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军官兵。
这次战斗,中国军队还有意识地没有攻击位于拉瑙湖畔的马拉维机场,结果让总参感到诧异之余,也感到了一丝灵犀。美军在马拉维机场的作战飞机并没有对行进中的中国军队发动攻击,甚至当中国军队占领第波罗港口,俘虏上千美军时,也没有在天空中发现一架美军飞机。看来,美国军队也并不想同中国军队拼命。这一结论让总参感到了兴奋,毕竟不通过激烈战斗就能获得菲律宾,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一件好事。于是,在没有上级指示的情况下,不得向美军射击的命令被下达了。
于是,这次战争中最奇怪的战役发生了。一方面,美军拼命收缩到几个主要港口,并迅速登船离开菲律宾;另一方面,本该快速追击的中国军队则慢吞吞地在后面行军。在双方高层心照不宣的克制下,两国军人当然也不愿冒着生命危险,去杀个你死我活。从10月16日起,就再也没有打过一枪一炮。双方在接触时,甚至还彼此打着招呼,互相散发着香烟、食物等。这一点也不象是战斗,更象是在进行和平交接。
在海面上,双方的舰队虽然都没有出现在对方的视距之内,但彼此的飞机却在空中频频相遇。跟地面的“战斗”相同,飞行员们见了面,也大都互相摇摇机翼打个招呼。这种情形被随军记者发现后,不由得大为惊讶。当然,受高层的严厉警告,两国的记者都没有把这事捅到报纸上,直到十余年后,才被美国一记者在故纸堆中发现了相关文件,这一战役才大白于天下。
第二百一十一章 … 第一次苏德战争之边境战役
昨晚有应酬,所以回来太晚,加上喝酒的缘故,没能及时更新。
在此向所有关注这本小说的读者大大们道歉。
当然,也希望各位大大能够理解,更希望各位大大能够长期地、数量庞大地坚持不懈地将手中的票票扔过来。
俺一定会一一笑纳。
当中国正在准备对菲律宾进行军事行动时,40年10月2日,为了尽量在冬季到来前结束对苏联的战争,希特勒发动了进攻。
按照最初被免职的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参谋长凯特尔的计划,第三帝国国防军将目标划成三个,即:列宁格勒、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
因此,同时进攻这三个目标的德军也被分成三个集团军群,即: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
虽然北方集团军群的实力最弱,但由于欧洲联军的参与,使其更加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显示出欧洲宪章共为一体的宗旨,希特勒甚至要求新任总参谋长哈尔德在其参谋部内专设一个欧洲联合参谋部,并由法国陆军上将埃瓦茨担任参谋长,专门用于协调北方集团军群与欧洲联军的军事行动。
虽然这遭到了北方集团军群司令里特尔勒布陆军元帅的强烈反对,但仍被希特勒强行压制了下来。
虽然如此,但勒布元帅仍然决定将德军与欧洲联军分割开来,各自进行自己的战斗。
他将手中最强大的力量:第4装甲集团军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作为主要突击力量,由第41摩托化军充当主力。
第二部分则作为总预备队之一,由第56摩托化军充当主力。
而汉斯#8226;莱因哈特则但当突击部队的总指挥,第6摩托化军地司令海因里希#8226;谢尔装甲兵上将则担任预备队总指挥。
至于欧洲联军,勒布元帅听从希特勒的命令,直接将所有的指挥权交给了埃瓦茨上将。
中央集团军群的“运气”要稍好一些,这里只有约二十万欧洲联军,无伦怎样安排,都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但集团军群司令费尔多。冯。博克陆军元帅则将这二十万欧洲联军拉到了嘴前线。
他认为这些欧洲国家的军人,远不如德军官兵来的“尊贵”还不如在第一次战斗中,就将他们“消灭”掉,然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将他们送回到二线,充当后勤保障部队。
不过可惜的是。
联军参谋部否决了他的计划,将这二十万军人打散编入德军的进攻部队中。
