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愿意穿多高,是我自己的事情,这并不影响我是否有资格做CEO,或者做大使。”她还说,她有一千件衣服,一千双鞋子,而且每一件衣服都名叫“叶莺”,如果可以选择,她下辈子还要做女人,而且一定要做“叶莺”。她还会告诉你,“从个人感情来说,我非常非常爱慕、崇拜柯达公司的创始人乔治·伊士曼。有人说为什么乔治·伊士曼终生未娶,我说因为那个时候叶莺还没有诞生。”她还自我评价,“有活力,很动感,也很性感。”
这就是叶莺,一个能“通吃”三个不同职业,“通赢”人生多个阶段的成功人士,一个一生追求激情的女人,一个张扬着个性、张扬着自我、张扬着美丽的魅力女人。
(5)叶莺的成功秘诀
解读叶莺的成功轨迹,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两点启示:
①时势造英雄。
②机会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做记者的时候,她赶上了新加坡“双语运动”和邓小平访美;做外交官的时候,她碰上了中美关系的纵深发展和战略地位的突显;做企业的时候,她碰上了“洋进国退”的绝好机会。正是这一个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把她推上了潮头,并成就了她的行业地位。她自己也说:“几乎每个时代的环节,我都扣上了。我没有放过每一个机会,而且我很珍惜每一天。”在叶莺当初离台到北京任公使衔商务参赞时,台湾盛名已久的《天下》杂志曾试图揭开面纱:记者的资历,让她知道如何制造话题,拥有很强的造势能力;善于梳理人脉,“关系能够战胜一切条条框框,这是叶莺在大陆最深刻的体验,也是她在大陆无所不能的关键”;想在美国政坛出人头地。做事很拼,个性中有男性的豪爽,行事果断……《天下》的笔触显然已穿透了叶莺时髦女性风采的表象,深入到叶莺人生战略的骨子层面。这些,无疑是帮助叶莺勇立潮流的“独门暗器”,也是令她被机会青睐的“有准备的头脑”。
但光有这些,还不足以诠释叶莺成功的全部内涵。因为从另一个角度看,叶莺尽管赶上了时代的大潮,并为迎潮而上做了自己的准备,但她仍有很多“先天不足”。一是没有显赫的家庭。虽然家境也算殷实,但这样的家境根本没什么人脉和资本供其在美国政坛和企界与他人拼杀。二是没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虽然拥有台湾大学国际关系和英语文学学士学位,但这样的专业功底不管是对于做记者还是做外交官还是做企管其实还只是“外行”。三是没有水滴石穿的恒心和毅力。记者——外交官——记者——外交官——企管,叶莺的职业生涯有着很大的摇摆性。正如她早就说过的,“我不喜欢只是单一地钻研某种东西,所以,我绝对成不了一个科研家”。
然而,这样的“先天不足”似乎并没影响到叶莺的光辉前程。那些出身、专业、毅力甚至聪明远在叶莺之上的女性大有人在,而光华出其右者却寥寥无几。为什么?因为叶莺成功的背后,更有着高明的人生技巧。
技巧之一是借势。叶莺说,“记者这个职业教会了我太多太多。很多大师级的人物花了一辈子的心血,才有今天的成功。他们在短短的几小时内,向一个萍水相逢的人,倾吐衷肠,透露他一生的体会与专业的精华,你岂不得到太多?”记者本就是一个极容易借势的工作,但叶莺的高明在于,她并不是把深入基层调查民间疾苦争取普利策奖作为事业的第一追求,而是把采访“大人物”作为她的定位,也视为她的荣耀。显然,作为一个真正的新闻工作者,采访对象层次的高低与自己工作成就的大小并无正比关系,但对于借势者,却是一个再便利不过的通道。叶莺新闻生涯最闪光的瞬间就是在借势中完成的——借邓小平的光辉从而被无数的国人熟悉,而且通过借势,叶莺顺利杀入了美国外交圈。在外交圈,叶莺借势良好的政府关系和社会人脉,一下子坐到了柯达的高管位置上,并在“98协议”中一展身手,既奠定了柯达中国的未来基业,也把借势功夫运用得游刃有余。叶莺在2004年年末接受《商务周刊》“100个中国梦”的采访时说:“我的梦想就是架一座这样的桥,无论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希望它不仅能沟通东方与西方,而且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沟通不就是借势者的最好“牛刀”么?
