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在永乐年间,自在州由开原城迁到辽阳,以处归附夷人,位于无敌门里西侧。
并且在万历四十八年,熊廷弼守辽东,那时又大修辽阳城,高厚壮固,屹然雄峙,当时就赞道,‘此城规模之宏大,城池之坚固为当时东北第一。’
南城内街道东西对称,形成若个干个十字街。辽东都司便治于今知东小街西北方。都司各职能机构及椽属,卫所也分布于成里各处。
而北城则是差之远矣。
“城墙高三丈三。那厚度呢?”朱由校曾经听过介绍,《营造法式》还是《木经》里面,有专门的墙厚与墙高比例的介绍,但这个比例数忘记了。而城墙厚度,这是决定战术的关键。
各地的城墙各项指标厚度均不一样,比如说京城的城墙门处,有二十多米厚,而平均墙基宽24米,墙高8米。西安的城垣高12米,底宽15…18米。顶宽12…14米。其余的地方就不一一列举了。
而这个时代的城墙。所采用的都是多为板筑的夯土墙,这东西太结实了,以前没有大炮之时,朱由校都没赶想过用炮轰。现在有了千余门大炮。虽然原始了一点。但他想试试有没有轰塌一段城墙的可能性。
“回皇上,辽阳城的厚度为二丈三尺左右。”这点倒是做了点功课。
“这厚度不小啊。”七米的厚度,别说是墙了。就是一堆土,也不是原始大炮可以轻易悍动的。
“皇上,不仅如此,而且辽阳城与盖州耀州等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有‘日’字型的瓮城,使得防御能力相当的强悍。破开了城门之后,还将要面临二道城门,这才是难中之难。而且,此城墙是相当正式的城墙,集中了城墙的许多优点,比如前面的城壕、女儿墙;还有马面突出部,用以从侧面攻击接近城墙之敌。”
“马面?”朱由校还真不懂怎么还有这样的名称。
“回皇上,就是左边的那里,按一间的间隔修筑的呈四方形建筑。别的城墙有为半圆形的,叫做团楼。但宋朝沈括认为,马面形式,比团楼更有效。”孙承宗帮着朱由校指着城墙上的几处地方说。这个皇上,说他聪明,那是绝顶的聪明,能识破自己都看不透的计策,但有时候连一些常规的东西都不懂。
“哦,还有吗?”
“城墙上的那些供射击用的凹凸状护墙,叫女墙,这个别处都有,但敌楼却不多,看那边的一处建筑,就是敌楼,可以用来观察和监视敌人的行动。”
“敌楼?”朱由校顺着孙承宗的批向一看,那建在了辽阳城墙上的如同山神庙一样的建筑。这个以前还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还有放置大型弩或抛石机用的弩台和炮台,用以增加城墙的整个防御能力。这个不太好看到,但辽阳肯定不缺少这个。”
“哦,”朱由校还真的找了找。
“在城墙四隅,那城是角楼,以及与之互为补充的战棚。当敌人把角楼破坏之时,就可以在敌人攻击最集中的地方,搭起战棚,代替角楼,以狙击敌人。”孙承宗接着说道。
“还有吗?”
“皇上,还有一个特殊的设施,那就是称做突门的城门,但这种门,我们现在是看不到的,完全被遮掩起来,是一个暗门。那是在奇袭围城敌人时,打开此门,向敌人反攻,出奇制胜之用。当然也可以逃命之用。”
“还有暗门?”朱由校可真是长见识了,在城墙上还有这种假货的存在,可惜自己刚刚还想着,只把这几个城门给堵上就可以达到围城的目的了。现在这个如意算盘算是不行了。
“皇上,辽阳的规模比起这次的终极目标沈阳来可还要大上一点,规模上可是不小。所以设备也是相当的齐备。”
“辽阳的守兵兵力如何?”
