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大与最小-第1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尧明却说道:“危机,危机,自然是以危寻机,抛砖引玉。我想蒋先生心中必然已有一番计较。还是你先说吧。”

蒋介石说道:“我考虑了很久,中原之战很不好打,最好我军与日军在上海决战。”

尧明听他如此说来,知道他找到了一个与原时空相同的策略。

在原时空,中日之间在上海和江浙一带进行了著名的第二次淞沪战役。战役在1937年8月13日展开。那次惨烈的战役实际上是一次正确的战略策划下的失败战役。

当时中国军队装备落后,机动性差,飞机数量很少,几乎没有火炮和装甲部队。中国的主要防御工事修筑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和生产的大本营也在长江三角洲。若在北方组织战事,后勤线漫长,运送兵员和武器困难。而日军在北方出击则后勤组织容易。蒋介石的军事集团正确地预测到中国军队无法在北方有效地阻击日军。

在原时空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以近卫文磨为首,发出了“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猖狂论调。蒋介石的军事集团想把日军的决战战场引诱到中国南方,准备在上海附近与日军大战一番。其目的一是向全国人民表示抗战决心,二是期待日本知难而退,三是吸引日军,减缓北方压力。然而其最重要的目的,还是希望苦撑三个月,并期望国际势力介入。

然而,淞沪会战坚持3月后,大英帝国领导的国联却采取了绥靖政策,国际上没有对日本帝国采取任何制裁,德国介入的调停也失败了。在中国政府大失所望之时,日军却从杭州湾借大雾和涨潮登陆。中国军队腹背受敌,不得不撤退,淞沪会战告结束。由于对败局准备不足,国民党军队出现大溃败,日军一路追击,直到攻陷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在那次淞沪会战中,日军投入的兵力达到了28万,为战前日军全国兵力之一大半。中国军队投入兵力号称100万,实际数目却因为编制混乱而不详。该战役中,中华民族空前团结,国民党军队赴死抗战,在正面战场上屡屡挫败日军进攻。然而,日军依靠海军战力,空中优势,可以直接沿长江而上攻击武汉,或沿海而下攻击杭州,对中国军队实行钳击包围。中国军队装备落后,机动能力差,人员缺乏训练。战术指挥上也犯了一些错误,作战方针死板,进行被动的区域性防守。再加上战役目标不明确,不以消灭敌军有生力量或持久抗战为目标,只想苦撑三个月,终于导致了大溃败。

在那次战役中,蒋介石作为一个民族领袖,确实无私地,当然也有些不明智地花了大血本。中央军损失惨重,减员达到了惊人的60%,初级军官损失在1万人到2万五千人之间,还有上万有潜质成为军官的优秀士兵丧生,1929年到1937年间的黄埔军校成员大部分都牺牲了。淞沪战役后,蒋介石失去了左右国内军阀的核心领导力,整个中国抗战成为了一个松散联盟的抗战。

尧明看着眼前这个两眼露出精光,雄心勃勃的蒋介石,心中却在想像在原时空,丢失了在北伐后苦心经营了10年的江浙地区,失去了中央军大部分骨干,不得已迁都重庆的蒋介石。只觉得他经历如此巨大的打击,心理上一定充满了阴影。尧明有一种悲哀的感觉,在原时空,淞沪抗战的失利,以及后来的南京大屠杀,日本帝国虽然没有实现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目标,却在实际上摧毁了蒋介石的信心,也摧毁了国民党和地方军阀的信心。国民党在1937年到1945年的八年抗战之中,虽然与日军之间进行过多次大战,但基调却是消极抗日,其根源之一就是淞沪战役的失利。

就在尧明浮想联翩的时候,宋美龄却端了三杯龙井茶走进来。外间一向传说蒋介石与宋美龄不和谐,然而此刻宋美龄却对蒋介石温馨地一笑,随手帮他拂去了肩头上的一点灰尘。那番柔情,却绝非故意做戏。尧明看在眼里,不由得心中一软。

尧明不知不觉中,已经站在了过高的高度,看待中国的问题,有点“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其实原时空中国的淞沪抗战,在国际上还是得到了大量的正面赞扬。中国3个月的血战,打出了一个不愿作奴隶的民族的不屈之心,若整个国际世界不是那样冷血,及时对日本予以制裁,对中国予以援助,甚至不惜出兵相助,淞沪抗战的结局可能截然不同。

