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化上对英国有认同感,它们与英国关系比较密切。至此之后,自治领,尤其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国际事务中常与英国站在一边。同样,在此次全球性的经济大危机中,英联邦成员达成了共同进退的协议,并形成一个封闭的“国际”市场。
但是,要恢复经济,仅靠英联邦的内部市场和广大殖民地的资源和消费市场,仍然显得有些不足。为了确立自己的首相地位,麦克唐纳决定进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历来不重视陆军的英国此次仍然将军事发展放在了海军身上。《罗马海军条约》条约里的规定,使英国海军可以拥有65万吨的主力战舰,除开“胡德”号和“反击”号外,仍将可以建造58万吨的主力战舰。本就已经设计完毕,正准备在财政充裕的时候开工的“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被内阁批准立即动工。而为了对付意大利的破交舰,也需要大量的航速较快,拥有大口径主炮的战列巡洋舰。于是新设计的“费希尔”级战列巡洋舰也匆忙上了船台。
也就是说,在31年底,英国就同时开工两种主力战舰。而且根据英国政府的初衷,要在三年内兴建5艘“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用于替代五艘(被中国击沉一艘,实际只有4艘)“君王”级战列舰。而“费希尔”级战列巡洋舰也将在3年内,开工4艘,代替已经非常老旧的“铁公爵”级战列舰。还有节余的23万吨的主力战舰,也在麦克唐纳的要求下,展开了预先研究,准备在5年后开工建造,这就是“前卫”级战列舰和“狮”级战列舰。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拥有强大的实力。其上装备有10门改进自“胡德”级上的381毫米主炮,装甲厚度也与“福建”级相当,只是由于当时英国的动力装置未能象中国那样以极高的起点高速发展,而造成了事实上的落后,所以航速也只能勉强达到30节。而“费希尔”级战列巡洋舰除了装甲厚度与“重庆”级破交巡洋舰相当、航速略低外,其采用的8门381毫米主炮性能已经超过了“重庆”级上的305毫米主炮,对付意大利的破交巡洋舰还是没有问题的,但与意大利最新的“勇敢”级战列巡洋舰相比,就明显吃力了。
不过从总参情报局传来的情报汇同意大利情报机关的情报来看,“英王乔治五世”级的实际状况不如其宣传的那样优秀。首先,由于其焊接技术掌握得不够透彻,因此,在建造中大量使用铆接工艺,这会严重影响其装甲防御能力。其次,其主炮的穿甲能力太弱,在22公里处的穿甲能力只有325毫米。更奇怪的是,皇家海军的A炮塔主炮能以0度角向正前方平射这一要求,使前甲板的舷弧高度被砍得只乘5英尺,结果是甲板即便在中等海况下也上浪严重,甚至影响到战舰的航行能力,实在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第三,其主炮塔的机械装置过于复杂,经评估后认为,在战斗中,顶多能发挥70%的战斗力。第四,落后的动力技术以及精密齿轮切削等加工技术,使得其航速偏低。
中国情报机关将分析出来的报告递交给我之后,我让外交部将这些分析报告转交给了意大利,墨索里尼得到报告后,立即给我发来电报称:与中国朋友的合作是我目前做的最令人骄傲的事情,英国人的新战舰根本不能同两国友谊的结晶对抗。我们将继续将这一友谊长久地保持下去,直到我们都不在人世,我们的后人也将跟随着我们的步伐。未来属于伟大的北京和罗马。
除了主力战舰外,英国政府还计划在三年内兴建6艘“阿雷苏萨”(历史上实为轻巡洋舰,重庆舰是其中的一艘)级重巡洋舰、4艘“贝彻斯特”级重巡洋舰以及大量轻巡洋舰和驱逐舰。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英国的经济终于在32年开始逐渐好转,危机也不再能够威胁到工党政府的统治。
法国受危机冲击的时间最晚,迟至灾难开始第四年才真正进入危机,更是到了第七年才达到谷底。这主要是因为法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较小,且他通过剥削德国,而使得其拥有较为充足的现金来平衡金融市场。但受到全球性的衰退影响,法国也终于在危机中败退了下来。有了意大利和英国作为现成的榜样,法国也不例外地走上了大规模进行公共建设和扩军的道路。但其本身的技术力量已经逐渐落伍,资本更新也因为市场的萎缩显得非常迟缓。因此,在进行军队扩充的任务时,面临着周边国家更新装备,提升技术水平时,显得有些尴尬。