“回皇上,辽东极在边陲,东接朝鲜、南涉瀚海、北抵朔漠,地处要害之区。万历年间,辽阳城内驻军两万五千多人,驻军与屯田,给辽阳城带来的繁荣是相当可观的。而城内可居的平民,就不好统计了。特别是现在几城的人都向这边集中。”辽阳是个大城,店铺、茶楼、酒肆林立,城中央主要干道两边商号密集,明代诗人张鳌在其所著《辽阳歌》中曾对辽阳商业的盛况有过这样的描述:‘辽阳春似洛阳春,紫陌花飞不见尘。’‘边城都会’。千山峨峨,代水渊渊,风气毓秀,硕人建焉。这种地方的兵力多少不好估算,特别是现在的乱势。
“辽阳的确不凡,特别是眼前的太子河,半盘在辽阳之周,朕本想围攻,以大炮摧毁之。现在看来,攻城将是一个长期的,不是一挥而就。”
太子河在辽阳成北,将辽阳城的北城抱住了一半,而东城墙也抱了一半之多。想包围,那就只能是渡过太 子河。自己的兵力干起来的确是有些困难。而七米厚的城墙,可不是好轰的,就算是千余座大炮,也挺费劲。以前朱由校想的,与孙承宗所做的,就是以汽油弹射向城内,最大程度的杀伤建奴的有生力量。
”(未完待续。。)
ps: 各位衣食父母好,关于城墙上的一些东西,有图直观上传。
第683章墨攻之解
这是朱由校第一次攻城,以前的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归化城以及辽东的盖州城等,都非自己攻下的,这一点,倒是相符‘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了。但对于真正的攻城经验,硬碰硬,还真是一个相当新鲜的场景。所以朱由校问了一下常规的攻城与防城知识,这还真有点临阵磨枪的感觉。
“回皇上,在《墨子》中,把攻城战术分为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傅、轒輼(兵车)、轩车,此十二种战术。”孙承宗这个背背书当然是相当清楚了。
“嗯,请孙老师详解之。”
“是皇上,临:即把土山修筑成和城墙同高或者是高于城墙,以此平掉城墙的高度优势。而防御方法,就是对射,一旦失败,大势去矣。”孙承宗言。
“堆土山?这个工程量可真是不小,效果虽好,但需要的兵力太多,而且时间过长,只能参考但不足为取。下一个吧。”朱由校看看辽阳那十几米的城墙,现在还是冬天,还是算了吧。
“是皇上,钩:用长钩类的兵器,把城墙上的守城士兵或者防御兵器钩下城墙,并可用钩破坏城墙上修筑的女儿墙的方法。这种方法白杆兵已经在用了,现在看来,效果不错。”孙承宗看似幽默的来了一句。
“哦,朕知道白杆兵使用的钩是源自兵书,原来来自己与这里。哈哈。不过孙老师,此计还是需要猛烈的冲锋,不美。”
“回皇上,此策恰恰正是参谋部推演出来的最合适我军的一种战术。”
“孙老师请详言,”
“回皇上,参谋部结合着何可纲将军阻击汽油弹与步兵相配合默进攻的方略,在此又结合着大炮的使用,提出战术。即,以远程武器的极力的轮番持续打击,以压制一点。或者一片城墙的远程武器。使其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一片防御‘真空’地带。而白杆兵于竖盾兵可以从容的运至城下,而后依靠梯子上城墙。以竖盾的防御能力,以白杆兵的近战能力,只须捱到有二千人的力量在城墙之上。那时大事可定。”这的确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攻坚之策。以点破面。以远程武器极力的配合而掩护作战方法。以前想的是一千阻击弩围城。而现在有千余大炮,三百架阻击弩的力量,战斗力差不了太大。
“以点破面。炮步协调,此方法不错,入朕的考虑范围之内,孙老师请接着说。”这个战斗观点的确不错,既减少了战斗伤亡,又有其现实中的经验,可以考虑。
“是皇上,冲,即是冲车,(注见作品相关图)利用冲车的攻城塔,突破城墙的攻城方法。”孙承宗淡淡的解释着。
“此冲车朕倒是见过,与云梯一样,的确是攻城大器但制作太耗损时日了,还有那水,依朕想,可能是掘堤放水吧。”
“回皇上,正是,下面的穴就是挖地道,而空突也是与地道相配合,这些耗时更多,恐皇上亦不如法眼。蚁傅,就是人海战的意思,无须多言。而后面的两项也是攻城武器制作,与轩车一样的道理。”孙承宗也算是摸准了一点皇上的脉博了。
“嗯,如此朕明白了,回营用膳,膳后开会谈。”朱由校不想再多说什么了,第一次正经八百的攻城,他理解了其中的一些难度。
辽阳是个大城,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想要三下五除二,痛快的拿下来,靠着的传统方法显然是一场恶战。朱由校现在的脑子在想的是能不能以巧而破之。因为辽阳如此并不急着攻,他所在的路线完全可以绕过去,而直取沈阳。其他的时候不好说,因为必须横渡太子河,但现在太子河上是结着冰的,任何一处都可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