作为他的副手,冯。克鲁格陆军元帅主动要求承担前线进攻部队的总指挥,并将海因茨。古德里安陆军一级上将统帅的第2装甲集团军、他本人统帅的第4集团军、阿道夫。斯特劳斯陆军一级上将的第9集团军、赫尔穆特。弗尔斯特陆军工兵上将的第6战斗工兵军、瓦尔特。海茨陆军炮兵上将的第8军纳入其麾下。
博克元帅担心其实力还不够,又将瓦尔特。斯罗特步兵上将的第12军、汉斯。费尔贝尔步兵上将的第13军以及第2航空方面军的三个空降师部队调集给了他。
其余部队则作为预备队使用。
南方集团军群则更强大,尤其是不大受国防军指挥的党卫军部队。
130万党卫军中,无论军衔还是资历,都数弗兰克党卫军上将最为醒目,作为帝国保安局局长,此次亲自向希特勒请战。
赶赴前线,他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整个党卫军中的最高总指挥。
而副总指挥则由卡尔登勃鲁纳党卫军上将担任。
海因里希党卫军上将、希姆莱党卫军上将也分别担任党卫军总参谋长及副总指挥。
卡尔登勃鲁纳上将对装甲兵的使用深受中国军队的影响。
在以往军方交流中,虽然中国军人似乎对德国的党卫军不报什么好感。
但却也使他受益匪浅。
因此,卡尔登勃鲁纳上将很惬意地拿到了党卫军19个装甲师及装甲掷弹兵师组成地装甲集群的统帅。
希姆菜在当时虽然也深受希特勒地宠信,但其本人地军事才能有限,似乎更适合搞搞特务活动,因此,他担任了总预备队的总指挥,主要用于在占领区内地保卫和治安工作。
海因里希似乎对纸上作业更加精通,他制定的作战计划甚至未更改一个字,就被弗兰克上将通过,并越过南方集团军群的参谋部、大本营总参谋部,直接报给希特勒。
希特勒也许对军事方面有一定的天分,能够很快地接受闪击战等先进的作战理念,但他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则更有天分。
他明白党卫军这种做法,只会使本就有极深隔阂的国、党两军之间发生更多的矛盾,因此,他并没有浏览上面的内容,直接将这份作战计划退了回去,要求其立即向南方集团军群报批。
南方集团军群详细研究了这份作战计划,发现海因里希虽然深谙闪击战的战术原理,但却对更适合对苏联作战的大纵深作战原理没有什么概念。
他把党卫军全部的装甲部队放在了第一线用于突击,而跟进的步兵、炮兵部队则几乎没有多作考虑,当然,对航空兵的使用还是非常中规中矩的。
南方集团军群立即对这份作战计划作了修改,将装甲集群分成两部分,用其中的一部分作为突击主力。
同时还将步兵、炮兵的跟进作了更详细地规划,这使得这份作战计划显得更加务实,威力也更加强大。
当然,对于党卫军的主要突击方向:基辅,南方集团军群的参谋部未做修改。
被修改后的作战计划让海因里希和卡尔登勃鲁纳感觉更加可行,但却引起了希姆莱的不快。
他认为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部对计划地修改,干扰了党卫军的严重不敬。
因此,他凭着希特勒对他的宠信,向希特勒发去了电报,希望元首能够直接下令给南方集团群,执行原来的作战计划。
不知内情的希特勒本就对国防军一直保持着半仇视半不信任的心态,在心腹发来电报后,也认为党卫军受到了国防军地压制。
因此,亲自给南方集团军群下达了执行党卫军原订作战计划的命令。
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施泰德对希特勒的这个命令感以莫名其妙,在与党卫军沟通后,发现只有希姆莱对个性作战计划持反对意见,其他人都表示了赞同。
正在担任德国中央保安局副局长的希姆莱,虽然军阶远不如龙德施泰德。
但他也没必要去招惹这个最擅长搞特务活动的党卫军上将。
所以,龙德施泰德向他们转达了希特勒的命令后。
要求其严格按照原订地作战计划进行作战,而国防军也将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战斗。
既然党卫军先就定下了基辅这个战略目标,那么南方集团军群也不好再去抢功,将主要目标定在了敖得萨和其东北部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当然,更远大的目标是斯大林格勒和巴为地区。
但国防军相当一部分的将领也认为,要想在冬季到来之前占领里海,高加索一带是不现实的。
在严寒的冬季,德军能够官运亨通住敖得萨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就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