于是,法国人想起了曾经的敌人—中国。但由于法国与中国在许多国际问题上都执有不同的意见,加上意大利与法国的关系日趋紧张,同时更由于中国支持的越南民主共和国正在与法国苦战,所以,法国国内普遍认为购买中国的战舰专利是不大可能的。但法国目前也陷入空前的孤立之中。首先在出兵德国的问题上,英国就与法国产生了隔阂。而接下来的经济危机中,英国将各自治领统合成英联邦,并将各殖民地纳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市场,完全将其它国家排除在外。这使得法国根本得不到其它国家的帮助,至于美国,它都自身难保。
经济决定了政治的需要,法国要想获得目前世界上唯一在迅速发展的国家的支持,就必须改变其最初的政治立场,与中国的盟友站在一起,或者说,与中国站在一起。于是,法国派出了亲华的海军司令达尔朗上将访问中国,他带来了法国政府的一个思想:全面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在与达尔朗的密谈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法国极有可能会产生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多一个朋友比多一个敌人好,这是我当时的第一个念头。当然,抓住法国急需中国支持的这样一个契机,我提出了自己一直存在已久的想法:与中国、意大利和德国修复关系,并与意大利和德国共同建立一个欧洲大陆上的联盟。同时,立即撤出东南亚的殖民地。
对于我提出的这样的想法,达尔朗明显表现得非常吃惊,他没有想到我会在欧洲的事务中这样上心,也没有想到我会这样地具有前瞻性的新奇想法。但他仔细考虑了一段时间后,也发觉这是法国获得更大利益的一个有益的尝试。但他仍有疑虑,毕竟,法国与德国应该说是宿敌,彼此的仇恨较深。而且一旦与德意联盟,将意味着同英国的决裂,一想到皇家海军恐怖的海上实力,这位上将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我也明白,他仅仅是个传话的人,只是到中国来试探口风,还不具备任何决策的资格。所以,我只是让他将我的想法带回法国去,让法国的政客们为这件事情头痛,他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议。
不到两个月,法国政府便传来消息,法国同意退出安南及东南亚,与意大利逐步改善关系,并有意与之结盟。为了表达诚意,也同时为了从战争泥潭中抽身,节约大笔经费,法国军队从32年11月开始全面撤离。但在与德国的关系上,法国仍颇有异议,虽然有许多理智的法国政要希望能与德国改善关系,但大部分法国人仍不能理解,政府也不敢冒这个险,于是,这件事情就搁置了下来。
在与意大利进行沟通后,中国政府于12月7日决定向法国出售“罗马”级战列舰的专利,并将第一批图纸发给了法国布列斯特海军造船厂。当然,法国支付的专利费用则是在西伯利亚获得的矿产开发权和已经建好的矿山。法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还是相当不错,虽然在危机中,开工不足,但一旦用军事需求来带动,依然显示了老牌工业国家的强大。从33年2月接到图纸,到同年12月,首舰“敦刻尔克”号就下水了。这样的速度也显示了法国急需通过扩大军需来提升工业产能的意愿。
德国在危机中由于其严重依赖美国的经济援助和支持,因此,危机到来时,其损失最大。产销萧条,失业人数直线上升,最高时达600万。但这却给了一个人崛起的机会,他就是希特勒。希特勒称经济危机是“政府无能”的一个佐证,是政府接受凡尔赛和约和战争赔款及奉行“社会主义”政策的结果,是共和国和历届政府毁灭了德国的一切。他甚至在给我的信中写道:“他欢迎这场经济危机。他正可以利用它达到搞垮共和国的目的,而且他为此甘愿去干任何事情。”他还希望我能够支持他获得德国的政权。这让我陷入了两难境地之中,为了实现我分化英法关系的目的,我同意了他的要求,但前提条件是,改善与法国的关系,同法国、意大利一起结盟,共同组建欧洲联盟。
但这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