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位子/思进/
谈了房子,再谈一下“位子”吧。
虽然是否拥有成功的事业,是见人见智的。不过我想在我们这一代留学生的心里,由于几千年文化的烙印,一谈到事业上的成功,会很自然地想到“金榜题名时”、“学而优则仕”,多半会觉得只有成名成家或升官发财才算成功。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我们这一代留学生在“事业”上多半处在瓶颈状态,或多或少地撞上过“玻璃
天花板”。同时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好些回国探亲的留学生们,突然发现留在国内的同学朋友们在事业上到达的“境界”,是我们这些海外游子们很难望其项背的。(这一点,我在前文《何年何月是归期》中也提到过。)
在北美生活十几年,常听到有人说,对美国人而言,只要干着自己想要干的事就是成功了。我开始不信,想那只是说说而已罢了。后来有三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
在皇后学院读书时,我曾在一家意大利餐馆打工,认识了一个美国厨师Rob。一次闲聊,讲到自己的未来,我直言不讳:“有朝一日,我会打入华尔街去!”一份体面的工作,一笔体面的收入,在国外不感到卑怯,回大陆能赢得无数羡慕的眼光,也就是中国光宗耀祖的文化传统。然而,Rob竟露出了奇怪的神情,问我:“你毕业后有什么设想?”我不假思索:“当然最好是马上进跨国大公司,前途和钱途都有保障。”Rob却说:“我没问你的前途和钱途,我问的是你将来的工作志趣和人生志趣。”当时,我真不知该怎么回答了。因为那时我心中的前途、钱途和工作志趣、人生志趣就是一码事,是无法分别的。所以紧接着Rob讲的话更让我吃惊和难解。
Rob叹息地说:“要是经济低迷餐馆歇业,我就只好去当银行家了!”这话听起来有点荒唐,就像在说“我要是走投无路,找不到职业,那就只好去当总统了”一样。Rob看着我惊诧莫名的模样,连忙解释:“我以前就在华尔街银行上班,日出而作,日落却无法息,每天都在午夜后才回到家门,我终于厌烦了这种劳苦的生涯。我年轻时候就喜欢烹饪,看着亲友们津津有味地赞叹我的厨艺,我便乐得心花怒放。一次午夜两点多钟,我结束了一天的例行公务后,在办公室里嚼着令人厌恶的汉堡包时,我开始下决心辞职去当一名专业
美食家,这样不仅可以满足自己挑剔的肠胃,还有机会为众人献艺。”
几年前,我的朋友Brian告诉我一件事。一次他到老美同事Peter家参加Party。在他家里,我的朋友看到一张Peter和一男一女的合影。那个男的很像一个人——比尔·盖茨!
Brian出于好奇忙问:“Peter那是谁?”
“比尔·盖茨。”Peter淡淡地答道。
“谁?微软的比尔·盖茨?”Brian问。
Peter道:“是的,他是我的BrotherinLaw(姐夫)。”
Brian还是不信,以为Peter和他开玩笑呢。因为Peter在他们公司做work,工资不过五六万而已。比尔·盖茨的小舅子?!没有搞错吧!第二天上班,Brian一连问了几个老美同事,得到的都是肯定的回复。Peter真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小舅子。公司里好些同事都知道,可压根儿就没当回事儿。比尔·盖茨多次让Peter去微软上班,他不去,说会不自在的。
我在BRUT ECN任职时,有一个做
股票的Trader(交易员)同事,每年至少赚五十万美元。9·11后,他觉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了不让9·11这样的悲剧重演,毅然辞职参军。两天前,我在电视上看到他接受CNN的采访,他目前正在阿富汗。看到他穿着野战服的样子,和做Trader时真是判若两人。我不禁扪心自问:要是符合当兵的条件,我会像他那样吗?恐怕不会。
在我周围的中国人朋友中我最佩服的是大刘。他毕业于纽约大学新闻系。十四年前开了一家保险事务所,做得很好。可他一不买房,二不养车,两年前办了一本中文杂志。他的理想是将它办成北美第一流的杂志。现在很多文化名人都在供稿支持他,像北美的董鼎山、李安、严歌苓;国内的名导赵宝刚、冯小刚,以及陈凯歌等。最近,大刘想在国内找一家杂志搞合资,办一本像《文摘》或《读者》那样的杂志,以海外的文章为主。由他负责在这边翻译、组稿,由国内负责编辑发行。我衷心地祝他早日成功!
