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男才女貌-第5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民兵政策,就是刘宇集团的重点政策之一,要求,从县到乡、到村,都要积极的开展练兵活动,村里面要有乡勇,县里面,要有民兵,凡是农闲时节,县令、县尉都要认真的组织青壮进行军事训练,这个理由也很充分,如今是多事之秋,天下并不太平,时不常有外族、马贼侵扰各地,一个县城中的兵马有限,出于军费开支角度的考虑,在编正式军队的数目也不宜再继续增长,所以,保卫地方的任务,就要落到这些壮丁的手中,所谓保家卫国,匹夫有责,自己的家园,自己的土地,不能总是指望别人来救护,村民们自己也要承担起守土之责。

    当然,有人也担心,把这些壮丁都训练好了,到时候,民风彪悍,不容易地方治理。这种声音也被刘宇一手压下来,刘宇就直截了当的对手下的官员说,大汉朝如今烽烟四起,民风如果软弱,那就要吃亏挨打,受人欺凌,治世尚文,乱世尚武,此时天下战乱频仍,民风彪悍一些,恰到好处。至于说不好治理,更是无稽之谈,汉族的百姓那是天底下第一号能吃苦耐劳的,逆来顺受,小富即安,这几乎成了汉民族的美德,只要能有一口饭吃,有衣穿,有个遮风挡雨的处所安身,那老百姓就不会去变乱,但如果地方官肆意压迫百姓,盘剥良民,导致天怒人怨,让老百姓没有活路,那老百姓就是杀官造反,从我这儿起,那也是举双手赞成的你要是个清官,是个能吏,根本就不用考虑民风是否彪悍,但反之,你是个赃官,是个酷吏,那老百姓摘了你的脑袋,灭了你quan家,你也是咎由自取,朝廷也不会为了你这种败类出头

    有了刘宇的这种态度,那底下的官员还有什么可说的,毕竟刘宇集团的官员,待遇是整个大汉朝最好的,可吏治也是大汉朝所有诸侯之中最为严厉的,当然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实行了科举制,变革了察举制之后,在刘宇刻意的支持之下,门阀世族在刘宇集团中的势力不断的被打压,寒门士子在朝廷中,在地方上的势力在不断扩大。刘宇不否认,世家由于良好的教育资源优势,能够培养出十分优秀的人才继承家业,但他对于所谓千年世家,百年王朝的现象,深恶痛绝,他就是不信这个邪,一个家族,能够在千年之中,左右逢源,历经数朝而不倒,那对于一个王朝来说,这个家族就是毒瘤,王朝兴盛的时候,他跟着发大财,王朝衰落的时候,他也是财源不断,等到王朝覆灭的时候,他就能将脸皮一换,继续逢迎新的朝廷,像这种靠着政治投机存活,丝毫没有节气的世家,不将其收拾掉,实无天理。

    因此,从掌握最高权力时起,刘宇就集中力量,对管辖地域的世家进行了大清理,如今整个益州境内的门阀势力已经被打压到历史低点,很多传承数十代的世族,都消失在暗部、情报部还有锦衣卫的手中,剩下的那些,也都是安分守己,小心做人,并且,从家族中拿出最大限度的资源,来支持刘宇集团,以图保全家门富贵。与这些世族的心惊胆战相比,寒门势力发展迅速,很多原来因为出身、地位,空有一身才学而无报国门路的寒门士子,通过科举制,进入朝堂,进入官场,很多自地方上功绩卓著,但却不愿意依附世族,污损名节的能臣干吏,也都通过改良后的察举制,经过情报部门的推荐,经过暗部、锦衣卫的重重核实,被提拔到更高的位置上,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这些寒门出身的官员,大多是秉承着一股正气,而此时的朝廷中,在刘宇的推动下,那也是守正黜邪,所以刘宇集团政治清明,众人用力。而且,由于是出身寒门,这些官员,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对于地方上的很多歪门邪道、不正之风是了若指掌,也是恨之入骨,他们当初没有力量去改变这些丑陋的方面,但如今有了权力,有了最高领导者的支持,他们就能够放开手脚,铲除积弊,同时,对于朝廷所制定的许多切中时弊,有德惠于百姓的政策,他们也都能很快的接受,并且认真的执行下去,像民兵政策,朝堂上下的寒门官员,几乎都秉持着支持的态度,因为他们在地方,在基层的时候,对百姓遭受的战火,对由于地方兵力不足而无法及时对下属村落进行救援,以致百姓遭殃的惨剧,都是有切实体会的,民兵制度的实施,无疑,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德政,自然要支持。所以,在刘宇的全力推动,寒门士子的全力支持下,在刘宇手中各种隐形力量的全方位监控下,民兵制度推行的十分顺利。

