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6月5日下午17时40分,在中国空军的强力打击和地面部队的适时配合下,三个坦克师除了第256坦克师保存了一百多辆坦克退回到阿亚诺戈尔斯克对岸的桥头堡内外,其余的装甲力量被全部摧毁。苏军在地面上的进攻不得不中止,只能用数个摩托化师的兵力搜寻桥头堡附近的地下工事,以便找到中国军队主力进行战斗。
到了天色变黑时,苏军在浮桥摆脱了中国炮火和空军轰炸的打击后,又开始了大量的装备人员的渡河作战。为了保住这些“宝贵”的浮桥,苏军决定渡河部队的首要作战任务不是向纵深发展,而是对叶尼塞河沿岸的中国军队进行打击,并破坏地下工事。这一命令得到了坚决的执行,因为苏军士兵从白天的战斗也看出,河对岸的中国军队对浮桥的威胁太大,许多次将浮桥炸断,还是动用了大量的战斗部队才配合工兵将浮桥重新修复。河岸附近地下工事群内的中国军队终于面临着最现实的考验。
第一百九十八章 … 乌亚尔战役(上)
6月5日晚21时,苏军开始了大规模的渡河行动。但这次渡河除了浮桥外,还动用了数百艘机动船,并用砍伐的木材制作了数百艘简易的木船。炮兵部队在对白天暴露出来的火力点进行了重点炮击后,开始向纵深方向延伸炮击。4个集团军约50万苏军士兵集结在叶尼塞河沿岸,大局井然有序,局部混乱不堪地登上各种船只。而浮桥则主要供坦克、车辆、炮兵部队使用。这样的场面自然会被中国军队轻易发现,而这样的机会自然也不会被中国军队轻易放弃。
于是数千发照明弹被发射到了河两岸,为夜间起飞的中国飞机提供了显著的目标。轰炸机立即在低空投下一枚枚高爆炸弹,攻击机则用火箭弹进行打击,而战斗机则用机炮和机枪对地面的苏军进行扫射。苏军持续不断地渡河进攻,而中国飞机则不断地在苏军中制造无数的杀戮。虽然如此,但从叶尼塞斯克到萨亚诺戈尔斯克长达数百公里的河面上,中国飞机也是不可能全部兼顾到的。因此,苏军以每小时渡河2万左右兵力的速度向东岸逐步增加着兵力。而苏军防空部队的探照灯也几乎尽数打开,防空炮火激烈地射击。当然这种在夜空中,仅靠探照灯来指引高炮,其效果也确实差得让苏军指挥官伤心。
到了6月6日凌晨5时30分,苏军已经有近15万兵力登上了东岸,其以坦克部队为主的主力向几个桥头堡集结。其它近10万兵力则不得不分散到沿岸的各个地方,寻找地下工事的出入口,并与中国守军激烈交战。天亮后,苏军已经占据了河东岸纵深1至3公里的表面阵地。而在这个地域下的地下工事群,也20%被优势的苏军兵力占领。而占领了表面阵地的苏军,虽然没有中国军队的阻击,也因为天亮后,中国飞机的狂轰乱炸,使其丢失大量的技术装备,伤亡惨重。
对于数量庞大,拥有牺牲精神的苏军士兵,中国军队并没有放在眼里,毕竟,手中没有武器或武器不足,根本不会对中国军队产生多少威胁。但苏军大量装备的各型坦克则是一支令人恐惧的力量,虽然绝大多数坦克都存在着装甲薄弱、火力微弱,故障繁多的缺点,但坦克始终是坦克,始终是步兵和各类战壕、工事的克星。所以,中国飞机将攻击力量全部用在了对苏军坦克部队的打击上。仅仅开战两天,苏军就被中国飞机击毁了上千辆坦克,另有数百辆被中国步兵的反坦克武器击毁。集结在桥头堡的苏军坦克部队不得不紧急要求第二梯队大量运送坦克上前。
失去坦克的支撑,苏军向前的推进速度一下子就停顿了下来。除了6月5日白天攻入表面阵地的三个坦克师外,6月6日登上岸的5个坦克师、2个摩托化步兵师,整整10万的兵力却只能就地挖掘防空工事或寻找中国军队的地下工事,以躲避中国飞机的轰炸,任由中国飞机将这些轻型坦克、快速坦克或中型坦克一辆一辆地摧毁。长期以来对防空作战的不重视,以及对航空兵力使用的无头绪,终于使苏军尝到了恶果。
但是令铁木辛哥大将最感不安的,并不是渡河部队遭到的损失,而是一直没有露面的中国重炮集团。在先前的战斗中,中国军队甚至只动用了迫击炮、无后坐力炮及单兵火箭筒等轻型面杀伤武器;而师属炮兵部队的105毫米炮未发一炮,更何况集团军属炮兵部队的155毫米、203毫米炮及各种口径、型号的火箭炮。最初还未察觉过来的铁木辛哥在得到炮兵少将戈沃罗夫的报告后,才猛然觉得情况诡异。
