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弹头减速后钢芯前面的铅套发生位移,促进弹头进一步失稳和翻滚,人体将承受几乎全部伤害。与日本那一枪两眼的38步枪一比,人民党的31式自动步枪简直就是恶魔设计。
日本陆军与工农革命军在山区作战,日军的38步枪打出去一枪,这边工农革命军已经打出去最少三枪,火力上占据了全面优势。31式栓动步枪采取的是精准射击的路子。有了新的镀膜工艺之后,2倍光学瞄准镜替换了传统瞄准镜,精度上也压倒了日军。工农革命军被子弹击中,只要不是致命要害,包扎一下就能继续战斗。日军被击中后重则死亡,轻则骨折,立马就失去了战斗力。
争夺不了山区,日军就不敢长驱南下。激烈的战斗进行中,日军很快就伤兵满营。
人民海军也没有尝试与日本来一场大决战的打算。一般来说,处于心理弱势的一方总是希望能够通过某些“奇迹”完成决战胜利。这与民族性无关,例如陈克玩游戏的时候是个休闲玩家,他与职业选手之间对战的时候,总是幻想着自己能够超水平发挥,职业选手突然犯浑。这等事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奇迹这种事情只要肯尝试,尝试的基数够大,总是会出现的。问题是海战没有那么多机会反复尝试,就如同人民海军在一对三的时候选择了掉头就跑。
日本所谓民族性,就是这个国家上下的心态始终是心里弱势,高达这种决战兵器的动漫在日本长盛不衰,就是这种传统心态的原因。
人民海军知道自己实力弱,却没有日本这种心理弱势。大家每次战斗都会战略上蔑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积小胜为大胜。
台湾海峡比较浅,不适合战列舰这种级别的战斗。人民海军就发挥“空潜快”的模式。鱼雷快艇四艘伴行一艘补给舰,在台湾海峡里面游荡。遇到可以一战的对手,鱼雷快艇是冲上去就是一通鱼雷,接着掉头就跑。于是不可以一战的对手,立刻呼叫空军出动,轻型巡洋舰级别的军舰有鱼雷轰炸机对付,驱逐舰则由中型双发轰炸机对付。其他的深海区域,日本人随便去,那里有人民海军潜艇部队在游弋,潜艇部队采取瞅机会打了黑枪就撤退的模式。
日本最怕的不是短期决战,而是长期消耗战。在陆地与海上都打成了这个模式之后,日本的损失直线上升。
战斗从6月打到了7月,中国损失了两千多吨的舰艇,日本海军的损失是中国的两倍还多。毕竟中国被打沉的是鱼雷快艇,日本损失中不少都是驱逐舰护卫舰级别的。陆战中日本损失了近三万兵力,工农革命军损失不到四千。
日本咬着牙死撑的那股子劲头令中央军委感到很是不解,日本到底是吃错了药?还是根本没吃药?可战争一起,日本严密封锁了内部消息,弄得人民党的情报部门根本找不到思路。除了每天连绵不绝的战斗之外,也就只能等到最后的消息出来。
到了7月,中央军委做出试探性的工作,命令空军在日本台湾驻军处投放劝降传单。里面都是日本人民生活如何艰苦,日本财团军阀如何横征暴敛,逼迫日本人民来送死。
陈克一直觉得,历史证明毛主席关于日本人民与日本军国主义者要区分的态度总体上没错,但是实际上是有问题的。日本人民本身也支持战争,除了战争这个途径之外,日本没有任何能够解决本国压力的手段。
所以他也就是按照宣传战的方式执行了一下,他对二战那段时期的宣传战没什么信心。在延安时期,党甚至收集了印刷着诸多领导干部的悬赏纸作为书写用纸。撕了这种玩意卷烟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那时候的革命者与红军可不是不识字的人。
然而事情却大大出乎中国方面意料之外,传单大量投放后的第三天,就开始有日本军人投奔到中国这边来了。带来的消息更是令人惊讶。日本国内发生了大规模的政治斗争!
