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铁饭碗,虽然也可以当官走仕途、从商当商人、开厂当小业主,更可以接着守着他们的丰富的田地,当个富家翁,但想和皇上掰手腕的心却真的没了。一个可以亲征草原屡创大捷的皇帝,一个是闲置的王爷公主,要钱皇上最多,要兵也是皇上最多,要名分那是皇上,要民心皇上一呼百应,要计谋手段,人家可以不要脸面的伙弄着宗室来,而且仅在大同就白白的养活着宗室子弟好几十天,谁强谁弱不问自知,所以处理代王的消息传到北京之时,尽管有许多王爷就在北京城里,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力挺代王。
他们一方面是出来放放风,一方面是冲着同乐酒店和那个留声机,以及那新开的大明宠玩轩去的。几代甚至是十几代的积攒,让王爷公主们一个个富可敌国富埒天子,现在这词不能用了,因为皇上太有钱了,不是他们能比的。但比起一般的什么江南富商来也是有一拼的。这次来就是见识见识。虽说贵为王爷,但他们到了京城,和个土包子没什么区别,那琉璃、那京源点心、那烤鸭、那卫生纸、、、、、京城哪里是他们那小天地里能比的,好玩的好吃的太多了。这不几十个王爷公主们天天的呆在这同乐酒店里,一一个乐不思蜀了。就他们的地租钱和放的利率钱,就够他们在京城里的挑费,所以花钱也是相当的大方。(未完待续。。)
第415章 政务杂事
大同,朱由校在政务方面首先接到了袁可立的朝鲜‘战报’,由莽古尔泰带领的汉八旗,在渡过了鸭绿江之后,如入无人之地,一路上过关斩将,打的朝鲜是节节败退。。现在朝鲜也顾不得抗议袁可立擅自抓走了暴君光海君之事了,反而是不断的向大明求援。可笑的是,大明所设的专管朝鲜事物的官员就是莱登巡抚袁可立。袁可立正常的给皇上打了奏折,传了过来。
大明对于朝鲜的国策是,首先是朱太祖定了‘不征之国’;而且朝鲜也从未侵扰边境;反而事明极其恭谨。其次,认为出师无名;伐之不义。并且妄动兵戈;劳民伤财中原统治本就不稳;元季动乱后国力贫弱;妄开战端;可能蹈隋亡之覆辙。最终的原因就是纵伐之;北地苦寒;得其地不能耕牧;徒劳无益且人心不附;今rì伐之;明rì复叛;后患无穷。当然这是朱元璋没有看到朝鲜对中国的黄金位置,只是把他当成了藩属国。
朱由校一看,这是正常的‘兄弟之邦’打打闹闹而已,最终建奴也真没有占有了朝鲜,不为别的,是因为建奴他们没有眼光远见而已,即认为朝鲜是个老实的国家,土地又贫瘠。他们和历朝历代都不同,他们是正经的打到了朝鲜全境。因为他们和朝鲜离的已经相当近了,基本上不存在后勤保障问题了。不象隋、唐时期,如此的困难的补及。
让他们打就是了,就是狗咬狗一嘴毛的事。求援?想瞎了你们一双好眼吧,对于这帮‘棒子’,朱由校可是看得透透的。一群忘恩负义的白眼狼,求你救的时候,怎么叫你爸爸、爷爷都无所谓,一旦不求了,立刻就翻脸无情。天天吹嘘着什么‘明月三千里。’‘大韩民族’,哼,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回复袁可立,何时兵临汉江,何时把光海君给推上前台。。让这位曾经在壬辰兵变之时挺身而出,救民族于危亡时刻的英雄,再度推翻昏庸无能的仁宗zhèng fǔ,号召人民、以其正统的国君身份求援大明,同心皆力之下,将建奴‘暂时’赶出汉江。
兵部那边称郑芝龙等已到běi jīng。而处理此事的尚书已经到了大同,所以兵部特来请示。
郑芝龙来了,那就传来大同吧,若大同不在西进了,也随之跟上吧。如果时间赶得上,还能看看打仗,让他了解一下。大明的先进武器是怎样的威力,在大明当海盗慢慢的将会是一种没有前途的职业了,还是过来走仕途,甚至是官商,才是真正的职业。
南海功略至今没有展开,主要是因为北方的事太多了,乱民、蒙古、建奴,这些东西都牵制自己的jīng力和人力资源。现在郑芝龙来了,先着手帮着筹划吧。以郑芝龙的脑光和阅历,总比自己这样上辈子就见过几次海。轮船坐的也相当少的,这辈子更没少过海的人,去全凭想象的发展海军、建设海洋强国,来的更为现实吧。
锦衣卫:被抄家一半的一些江南富商,已经有从交趾运回来大米的了。只是这离南方、离水路有远有近。商人们不知到底如何运。