    这种情况在宜君县也是一样,朱勇是大家族出身,但不敢违背朝廷新贵蜀王刘宇的旨意,而县尉何涛是寒门子弟,因军功拔擢,当初在李家镇,干的就是民团这一行,此时自然对民兵政策格外赞同。这样县令和县尉,意见统一,训练民兵的事情,就十分顺利的推行了下去。要说,这个民兵政策在面对像这一次这样外族入侵的情况时,正好是它发挥作用的时候,但问题是,雍州实施这个政策时间实在是太短,从刘宇接管雍州,到现在鲜卑入侵,不到五个月,这么短的时间,从组建民兵,到安排训练,根本就不够用,所以,不管是宜君县下属的乡村,还是宜君县本身,民兵都只有个架子而已,里面的人员没有完全编制好,训练也只进行了那么几次,所以,在鲜卑人第一次入侵的时候,宜君县才会出现数万百姓大逃亡的情况,如果当时这些乡村的民兵建设,已经和益州的程度相同的话,那只要几个村子联合起来,结成堡垒,那就凭鲜卑娄乞部那两千来人,根本讨不到多少便宜,但事实就是事实,在怎么说都没用。

    好在,宜君县中的民兵,因为是县尉何涛亲自在抓,而且何涛也有管理民团的经验,加上县令朱勇在政策上的支持,组织建设,比起下面的乡村快了很多,现在尽管还是没有办法和正规军相比,但从人员架构,到组织训练上,都已经走上了正规,何涛心里明白,鲜卑人这次来的军队很多,一万六千余人,仅凭着自己手下的这几百官兵,凭着这城防并不太牢固的宜君县城,怕是到时候连个水花都冒不出,就会被淹没在鲜卑人的人山人海之中,所以,在战斗发起之前,他就命人,将城中的民兵都组织起来,就在城下待命,一旦出现危机,马上就登上城头协助防御。

    按理说,就凭这些刚刚组建起来,没有经过多少训练的民兵,那就是到了城头上,也不管用,没准,他们一乱,或许还得给城头上那些人添乱,可何涛这边还有一层保险,那就是他当年在李家镇所训练的那支民团,此时也在宜君县的民兵之中在之前,鲜卑人第一次入侵的时候,李家镇的位置,在宜君县以东,他们听到鲜卑人要来的消息,并没有像其他村落一样惊慌失措,到县城去避难。这人经历过战场和没见过杀戮,完全就是两个精神境界,李家镇的民团,当年是何涛一手带出来的,那本事,不能和大汉朝的精锐相比,但比起宜君县城中的守军,那也差不许多。当初,何涛带领着这些人,多次打退鲜卑人和马贼的入侵,让李家镇成为附近这些村落中,受侵扰最少的村落。后来,何涛受到地方的举荐,到宜君县城担任县尉,可李家镇的这支民团,却没有因此而解散。尽管少了一个优秀的指挥者,但这民团的气候已经成了,即便是换个人指挥,只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心一意的守土安民,那也是足够应付。

    因为有这个底气,所以李家镇的百姓,没有到县城那里去避难,结果,也就躲过了在县城之下的那场大灾难,当然,也有一些鲜卑人来到李家镇,妄图劫掠一番,但来的人只不过是娄乞部的散兵游勇,三五十人一伙,要是去别的村子,或许这些人还能有所斩获,但到了李家镇,那镇中的民团连数百人拼杀的大场面都见识过,那里会把这几十人放在眼里,结果这些鲜卑人往李家镇这边一冲,没得到好处,反而被李家镇的民团一拥而上,乱刃分尸。这李家镇的民团也有好几百好人呢,又都经历过战阵,那砍几十个鲜卑小兵还不是手到擒来嘛可把这一拨人都给收拾了,李家镇的那些个老人心里面可就不安生了,他们活得长,经历的多,知道,这些黄须奴,都是十分记仇的,一个部族之间的人,那都十分的团结,要是被鲜卑人的大部队知道这几十个人被自己村里的人给灭了,那说不定人家鲜卑族的大军很快就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