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循环;构成了桑、蚕、鱼三者之间密切的关系,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茧缫、蚕沙、蚕蛹、缫丝废水养鱼,鱼粪等肥泥肥桑,这种比较完整的能量流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蚕丝”为中间产品,不再进入物质循环。鲜鱼才是终级产品,可以提供给人们食用。系统中任何一个生产环节的好坏,也必将影响到其他生产环节。
妙儿记得珠江三角洲便流传着这么一句渔谚———“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这充分说明了桑基鱼塘循环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
妙儿是穿越人士,自然明白桑基鱼塘一定是行得通的,但张大郎兄弟却是地地道道的本土人士,所以他们听了妙儿想出来的一系列法子后,第一反应是目瞪口呆、惊叹不已,第二反应则是半信半疑、不敢相信有这样奇妙的好事……
于是张大郎率先问道:“妙儿,你这个法子听起来是很不错,且一次能有两个进项,可这个法子可靠管用吗?”
“当然了,我可不是胡乱瞎掰出来的,”妙儿说着理了理脑海里的思路,尽量简单的把“桑基鱼塘”的原理解释给张大郎兄弟听:“这土丝比较值钱,我们就拿土丝这一块来细说———这鱼粪混入泥土中能够让地变肥、地肥了桑自然也就能长得茂盛,而桑长得茂盛蚕必定能被养得白白胖胖的,蚕一肥胖吐的丝也就会既多又好!”
“咱到时候光卖蚕吐出来的丝,就能挣不少银钱了!我刚刚听茶舍里的人说,在蚕桑最旺盛的时期,顺德容奇镇每日都有‘丝船’运生丝出海卖到海外去,那丝船回程往往能够运回整船白银!因此顺德一带有‘一船生丝出,一船白银归’的说法。”
妙儿说着顿了顿,给了张大郎兄弟一点时间消化后,才接着往下说道:“可见这蚕丝十分值钱,我们种桑养蚕卖丝一定赔不了钱!哪怕我们把蚕丝的价钱卖低一些,再加上卖淡水鱼这个进项,三、五年内必定能赚个满盆钵!”
妙儿分析得十分仔细、说起来也是句句在理,让张大郎兄弟听了后顿时挑不出什么不好的地方来,张三郎更是被妙儿说得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就开干。
张大郎倒是比较镇定,并且他很快就追问了妙儿一句:“妙儿,这个法子是你自个儿想出来的吗?你怎地懂这么多物事?还是谁告诉你的?”
妙儿既敢大大方方的把桑基鱼塘的法子说出来,自是已经想好了应付张大郎兄弟的说辞,只见妙儿大大方方的伸手指了指不远处的茶舍,笑眯眯的说道:“我刚刚从茶舍那伙人嘴里偷听来的!”
“偷听?”张大郎兄弟齐齐反问了句、一脸不可思议。
妙儿见了一脸无辜的答道:“是啊,他们几个人聚在一块儿闲聊,正好说到和种桑养蚕有关的事,我自个儿再仔细一琢磨、就想出了这么一个法子来!”
妙儿见张大郎和张三郎闻言面面相窥、似乎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赶忙有些心虚的补了句:“我前几天不是都在翻从三叔那里借来的《齐民要术》吗?那上头也有提到种桑,我刚刚说的有些也是从上头学到的!”
自从妙儿在《齐民要术》这本书上发现了“轮作”这个法子后,张大郎就十分崇拜写这本书的高人,也把《齐民要术》当成一本十分有用、能够解决很多和种地有关的疑难杂症的书。因此妙儿后面补的这几句话让张大郎很快就释怀了,不再怀疑妙儿的话,把注意力重新放在桑基鱼塘上……
————————————————————7。9号第一更,晚点还有一更——————————————————
第三十四章 典当头面
“如果《齐民要术》上头也有提到,那妙儿说的这个法子兴许真的可行。不过这个法子要是没人用过,我们用了会不会太过冒险了?”张大郎一如既往的谨慎保守,首先想到了最坏的结果。
张三郎则一脸不以为然的说道:“我觉得妙儿这个主意好,处处都想得十分周到、我看可行!大哥,赚钱的事哪一样没风险?我们先前不是都已经商讨过了吗?我看,我们就按妙儿这个主意来挣第一笔私房钱!”
张大郎一听这话马上有些不悦,摆起长兄的架子教训起张三郎来:“小三,我们做事不能如此草率,得从长计议、细细斟酌才是!你这毛毛躁躁的性子什么时候才能改一改?”
