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获得电脑硕士学位,在皇后学院选修十门硕士课程即可。但因为我大学的专业不是电脑,在正式修硕士课之前,要补五门大学本科的课,所以我一共要修十五门课。
这样,到1993年底,我实际只剩下最后一门课了。
1994年春季我修这一门课的同时,便开始找正式的工作。
1994年初,虽然我马上就要拿到电脑硕士学位了,但实际上对现实中如何真正开发软件系统一无所知。硕士课程大都是理论的,实际应用的东西并不多。也就是说,学校学的知识和社会的实际应用间有一个Gap(间隙)。
“理论与实际之间还没有有机结合!”这对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也许没什么,但对一个又想通过猎头公司找一份高薪白领工作的硕士生却不行。
如何弥补这一间隙呢?
1994年1月我偶然参加了一家电脑技术培训学校的讲座。
这次讲座让我大开眼界!在这里,我第一次听到了有关电脑的新名词,以及第一次听到有关“华尔街”的一些情况!
几位在职的电脑工程师介绍了当时电脑业的一些新技术及发展,我耳边全是在学校里没听到过的名词:“Client/Server”、“Power Builder”、“Visual Basic”、“Sybase”等等。
于是在课后,我上前去与讲课老师交谈、认识。刚刚讲过课的台湾人Byron告诉我,这个讲座是“Novax电脑技术培训学校”举办的。
“我只是在这儿业余兼课,”他说,“我的正职工作是在华尔街任职……”
华尔街?!那可是个金融街,世界金融中心!到那里工作是多少人的梦想。我当然也不例外。顿时,他就成了我的“崇拜偶像”。我当即把他当成我找工作的老师,现场虔诚地向他取经。他见我态度诚恳,也不保守,站在那儿跟我谈了一些如何进入华尔街的经验。
古人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后来能进入华尔街,应该承认,他的经验给了我很多的启迪。他说:“Novax的课程对刚毕业的学生特别有好处。它除了介绍新的技术外,还提供一些实际的项目让学生做,这等于是在积累经验。”但是,我心里暗自琢磨,它的一门课却要两千美元以上,这差不多是我一个学期的学费!太贵了!
上还是不上呢?我犹豫不决。于是我去跟同学们商量。谁知,他们听了,没有一个建议我去的,大家都说:“我们马上就是电脑硕士了,是科班儿毕业生了。而那些技术培训学校大都是骗人的,再说,就是上一门课也不起什么作用呀!……”这下把我难住了。
有选择是件好事,但在没有钱而需要做花钱的选择时,选择就变成了一种痛苦。
上吧!要“破费”得那么厉害。不上吧!又无从突破经验关。
思前想后,我最后还是决定:“上!”
我找到Novax学校,跟他们商量了一个“批发价”:上一套系列课程,共五门课,一千块一门,共五千美元。从1994年1月到6月,半年时间修完。同时要做几个真实的实战项目。
经过这次培训,虽然在1994年6月我实际上是刚毕业,但在我的Resume(履历)上那时就已有两年的专业经验了,我终于攻下了找正式工作必须的“经验关”。这给我后来找工作面谈打下了相当好的基础,我可以在任何人面前头头是道地谈我的经验了。
俗话说的好:“No Pains,No Gains”(一份耕耘,一分收获)。
找专业工作的第二大难关是“口语关”。
我的一般生活英语口语早已过关了,问题是找工作必须要说一口比较“高级”的英语,以表明受过良好的教育。
于是我狠下决心:攻克“口语关”。
怎么攻呢?
陈冲到美国后的第一年,为了过“口语关”,练就一口“好莱坞英语”,曾花一百五十美元一小时请老师。那是人家陈冲!这么昂贵的口语教师我是请不起的。但是我又要练出一口纯正英语。看来只能找“物美价廉”的老师。
我听朋友说许多公共
图书馆有一些义工,义务教授英语,便找到一家图书馆。
还真有收获:我找到七十多岁的老美Tim,我们一见如故。
他说他年轻时做过中学英语教师,还做过政府官员、华尔街的交易员,而他正好也对中文感兴趣。
“我看不如这样:我们每周见三次,每次三四个小时,用两小时说英语,用两小时读中文,如何?”他提议。
“OK!”我们一拍手,“成交!”