莫道前路无知己69飞去的黄雀(二)
毛主席说过,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陈克一直没有做先生的觉悟,孔子说过五十而知天命。即便到了五十三岁,陈克所意识到的自己的天命,那就是始终抱着做学生的态度,每天不断向前走。做先生当革命导师什么的,他是从来没想过。
不用说别的,每次读《共产党宣言》,陈克都为革命导师马克思同志那深邃的观察归纳能力,那高度凝练的思想,以及建立在历史唯物观的高度所倾倒。总是感叹马克思这些前辈真的是大学问家。至于陈克本人,他只能每天尽力跟着时代向前走,并且把他现在所处的时空的生产力以及社会制度向着陈克以前的那个时空努力推进。他要做的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是努力追随巨人的步伐往前跑。
但是陈克本人不想当革命导师不等于这个时代别的人不这么看陈克,毕竟陈克比这个时代多出了整整一百年的见识,马克思没办法准确的把握未来的发展,陈克却是亲眼看到过“未来”的人。
不用说别的,陈克在他现在所处的时空中,对“反封建”这件事上的贡献也算是一种贡献。他见识过农业国的“封建制度”,也见过工业时代的“封建残余”。斯大林同志提出的社会发展“五阶段论”是当时需要一个理论指导时候出现的。陈克提出的“封建制度”从土地分封到权力分封乃至工业化体制下的资本主义与封建制度的混合体也是暂时需要一个理论指导的时候不得不提出的“临时理论”。
这个理论在中国是作为反官僚体制而存在的,日本却引发了相当的反响,日本这个封建制度浓厚的国家,很多眼前一片漆黑的日本学者突然就看到了一线光明。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引入了工业化体系,旧有的封建制度并非是被全面打破,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中,中央权力的扩大的确消灭了一些旧制度,然而封建制度并没有在日本被消灭,很大一部分封建专制反倒因为工业化而被强化了。
北一辉在日本公开行动,有他的宣传与介绍,同时有大正民主时代的背景,还有日本国内因为扩张主义失败导致的矛盾激化,不少走投无路的知识份子把陈克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当成了新的指引。他们虽然还不能支持共产主义,却希望建立一个国家资本主义。或者是一个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混合经济体。
社会主义制度也好,资本主义制度也好,这是对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分歧,这两种制度理论上都是要反封建反垄断的。所以日本革命意外的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横在日本反封建主义者面前的敌人就是日本上层,特别是逐步统一日本上层的军部统制派。
中国革命的成功树立了一个样板,一个国家不仅可以依靠本国普通民众的支持获得解放,还能在获得本国独立解放的基础上开始扫荡封建制度。即便陈克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在日本国内的进步势力看来,这就是一场货真价实的伟大革命。
日本国内政治思想随即出现了巨大变化。对明治维新后期的“倒退”感到十分痛苦的进步势力们“找到”了明治维新失败的原因。即便是引进了工业化改变了日本的生产力方式,明治维新却没能在反封建的方面继续维新下去,甚至出现了一定的倒退。马克思主义在“转了几道手”之后,特别是转了陈克这个时空穿越者这道手之后,在日本革命者的寻求下,竟然与日本革命需求结合起来了。
田中义一引发的贿选本意是为了强化军部在国家的发言权,可这厮毕竟批了一张“普选”的皮,向日本民众做出了一定的让步与妥协。这道门缝打开之后,很多政治势力不敢提出社会主义这个纲领,就把社会主义纲领裹上“反封建”的外衣出现在日本政坛上。在1933年的国会中期选举上,打着反封建旗号的政党占据了一半以上的规模。
这个变化可是把日本上层给吓住了,资本主义制度有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制度有社会主义民主,封建制度披上了工业化的皮之后,甚至也可以抄袭利用一下普选。问题在于日本的本质还是封建制度,能搞血统议员的时候,他们就不会让派系中“暴发户”出身的资产阶级成员获得同等权力。能维持封建派系统治的时候,他们就不会支持资本主义的有产阶级民主。更不用说能认同代表劳动人民诉求的议员进入议会这个权力机构。
议会的中期选举中,将近100个议员席位落入了明确支持反封建的议员手中,其中20个竟然是有比较明确的社会主义倾向的议员。当资产阶级以及劳动群众在“反封建”之上达成了统一战线的时候,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