张三郎心里对张大郎做什么事都不敢冒险搏一把也很不满,因此他马上小声的嘀咕了句:“什么从长计议、细细斟酌?我看是畏手畏脚、婆婆妈妈才对!”
“小三!你……”
“打住!大哥、三哥你们别吵了!”
眼见着张大郎兄弟越说越不愉快,妙儿不得不大喝一声打断他们的对话,然后拿出了小管家婆的风范,直接做主说道:“不如我们典当头面的钱拿来买了田后分成三份,一份继续种最保守低风险的稻谷,另外两份用来挖鱼塘、养鱼种桑……我这样安排,大哥、三哥你们同意不?”
张大郎兄弟先是对视了一眼,随后一起点了点头,道:“同意!”
既然张大郎兄弟已经没有异议了,那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典当头面了,并且妙儿兄妹也得好好的和尤大牛商量、商量,毕竟他们阅历不足,这件事还是要尤大牛这个大人在旁帮衬着才行。
至于田地买在哪里,妙儿兄妹在赶去尤家的路上就已经商量好了———这田最好是买在尤家村、由尤大牛帮着照看打点,绝不能买在矮岭村、也不能让张光崔氏他们知道,否则他们定是会再起坏心、想方设法的把那些田地霸占了去。
妙儿兄妹三人赶到尤家后,一坐下就急忙忙的把来意说了。这寄放在尤大牛那儿的那套赤金头面本就是妙儿的,妙儿想要用它来当生财的引子、尤大牛自是没理由不给。不过尤大牛还是仔细的问了妙儿兄妹的详细计划,也晓得他们这钱是非赚不可,否则日后什么事都干不成。
当然,一次、两次尤大牛不在乎拿银点钱出来帮妙儿三兄妹,但妙儿他们也不能总是靠舅父、得顾及舅母那头的感受才行,他们始终得靠自己的努力赚来稳定的进项才行,不能老是想着依靠别人。
这一点尤大牛心里也明白,所以他没有提出要借钱给妙儿兄妹。不过尤大牛听了妙儿的计划后,虽然有些将信将疑、但还是把头面拿出来给妙儿,并用自己的法子鼓励妙儿兄妹道:“你们几个不要畏手畏脚、大可放开胆子干!”
“这田就买在咱家附近,有大舅父替你们照看着、你们尽管放一百个心!你们种桑养鱼能赚个满盆钵自是最好了,不过典当的期限到了、不能赚回本钱你们也别忧心,到时候大舅父会先想法子帮你们把头面赎回来。”
有了尤大牛这句话、妙儿兄妹心里立马踏实了许多,虽然妙儿兄妹并不想靠尤大牛赎回头面。但尤大牛把话一说、他们心里总归是有了个底,也晓得了最坏的打算不过是欠尤大牛人情和银钱,而只要肯用心肯干,欠的人情和银钱总归会有还清的一天……
于是取了头面后,为了安全起见,尤大牛亲自陪着妙儿兄妹再进了一趟城,一路打探、最终寻了一家口碑名声都不错的典铺。
这妙儿穿越到北宋也有十一个年头了,但却是头一次进典铺,于是还没进门妙儿就忍不住好奇的四下打量———只见那典铺看起来和寻常的铺着没什么两样,唯一的区别是别的铺着都是铺门打开,典铺的铺子门上却挂着一张毡布帘子,帘子上头写着个大大的“典”字!那块厚重的毡布帘子遮住了铺子里的情形,给人一种神秘的隔世之感。
掀了帘子进了铺子后,妙儿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高大的柜台,那柜台上面竖着一排小栅栏、只在栅栏上开一个小窗,看起来有点想现代早期的银行窗口。小窗口后坐了一个有着花白胡子的老掌柜,尤大牛一见那老掌柜就率先把身子探过去,开口问道:“老掌柜,赤金的头面一套能典多少银子?”
那老掌柜先是眯着眼打量了尤大牛一眼,见他一身布衣、做庄稼汉打扮,不免有些小瞧了他、以为他最多也就来典几套衣裳,因此有些爱理不理的答了句:“得看那套头面的成色如何。”
老掌柜的怠慢让尤大牛有些恼火,语气也立时变得冲了几分:“都说了是赤金的头面,那自然便是足金打出来的,这有什么好看的!”
“那也得先瞧瞧物事打小、样式什么的,你不把物事给我瞧瞧,我怎么给你定价?”老掌柜头也没抬的答了句,一手拿账册、一手飞快的拨弄着一架算盘,自顾自的算起了账来。
妙儿见尤大牛似乎更加恼火、一副想冲老掌柜叫板的模样,赶忙使了个眼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