中国军队在坑道作战方面很有“心得”,大量的地下工事群结构坚固。地表阵地虽然构筑了大量的战壕、交通壕、防炮洞、防空洞、永固火力点、堑壕、铁丝网、阻止坦克用的三角水泥墪等,但在苏军炮兵发射的几百万发炮弹的打击下,被摧毁大半。而中国军队也很干脆地完全放弃了表面阵地的争夺和守卫,全部撤离到地下工事群中。坚固和隐蔽的地下工事群在这次大规模炮击中,几乎没有什么损失,这让戈沃罗夫少将感到非常沮丧。
铁木辛哥对炮兵部队的战果根本无法接受,他不能想象,经过长达数个月的集结,征用大量的车皮、人力、畜力运输,积累了上千万发炮弹准备此次战役,而且在第一天就发射了四百万发炮弹,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他也完全不能想象,在西伯利亚近乎全是永久性冻土地带的地方,中国还能在地下构筑如此庞大的地下工事群。要知道,情报显示中国军队在与苏军第一线对峙的兵力就有40万人以上,这些人不在表面阵地上,就只能在坑道中。而现在更让人感到害怕的是,中国的重炮集团在什么地方?如果也在地下工事群里,那这个工事群该有多大?
苏军的侦察力量还不足以穿透中国的前沿阵地,而航空侦察则更是想也不要想,中国空军已经完全掌握了战场的制空权,凡是天上能飞的都是中国人的。这让铁木辛哥感到一丝无力,双眼一抹黑,正是军事指挥官们最大的忌讳。好在他手中还有700万人可供驱使,他不相信凭借这样强大的兵力还不能冲破中国军队的防线。想到这里,他才觉得心安一些。
但事实往往并不象人们所想的那样,按照主观意愿去发展。中国军队确实构筑了庞大的地下工事群,但这个工事群主要构筑在东萨彦岭和西萨彦岭的山体内,而在沿岸的地下工事群也不如苏军所想象的那样庞大。毕竟,在冻土地带建设这样的工事群,还不是中国一个西北战区所能承担的。因此,在叶尼塞河沿岸地区更多的是前沿地下永固炮兵阵地、藏兵洞、防炮洞、小型地下仓库以及密密麻麻的交通道。本来这些不太大的地下工事群,在传统的工事建筑构造条件下,是无法抵御数百万发炮弹的打击的,但中国军队则在主要的人员及装备所在地,用厚厚的钢板及钢筋水泥构筑起永固工事。而且在沿岸地下工事群里,并没有太多的兵力。
在西萨彦岭和东萨彦岭的山体内,则藏有总数达到30万的强大兵力,而且这些兵力还以机械化步兵和炮兵为主。这两处山脉的北麓就是铁路线,苏军要维持庞大数量的军队继续进攻,就只能通过铁路运输补给。而在两处山脉内的中国军队就可以很轻松地切断这条至关重要的补给线。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往东,直到镇西县(泰谢特),则是山脉的余脉,也就是一些丘陵地带,比较适合坦克部队的攻击,同时还是从托木斯克往东的铁路必经之地。再往北就是更加寒冷的平原沼泽和森林地带,而且没有铁路,因此双方在这里投入的兵力都不太多。
但这只是中国军队部署在第一线的兵力,为了形成梯次防御,以及逐步削弱苏军进攻势能,中国在镇西县以东集结了强大的装甲力量,整个西北战区的装甲部队几乎都集结在此。当苏军筋疲力尽地突破中国的第一线防御时,就会面对补给线被掐断,装甲部队大规模反击的境地。而在第一线的重炮部队,则可以充分利用铁路和公路网进行机动,始终保持在苏军炮兵射程之外。
铁木辛哥再一次仔细地查看了地图,从华西列夫斯基少将制订的作战计划来看,苏军必须要在正面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抢占乌亚尔镇,夺取南北两条铁路的汇聚点,以便为苏军后来的军事行动提供完善的铁路供给线路。在北面的铁路,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铁路可以直接通往泰谢特;在南面的铁路,从阿巴坎也可通往泰谢特。两条铁路的交汇处乌亚尔,确实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