看来这个从南方诸国运粮的方略已经开始见效了,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干旱,秋收已经过去了,减产的、甚至是绝收的地方也是相当的多,粮食的缺口还是相当的大,而且这种干旱是个‘可持续发展’的产物。
全国免税的政令一出,现在逃户的问题已经有所缓解,最起码的,有田地的人不再逃了,这可是个好事,至于已经逃在外的能不能回到土地上去,倒不一定非要强求,只能等等慢慢的水到渠成。。在外不归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已经在外地安家落户,不愿意回来的也多的是;更有在外面想回来,但并没有盘缠的,等等形式不一。而这种情况,只要让土地‘工作’起来,不断的产粮,逃户们自然的就会回来,那粮食的缺口自然就会补上。
江南富商不知道往哪里送,原因是因为没有明确的价格,或者说是每个地区的价格,这里面的悬殊可大了,商人的趋利的,他们当然想赶快的交付了大米,好再运一趟,
有路远路近的,有路平路陡的,有用水路省事的,有只能用旱路的,有道路安全的,也有道路匪患不平的、、、、、、朱由校给田尔耕几句话:越远了越贵、越偏了越贵、越难了越贵,这是定价的原则,不要去怕让商人们‘赚到钱’而是要怕商人‘赚不到钱’,。目的就是受灾的地区要把粮价抑止住,把粮食运到了,不要让人饿死。手段就是用钱把这些商人给勾住了,更让更多的商人进来赚这些钱。”这样让他们有点赚头,才好不辞劳苦的去运粮食。
而对于粮食到了地头,直接的交给了官府、驿站、锦衣卫、钱庄四家共同派人发放、销售、监督。无论是钱庄,还是商人,他们看到的就是利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皆为利往。朱由校可不想自己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弄来的粮食,成了他们谋利的手段,你们zì yóu经营生意,朕管不着,但朕这是来送救命粮、卖平价粮,你们再伸手,那就让人说不过去了。所以朱由校定了一个限购令,粮食平价销售,每户购买粮食凭户籍者,可打八折,但每户不能购买超过一个月的存粮。凡从事粮食经营或家里有大量粮食储备者,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购买此粮,否则家产充公。
这个限购令一出,可以有效的让辛辛苦苦运来的粮食不被商户们哄抢而空。另外运粮食已经亏了这么多,也不在乎这个打二折了。但体现了一个政策,那就是户籍的重要xìng,没有户籍就没有这二折的优惠。现在大明的户籍相当的混乱,瞒报、不报户口的遍地都是,为什么?因为户籍是一种负担,不是一种福利,所以没有几个人愿意拥有它。现在就要不断的把这个观点给纠正过来,无须强行的去,只要这个限购令一出,想享受这个粮食,并有二折优惠的人们,肯定会挤破了头去办理户户籍的。这个可以开个现场办公,让薛凤翔领导的户部来办理此事。
而通过朱由校让驿站送来的情报,现在的百姓们秋收刚刚过去,手里有粮食,而北方地区,因为旱的原因,收成不是很好,根本支撑不过青黄时节。这还是手里有地的,如果是租他人之地的佃户,能支撑到青黄时节就算不错了。他们手里有钱的倒是好了,没钱的怎么办?所以必须把粮食三分九等了,拿出一部分免价粮,做为救命粮,只要你有大明户籍,就可以凭着户籍,在chūn节时起,领取这份十天的救命食。十天后还可以接着来领,直到夏粮的收获。
本来朱由校想的是可以让百姓们以工代赈或者是直接从钱庄里借无息的贷款,以后再还上,但一想首先这得多少手续要折腾百姓,生存权、健康权、居住权、受教育权等,这些都是人类最大的权利了,现在自己是大明朝的总舵主,自己的治下有饿死人的现象,那就是自己的失职,现在的大明又不是什么一穷二白的状况,为什么就非要饿死人呢?那就是政策的原因。所以朱由校打消了这个想法,而是采用了免价粮的无条件发放,带上户籍,当然也是限购令一样的原因了。
自己现在的粮食反正也是‘抢’的江南富户的,再收粮钱,只有过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