在“新经济”泡沫爆破,全球经济普遍萎缩的情况下,“风景这边独好”。中国经济几经考验依然蒸蒸日上,一直保持着百分之七以上的高增长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史无前例的经济起飞大发展中,在加入WTO同国际接轨的新形势下,中国民生大幅改善,国力迅速增强,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于是,所谓的“中国梦”出现了,“海归热”逐渐升温。我在纽约有一帮好友,经常聚会,一起出外旅游,在各种餐馆聚餐,到各家唱歌跳舞,谈天说地,我们号称EClub。在聚会时,我们曾聊起到美国来的缘由和回归的梦想。虽经历各不相同,观点也有所异,可有一点却相似:我们在国内时就已经过上了很好的生活。出国后,从零开始历尽坎坷奋斗十几年至今,和出国前比较,在生活水平上并没有什么明显的高低,最多只是各有千秋而已,但我们没有一个人后悔当初的选择。如果“美国梦”就是那几个“子”的话,我们真大可不必出来。可见“美国梦”决不是什么“五子登科”。一次我们聚会时,我们又谈论起“美国梦”、“海归热”和“中国梦”。我提到了比尔·盖茨的小舅子,提到了大刘,提到了我在BRUT那位上前线的同事。大家异口同声道:“Yes!That’s what I want!”(“这才是我想要的!”意思是干自己真正想干的事)。
什么是真正的“美国梦”呢,我觉得那就是“Freedom of Choice”(自由的选择)。一旦你能够“Do whatever you like and go wherever you want”(干你喜欢干的事情,去你想去的地方),从所谓“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你的“美国梦”就真正实现了!
车子及其他/思进/
多年前的一天,在纽约公车上,看到了绿色和平组织的一则大幅张贴:“Riding Bike;Saving the Earth!”(请骑单车,拯救地球!)我一愣,骑单车和拯救地球有什么关系?后来了解到空气污染对地球造成的伤害,而百分之七十的空气污染是私人汽车造成的。
美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城市化”。当时纽约全力发展公共交通,结果纽约的地铁像蜘蛛网一般。各种其他的交通工具包括长岛铁路、新州铁路、去上州的Metro North、公共汽车、Express Bus等等,应有尽有。居住在纽约的人根本不用开车。曼哈顿百分之九十的人不养车。每天早上,四面八方驶向曼哈顿的地铁线有二十五条。不管年薪两万的勤杂工,还是年薪百万的高级白领,都可能站在你的身边。后来,美国的汽车利益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游说政府,阻挠开发公共交通,以至于美国其他的城市,没有车便像没有腿一般。
在克利夫兰的公车是每半小时一班。由于公共交通太差,车便成了必需品(Necessity)。自己不开车和没有腿是一样的。可私人汽车非常浪费资源!当你在高速公路上,看到几乎每辆能坐五人以上的车,只坐一人时,你就可以感觉到了。统计资料显示,美国人口只占全球百分之三,但却消耗了全球一半以上的资源。
我自从看到了“请骑单车,拯救地球!”的告示之后,凡一小时以上的路程坐地铁或公车,一小时以内的骑自行车,半小时以内则步行。在多伦多,我们住在皇后公园,离我上班的Bay Street只要半小时的步行。其他的生活设施大都在十五分钟的步行圈内。于是双腿成了我和小玲在多伦多的主要“交通工具”。只有在长周末或假期时,我们才会租一辆车,开到郊外散散心。恩格斯说过,行走是人与猿的分界线。走路是最好的运动,最好的健身方法。的确如此。每当遇见那些多年不见的朋友,他们的第一句话总是:“Wow!思进,你怎么一点儿都没变!”而我总说:“XXX,你看上去成熟了,像成功人士!”他们多年前的“社会主义”体型早已不见,一个个成了“中广”身材啤酒肚。虽说和年纪有关,但成年累月习惯开车,不常走路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目前,国内的人大都还是骑自行车,这其实是非常好的。特别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