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闯荡北美-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ch Roast等品种,叮嘱我冬天喝Crème Brulee最感温暖!春天喝Pecan Torte会增添好心情!夏天里喝Blueberry Crème最沁人心脾! 
我对馨华说:“你写那么多有什么用?我什么时候才有可能去实现这种超级的享受啊!” 
她说:“你老公这样聪明又勤奋,对不对?很快会实现的啦!” 
难得她把我当作知音,向我倾吐着她的悲,她的欢和她的离愁。我在纽约还没有朋友,自然也把她当作知己。她经历了三次失败的恋爱,非常羡慕我有一个奋发向上的好丈夫,以及我们恩爱有加、相濡以沫的夫妻关系。而我则羡慕她的定居身份、事业、一口漂亮的美语及在纽约有众多的亲友。我们彼此互相羡慕,说着知心话,咖啡的醇香时不时地飘散过来,品尝着咖啡,我们真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慨。 
那天回家后,我对思进喋喋不休地描绘着白天的所见所闻,他羡慕得眼睛都发绿了。我马上向他保证,一定做他的向导,带他游一遍SOHO。只是这个保证是在四年后,临离开纽约去多伦多前才兑现的。 
和中国城Mott Street紧邻的一条街叫Mulberry Street,街的两边儿全是大大小小的 
意大利餐馆、咖啡馆和杂货铺。沿着这条街再往北走到尽头,就是俗称的小意大利区,它正好夹在Chinatown(中国城)和NOHO的中间,好莱坞经典电影《God Father》的很多景点就取之于此。Mulberry Street是小意大利区在中国城的窗口,但凡到中国城,就会注意到这条街,我对意大利文化和饮食的偏爱,是馨华通过这个窗口向我展示的。一次偶然谈起的话题,竟让她特别领我去了那条Mulberry Street的意大利餐馆,享受干净环境下的文明就餐。 
那个话题是从她对办公室整洁度的要求谈开的。我觉得她爱干净有点儿过了头,像洁癖,就劝她说:“馨华,中华民族是最勤劳、最爱干净的民族,从你身上都明明白白地体现了出来。你太爱干净了。” 
她马上纠正我:“No,说我爱干净我不否认,但中华民族不能算是最爱干净的民族。你不知道意大利人多爱干净,不信我带你去看看!”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正值夏天,走到Mulberry Street,两边的地都是干干净净的。有的餐馆干脆将餐桌摆放在人行道上,看上去一切都井然有序,绿色的植物和花草很雅致地装饰着四周,似有久行沙漠遇见绿洲的清凉。再回想中国餐馆门前的人行道上,臭污水遍地流淌,垃圾沥沥落落的随处可见,引得苍蝇满天飞。作为中国人,我真感到羞愧难当。为什么我们的“地盘儿”就不能像意大利街那样干净呢? 
馨华告诉我,她每天下班经过Mulberry Street,总会看见餐馆门前的意大利人,拿Ajax(一种去污粉)清洗人行道,那股认真劲儿,比她在家里拖地板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中国人往往把自己的家居环境收拾得干干净净,有的人家进门还要脱鞋子,但决不会像爱护家一样的爱护公共场所。她很忧心中国城会变成其他族裔人眼里“脏乱差”的代名词。 
受馨华的影响,在公共场所,我每做一件事儿,总会先考虑是不是有损中国人的脸面,时刻紧记不能让我们的老祖宗丢份儿。因为不管我的身份怎么改,都无法改变我这张炎黄子孙的脸。在这个国际大都市里,我的一言一行所代表的就是中国,无论你承认,还是不承认。美国花样溜冰运动员Michelle邝(Michelle Kwan)的经历,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Michelle是第二代华人移民。她生在美国,长在美国,根据美国宪法,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当Michelle与第二代俄罗斯移民Tara Lipinski争夺1998年Nagano Winter Olympics的冠亚军赛上,报纸上居然登了这样一个大标题:“American Beat Chinese”(美国人打败中国人)。为什么?理由很简单,他们都希望Michelle落选,让Tara Lipinski能当上冠军。因为Michelle邝是中国人,Tara Lipinski是美国人,尽管后者是七岁随同她母亲来美国后才开始当上的美国人。美国终究是白人主导的社会,他们是主流,他们是根据脸型和肤色来确定谁是美国人的,所以我们总可以听见主流社会或主流媒体等名词。 
