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想要启发他们的人,HPPs常常表现出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很多大企业投注心力在员工训练或奖励制度上,但是后来发现这些激励鼓舞的方法,对于HPPs成效有限,有时还会引起反效果——激起他们的抗拒心态。
因此,试图帮助他们的人最后都放弃努力,抱着模糊的期待,希望这些人可以获得帮助,重新站起来。其他人则干脆放弃,把HPPs定义成“没救的人”。例如,福特汽车公司曾选择花钱请这些聪明却低成就的员工离职。
如果你常被密切提醒“具有某种天赋,应该有所作为”,那么,你也可能拒绝改变。有时候我们很难分辨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是不想要的,因为这牵涉太多外在的期望和压力。然而,你必须在心底有条明确的界线,一旦厘清了,你就会像其他人一样渴求改变,朝着目标挺进。
不管你现在走到哪里、已做了哪些尝试,本书提供了帮助你真正进步的必要步骤。想要有显著的转变,就要先了解自己真正的敌人。
正文 故意选择“低成就”的人(1)
故意选择“低成就”的人
并不是所有的HPPs都会变成低成就者,有些人或多或少还是发挥了潜力;但更多的HPPs故意选择低成就的人生,或是在无意中为人生设限。本书针对的,就是这类因为自我设限,导致低成就的高潜质族群(Self…limiting High Potential Persons,简称SLHPPs)。
你在各方面都限制自己发挥的程度。就算通过考试,或是经由专家肯定了你的才华,你也不去发展这项天赋,成为一个创意十足的厨师、优秀的技工、厉害的运动员或是杰出的教师,这种行为就叫作“自我设限”。没做好“自己可以做得好”的事,就是一种自我设限的行为。
自我设限的行为是一种“选择”,这个结论可能和你的人生经验完全相反,你甚至觉得被扣上了罪名,想不出自己曾经做过任何自毁前程的决定。你可能也觉得,现在的情况绝非自己所愿,你相信自己已尽了全力追求成长,只是运气不好或环境不佳。也许,这两者都是真的,但今天的不如意,跟你当初的“选择”密不可分。
首先,你不一定知道或意识到“选择”的存在,你可能已经做了选择却不自知,甚至当你决定不去选择时,也是一种选择。
你可以做一个测试,试着把手表拿下来,戴在另一只手上,维持一整天,看看会不会不自在,感觉有什么不同。当然,手表戴在哪一边,只是习惯问题,跟你的天性无关。你不妨观察自己擦护手霜或刮胡子的方式、洗澡时进出浴缸的方式,并试着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看看自己感觉如何。我要强调的重点是:你会持续一些没用的、自暴自弃的习惯,只因习惯成自然;也会拒绝一些有益的转变,只因为它们一开始感觉很怪。
不论是不是天性使然,限制你自己、不做完全努力,就是一种自暴自弃的行为。前面我们已经看过奥古斯特和查理的例子,以下还有更多自我设限的例子:
确信自己化学期末考试一定过不了关,奥菲利亚决定不花时间准备。当然,她也真的没过。
克里斯非常痛恨上台,因此拖了很久才完成重要提案的幻灯片,他没什么准备就上场了,报告当然很烂,也没机会再来一次。接下来的员工考评中,这件事被记上一笔,他被要求交出一份自我改进的报告。年终奖金也低于他的预期。
戴蒙今年19岁,即将转学到一所新大学就读。他必须在六分钟内跑完一英里,这样才有机会加入水球校队。从未在七分钟内跑完一英里的他,有三个星期的时间准备,却始终没上跑道好好练习。他妈妈曾是游泳选手,这给他很大的压力,所以他宁愿把水球当作兴趣。
正文 故意选择“低成就”的人(2)
在棒球上的优异表现,让艾德得到全额的运动奖学金,进入著名的大学。但他在第一个球季开始前就休学了,因为他和教练闹翻了,也不喜欢校园的感觉。他放弃奖学金转学他校,才知道转学条款限制他出赛一季,非常生气的他不想等了,再度转学。一年后,当他注册进入一间两年制的大学时,他还是一事无成,也没参加过半场比赛。
