太曦边笑着边一把拦住张彪道:“这样吧,你还是依原议,给足每户五两银子的安置费,其余的差额部分,我来补足,你看如何?”张彪一听,忙惊讶的对杨太曦道:“哪能让驸马爷自己掏钱补足,驸马爷不要太纵容这群刁民了!”。杨太曦向他摆摆手道:“无妨,老丈人的事就是我杨太曦的事,福王府和驸马府俱是一家人,不用客气。放心,我这银子也不是白给的,哈哈”。

说完,杨太曦转身对宋氏兄弟道:“我补足余额,但有个条件,必须在我的田邑中作满三年农耕之活。我最近要从我的食邑中抽调部分人去上海开置新镇,很多田地无人耕种,急需懂农活之人耕作才不致荒废,你们俩与那些乡民们商量下,看看他们同意我这个提议不?”。

宋应星忙喜道:“驸马爷此议我看应该使得,乡民们世代俱为种田之人,只会种田插秧,贸然离开土地,一时之间且叫他们如何谋生,驸马爷此议实为两全其美之策也。我这就和大哥去和他们商议商议”。说完,忙拉着他大哥宋应升转回去和村民们商议杨太曦的提议。

不多时,他俩领着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起过来向杨太曦见礼,宋应升笑着向杨太曦介绍道:“驸马爷,这三位老爷子是乡民公推的三位代表,特代所有乡民们向驸马爷来致谢的”。那三位老人走到杨太曦跟前,猛地齐齐一下跪倒,领头一个看样子读过点书的老头向杨太曦谢道:“多谢驸马爷解我裘家村流离失所之危难,早就欣闻驸马爷圣人之名,义薄云天,急危济困。今日一见,果不其然”。

杨太曦见此情景,慌忙弯下身,将三位老人一一搀扶起来,轻声道:“三位老人家快快请起,休要如此大礼,晚辈不胜惶恐阿。我这样做,纯粹是自私自利,只是因为事有凑巧,分封的部分田地荒芜无人种,正好请你们这些熟知农桑之事的能手帮我操持空荒田地,哪里当得上几位老人家口中的圣人之名,急危济困之誉阿,哈哈,

几位老人家实实在在是谬赞伯雄我了,古之圣人不是常说: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伯雄不才,但也知道谨遵恪守圣人教训,不愿将来变成为一个穷困潦倒之人哦,哈哈。这实实在在反是我要感谢众位乡民们才是,正是你们给予了我这个机会让我来成全我自己哦,哈哈!”,说完躬身向三位乡老施了一个大礼,慌得三位乡老忙齐齐还礼,口中忙道:“驸马爷圣人之风,实令小民等心折,驸马爷如此大礼,我等乡野草民,实是愧不敢当阿”。

宋应星在旁笑着道:“好一句: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驸马爷熟读圣人之言,胸怀管仲良相之抱负,小民实是佩服!若当今各位朝廷的父母官都能像驸马爷一样体察民情,关注农桑,又焉有缺衣少粮,流寇大炽之困哉!只可惜当今之世,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知其味而忘其源,士子埋首四书五经,饱食终日,却不知粮米如何而来;身着丝衣,却不解蚕丝如何饲育织造,悲乎叹哉!”说完,犹自唏嘘不已。

旁边的宋应升见乃弟又在感慨万分,笑着拍了拍他肩膀道:“三弟,不可偏执,在这朝廷中,不是还有驸马爷此等明白之人吗?休要怯志伤情,振奋精神,在此次春试中,金榜题名,一了十余年寒窗苦读之累,也不致堕了我们宋氏先祖的名望!”。宋应星笑着对乃兄道:“大哥,我只是一时感慨,不妨事的。虽已两次名落孙山,但此次春试我还是会信心百倍,全力以赴的!”。两兄弟的手紧紧攥在一起,相互激励着。

杨太曦笑了笑,对宋氏兄弟道:“贤昆仲醉心于功名,这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哈哈。正所谓人生两大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但是否参与科举就是报国,一展抱负的唯一途径呢?虽然古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伯雄认为,若是将此句反过来念,也未尝不可阿,哈哈!”。“反过来念?”宋氏兄弟闻声一愣,口中依言轻轻反复念叨起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猛然,宋应星抚掌大笑道:“驸马爷所言,于长庚心有戚戚焉。我常常想: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