随着和馨华友谊的加深,我走进了馨华的大家庭,参加了她大妹妹美华的婚礼。这是海峡两岸同胞的联姻,美华嫁的是地地道道的大陆人,留美学生,他们婚后美满幸福。两年后,馨华又多了两个叫她姨妈的小辈。 
我是在一个特别大的雪天告别了馨华的公司,准备到大学去读书了。离开她的公司是伤感的,能去读书又是梦寐以求的。馨华对我亦师、亦友的关怀,超过了一般的雇佣关系。三年的春去秋来,和她相处的点点滴滴,清晰如昨日,至今都无法忘记!我感谢馨华,感谢她让我在避风港里停留了不算短的三年!令我没有其他打工族那样的动荡。三年里,我的心情是开朗的,心绪是平静的,收入也是稳定的。这间接帮助我稳定了思进对茫茫前程的焦虑与不安,并使他顺利地完成了学业,为在北美的继续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我和馨华自然地走到了一起,给予我帮助曾经是她最大的快乐,而倾听她的心曲则是我唯一能做的。当我一步一步走向自立,她无法再给予时,她对我的诉说也渐渐地停止了。她那颗孤寂的心是高傲的,她不愿只索取而不付出。对此,我变得无能为力。 
记得馨华为我们去多伦多前夕的践行晚餐上,她送了我一条银制手链做纪念,我一看便知是SOHO买的。纤细的链子上还缀着好几颗银色的心形。因为它太可爱了,几年后被我小时候的朋友硬拿了去。物件虽没有继续留在我身边,可我牵挂她的心却从没有停止过。我多么希望馨华也能像美华那样,早日寻回她的另一半,过上她所想往的、甜蜜的家居生活! 
我的“汽车梦”/思进/ 
我搬到纽约后,在那家船运公司上班时,一天,洪老板问我会开车吗?我说会,不过没有驾照。洪老板说:“这样吧,你去考一个驾照,我送你一辆车,你以后可以帮着送单子,我一个月加你三百。”我一想,行!又有车开,又可以多挣钱,Why not!在美国开车,对我而言这次并非第一次。 
在国内,那时司机开的车几乎都是公家的,开私家车的是凤毛麟角。我和大多数 
留学生一样,到美国的第一件事,或至少是重要的事之一是搞一辆车开开,感觉一下开车的滋味儿,感受一下美国。在国内时就已知道美国是一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家”,而且听说 
二手车很便宜。到了克利夫兰之后,问了几位开车的“前辈”,得知开车前先要考一个驾照,而考驾照还先要考笔试,通过笔试后考路试。二手车的确便宜,可是买了车后还要买保险,维修等等。听上去还挺烦的。于是就把这个念头搁在一边了。 
三个多月后的一天,同学小邓突然问我有没有兴趣与他合买一辆车?他说他班上的老顾有一辆车要卖,说是看在大家都是“穷同学”的份儿上,便宜点儿,两百五十美元。“我们一人出一百二十五块。就当是玩玩儿,好吗?”我问他:“我们没有驾照,怎么开?”。他说:“没事儿!老顾会带我们几次。我们小心点儿。只要不出事儿,没人会查的。”我经不起“诱惑”同意了。 
第二天上午,我们都没课。门铃一响,赶紧开门。一看,老顾将那辆车开来了,美国车,1977年生产的Oldsmobile,好像还行。我们坐上车,老顾说带我们去一个停车场,地方大,可以练一练。老顾将车一启动,我们听到了一阵轰鸣声,好似拖拉机的声音。老顾忙说:“刚启动时是这样的,开起来就好了。”真的,一开快,声音就渐渐地小了。坐在一半属于我的车上,心跳上了100次/分钟!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一个空旷的停车场。老顾问我们:“你们哪个先来?”我忍了一下:“小邓,你先来吧?”小邓坐上司机的座位。老顾讲了一下基本的操作方法。这是辆自排档的车,容易极了。不到十分钟,小邓已开稳了。轮到我了。因为已经知道了油门、刹车、离合器等,我几乎一坐上就会开了。我们轮流练了一会儿,便已感到停车场太小了,于是我们便开上了 
高速公路。 
车开在高速公路上的感觉真是太棒了。眼睛直视着前方,双手紧握着方向盘,脚踩油门,勇往直前,一切的烦恼忧愁顿时都抛在了脑后,好像我就是世界的主宰。真有点天高任鸟飞的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