技巧之二是善变。叶莺之所以需要借势,就是因为职业内力存在不足,所以要借外力来成就自我。但因为内力的欠缺,好的借势可以使借势者达到一定的高度,却无法冲顶职业生涯的最高境界。于是,变,便成了叶莺激活自己、引领潮流的又一技巧。虽然做记者做到了一定水准,但她明白“这是一个竞争性非常强的职业,很少有资深记者,年纪大了的,多半是坐到了编辑台”,于是便转身美国外交界。虽然在美国外交界坐到了一定的位置,但作为一个华裔女性,要想继续向上突破,显然已十分困难,于是便借机进入企业。而在柯达,全球副总裁的地位大概也是她的“天花板”了,所以她说:“你问我会一直在柯达呆下去吗?我不知道,也没有答案。”这与柯达CEO邓凯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技巧——邓凯达在柯达几十年如一日,从普通员工一步步爬到最高位置,靠的是深厚的内力(管理经营能力)和良好的外力(机会)的有机统一,而叶莺则必须借助于变,来实现其人生品牌的新突破。这正如目前的很多中国企业,因为核心技术的缺失,专业化难以做到行业老大,就只能转身制造多元化“迷宫”。
叶莺曾对记者说她就像一个“谜”。她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常常微笑着。因为突出的眉骨和眼尾往上翘的一双大眼,使得她的笑显得分外神采飞扬,也显得更加幽深莫测。其实,叶莺之所以说自己是“谜”,并不是因为她有多么深不可测,而是因为她的人生品牌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其本身像个“谜”,同时,也需要用“谜”来掩盖其内力的不足。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她对自己的另一个概括:“我一生得到的最大的归属感,就是一连串精彩的瞬间和快乐的片刻。就像女人戴的项链,是由一个个不同的珠子串起来的,这根项链我还戴着。”叶莺人生的那根线也许并没优质于常人多少,但因为串起了很多美丽的珠子,她的人生就有了不一样的光环和色彩。
《资本女人》 第三部分 第9章 董明珠海的“明珠”
第9章
董明珠海的“明珠”
董明珠,一位中国家电行业的风云人物,一位风口浪尖的商海女性。她36岁南下打工,15年的时间,她从一名最基层的销售人员成长为当今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因为董明珠的“难缠”,竞争对手形容她“走过的路难长草”。
她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市场营销高手,从1995年至今,她领导的格力电器连续11年销量和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业之首,纳税超过35亿元。其独创的“区域销售公司模式”,被经济界和理论界誉为“二十一世纪经济领域的全新革命”,并被评为“广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被中国生产力学会授予“全国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成果奖,其所造的“淡季返利”、“年终返利”等销售策略已成为空调行业的惯例。
她率领格力电器独揽2006年度“世界名牌”、“中国空调行业标志性品牌”、“进出口免检产品”、“全国质量奖”等四项顶级荣誉。
《资本女人》 第三部分 董明珠:个人档案
个人档案
董明珠,现年53岁,江苏南京人,安徽省芜湖干部教育学院统计学专业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生,中国最大的专业化空调企业——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1975年7月参加工作。
1990年—1994年,任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安徽片区业务经理。
1994年—1995年,任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经营部部长。
1996年—1997年,任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销售公司经理。
1997年—2001年,任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2001年4月至今,任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董明珠卓越的经营才能和管理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并屡获殊荣:
2003年1月,当选为十届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