就这样,每次我们花两小时交流英语。他纠正我的语法和发音,教我如何用适当的词语。两小时学中文,我从拼音开始教他。
结果,花了九个月,我终于练就了一口“职业英语”,而他却没有学会几句中文。
找专业工作中最难的要算“身份关”了。
1993年底,美国政府批准了一个绿卡法案,十万个在1990年4月11日以前进入美国的中国人立刻就拿到了绿卡。
而我因为晚了五个月,便失去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横在我和专业工作之间的第一大难关是:身份!
这意味着百分之八十五至百分之九十的工作机会将离我而去!
身份的难还在于:要有身份,就必须有雇主担保;而没有身份,又极难找到工作!这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是一个相悖的悖论、怪圈!
想在海外发展,身份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1982年之前,只要获得一个硕士学位,就可以直接申请美国绿卡。
在1982年之后,一般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后,办一个身份也很快。
但在1993年年底后,已有十万中国人拿到了绿卡,而美国给中国人每年只有两万名额,因此在以后的每年中需要扣一万名额,要连续扣十年,这样就使每年批准绿卡的人减少一半儿。而恰恰每年申请的移民人数又至少在两万以上,这种“僧多粥少”的状况使我要获得美国绿卡便成了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有工作才能获得身份,而要找到工作又要有身份才行!在美国,这真是一个怪圈!
我不时看到过一些在办身份期间,被解雇而失业,却一时又找不到工作,面临失去身份的人的例子。失去工作你便失去身份,失去身份就更找不到工作。比如我看过这么个怪事:
三十岁的巴基斯坦籍电机工程师法鲁奇早年以学生身份来美,毕业后以H…1B工作签证的形式在一家公司工作。不久前,他按照美国移民局的要求到明尼苏达州的移民办事处登记,却经历了一场恶梦。移民官发现他在九天前刚刚被解雇,便认为他失去了合法身份,必须立即离开美国。法鲁奇一直以为被解雇,他至少有十天的宽限期,幸好法鲁奇的妻子仍然有合法身份。他在被解雇后的第二天,就离开美国,到加拿大取得了探亲签证。否则,按照移民法,法鲁奇很可能被立即逮捕,遭递解出境。
目前,有许多持有H1B签证的外籍人士都认为遭解雇,公司倒闭后或自动离职后有一定的宽限期,可以重新找工作,把签证转到新的公司。然而有报道说,美国移民法的规定是六年的H1B签证到期后,签证持有人有十天的时间收拾行李离开美国。在签证未到期之前失去工作是没有任何宽限期的。明尼阿波利斯市的《星论坛报》报道的法鲁奇案例,似乎表明移民局开始执行这一法律,认为只要失业,H1B持有者就立即失去了合法身份。
1994年6月2日,我终于获得了电脑硕士学位,同时我的F1学生身份也就无效了。
移民法规定我们留学生可以有一年的“实习期”(Practical Training),其实就是给我们找工作的时间。如果一年找不到的话,就必须打道回府了!
我从1994年3月就开始发Résumé(履历)。
起先到学校的学生中心,他们那里有协助找工作的,他们常开办一些讲座,指导我们如何写Résumé,如何面谈及其他一些找工作的技巧。
我参加了几次,教我英语的Tim也告诉了我一些技巧,但都收获不大。
我先按学生中心提供的美国五百家大公司的名册,一气发了两百封求职申请。
记得那时不能使用FAX(传真),也没有什么EMail,只能用寄信的方式。按讲座学到的要求,要用质量一流的纸和信封,用激光打印机打印的Résumé和Cover Letter……这些都是花费很大的。平均一封信就要一块五美金。两百封信就是三百美元。可是两个月过去了,一个回音也没有。显然,这种传统的找工作方式不行!
后来我渐渐地了解到像我们这种高科技专业,多半是通过所谓的“猎头”找工的。于是我从六月开始每周六买一份《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