蒋介石不仅在上海坚持了3个月,还在后来收拾残局,顽强地坚持了8年,一直到日本帝国主义灭亡。相比起来,在欧洲大陆的另外一端,当德国入侵时,欧洲强国波兰仅仅坚持了1个月,世界强国之一,在全世界拥有第二大殖民地的法国仅仅坚持了6个星期。

尧明想到这里,就转变了话题,说道:“那北方的战局,蒋兄怎么看呢?”。

蒋介石见孙中山在场,面露难色,却没有说出来。尧明也不为难他,就直爽地说道:“北方的战局,失败的层面很大。这话却不能由蒋兄来说,以免乱了中国的军心。”

“关于北方战局会失败,要在战斗中不断撤退的报告,我会委托隆美尔打。外国人站在客观的角度打这样的报告,大家一来比较容易相信,二来不会舆论反扑,逼蒋兄下野。我们把基调定低一点,我们的将军就可以放手去打,打赢了,或者打了小败仗,都算胜利,这样比较容易鼓舞士气,稳定军心。”

蒋介石一听,顿时放宽了心,思路也活起来,主意也多了。两人又商量了一些细节。孙中山听得气闷,就到外面看夫人包饺子去了。

中原地带,主要是当时的河南省、河北省,地势平坦,无险可守。而山东半岛又三面环海,非常适合日军舰队登陆。山东一失,河南、河北等地就在日军的钳形夹击下。在目前战争资源短缺,后勤供应困难的条件下,要保住这三个省,势必拖累全局战场。

相反,若放弃这三个省,以此拉开日军后勤供应线,并在江淮一带,靠水网纵横的地形,减缓日军集结和快速移动的能力,以此为战场,则相对容易防守。其实这个方案蒋介石早就酝酿好了,只是放弃国土,却不敢出面提出来。尧明的想法原是退守长江防线的,但蒋介石却坚持守江淮,将长江防线作为不得已时的退路。这一方案比尧明的方案更为稳妥。

当然,若放弃中原,山西防御的压力大大增加,因为日军可以从北面的内蒙古高原和西面的太行山脉进行攻击,两路夹击山西。

蒋介石对是否防守山西非常犹豫。尧明则认定山西必须坚守,绝不可有半分动摇。尧明强调只需要加强山西的交通建设,修筑战略公路和铁路,方便运兵,则山西四周的山脉自然成为一种天然屏障。我军只要在山西内可以快速移动,敌军即便从山地突破,我军也非常容易堵住缺口。

目前山西改标准轨道已经基本完成,只需要扩建一些关键的公路段,将卫立煌的3。5个机械化德械师留在山西,就能保证山西内部运兵的机动性。再加上彭德怀这员猛将,沿太行山脉修筑大量的类似于朝鲜战场上三八线一带的工事,应该能够守得住。守住了山西,可以随时俯视中原,增加对日军的侧翼压力,减轻江淮一带防御的负担。

山西既有丰富的煤矿、铁矿,也是当时的粮食高产地,是中国全局经济的要点之一。这个富庶的地区绝对不能落入日本人手中。另外山西也是反攻中原的基地。只要假以时日,中国积累了足够的石油和其他战争物资,德国的将军们最擅长使用坦克部队的机械化作战。那时候完全可以将日军逐渐引诱到地势平坦的中原来,再突然出击,靠闪电战一网打尽,只怕要比原时空德国绕开马其诺防线,攻占法国,包抄英法联军还要酣畅流利。

当商量到用谁为华北战区的将领的问题时,蒋介石又开始脸红。他一开始是想用心腹将领陈诚去替换张学良的。现在一想到要打败仗,就有点不愿意了。尧明趁机推荐了刚刚在西班牙结束了马德里会战的刘伯承。他是目前中国最善于在困局、败局中打仗的将军。

当时日军在上海有一部驻军,已经成为了中国的心腹之患。日军通过1932年1月28日(128事变)的第一次淞沪会战,巩固了其上海租界的占领区(公共租界的北区和东区以及租界筑路地带),并在中国领土上强行划出了一片非军事区,形成了一个将来入侵中国南方的桥头堡。中日宣战后,第一要务自然是拔出这颗钉子,保证中国长江防线和长江以南地区的安全。

淞沪会战一定要打。目前中国的飞机数目虽然少,却有性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