长期失业的丹是个电脑工程师,他抱怨面试时受到不平等待遇。在治疗过程中我发现,靠太太的收入过活虽然让他感到很不安,但他仍不确定是否要回去工作。不想改善自己的心情,也不想跟太太讨论,他就这样一直拒绝一些小公司的邀约,同时告诉自己和太太,他一定会再找个工作。丹自暴自弃,企图让太太相信他是受到误解,现在找不到工作,不是他所能控制,或许是因为那些公司不能赏识他的才能。事实上,她了解他的矛盾,以及他想要掩饰的心态,但他从不坦诚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已经危及两人的关系。
像丹这样的自暴自弃,是一种在不知不觉中引发的危机。有些自我设限的后果立刻显现,有些则要经过一段时间才看得出来。以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自我设限的模式:
■他们隐约感觉到,有些东西好像不见了,他们感到空虚和失落,但并不深究原因、找出解决方法。有些人就是不想深入探索自己的好奇心、兴趣、雄心或天职。因此他们的生活失去力道与重心,没有使命,也没有热情。
■有些人觉察到自己的愿望,但将它束之高阁,变成一种“假设的可能”,仿佛拥有梦想就足够,真要付诸行动,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一位好友三十年来的梦想就是去南极旅行,他老是兴致勃勃地谈论着捕鲸台和破冰船,一直说哪天能亲眼见到该有多好。但梦想永远停留在“要是能去南极,不知该有多好”的阶段,从未往前跨出过一步。
■有些人跨出了一些,他们研究过追求梦想的可能性,但很快便放弃游学、学吉他,或像傻瓜般捏陶器等心愿。他们没有坚持下去,将抛弃梦想视为“长大成熟”和“落入实际”的象征。或是以年纪太大或太轻、已婚或未婚、胆量不够为理由,放弃追求梦想。
■有些人非常确定,也许现在还做不到,但等到“环境允许”,他们就会行动。但环境的压迫一波接着一波,因为种种原因,永远都不是“最好的时机”。他们从来没有放弃,只是从未“开始”。
黛儿翠今年42岁。四年来,每季她都会拿着市民艺术课程目录,把“初级绘画班”的项目圈起来。连续十六期她都计划报名参加,但每次都让期限过去。有一次她甚至已经汇出学费,但最后关头还是退缩,要求退款。
正文 故意选择“低成就”的人(3)
相反的,有些人是成功了,但他们靠的是天赋和服从,而不是凭借热情。他们不必太投入,生命不必太有意义,也不一定要完全发挥潜力,就可以平步青云。
吉姆是个大学教授,已婚。他说:“我已经快45岁了,从来没有尽全力完成过一件事,因为那都不是我想做的事。我克服困难,达成别人对我的期望,但我怀疑是否曾经为自己活过一天。该是改变的时候了,我希望找到一件可以激发我热情的事。”
吉姆事业有成,因为他坚守在权威传统的学术领域。但他从不曾体会过那种由内心驱使的狂热状态。他遗失了某件重要的东西。
仔细想想你的情况。拿出纸笔,写下你在哪方面限制了自己的能力,然后检视这张清单:你是怎么削弱自己的?在正式的场合,你是否太过随便?需要纪律时,你是否太过懒散?你是否明知该用轻松点的方式进行比较好,却还是过度严苛?你做事是否拖拖拉拉,没有全力以赴,或老是赶不及最后期限?
你的清单中可能包括了从“不准时”到“因为害怕失败,所以决定不去尝试”等各种状况。注意自己是“什么时候”、“在什么状况下”做了这些抉择的。特别留意那些可能会危及你的财富地位和自我形象因而选择放弃的部分。
正文 就这样,你困住了自己(1)
就这样,你困住了自己
自我设限的高潜质族群(SLHPPs)总是一再重复自我挫败的做事方式。如果你习惯性地在某个重要领域中限制自己的成就,那么,在其他领域你也可能会裹足不前。这样的倾向,将会导致全面性的自我设限行为。然而,自我设限没有固定的模式,你可能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