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成祖时期,广东布政使徐奇进京觐见皇上,带了一批岭南的藤席,准备馈赠京城的官员,不料刚进京城就被巡城官扣下了。巡城官把送礼的名单交给皇上。皇上一看,礼单上“群贤毕集”,唯独没有杨士奇的名字,很欣赏他的廉洁,就单独把他召来询问。
处世智谋第2章 行而不言的智谋(4)
杨士奇说:“当初,徐奇从给事中受命赴任广东时,众官员都作了赠别的诗为他送行,所以他才用藤席来回赠。当时臣有病没有做诗文,不然的话,我也在馈赠之列。今天虽然众官员的名字都在礼单上,他们是否都接受礼物,还不知道,再说东西很小,恐怕也没有其它目的。”
杨士奇一解释,皇上的疑惑打消了,就将名单交给宦官烧掉了,从此再未过问此事。
杨士奇不不愧是开方便之门,闭是非之口的大人物。这名单一烧,皇帝对大臣们不再有疑心,许多官员也免于一场无妄之灾。杨士奇不借机卖弄口舌,为自己出名而用心,这种大智谋,又岂止是一句厚道或者忠君为国所能涵盖的呢?
宋代赵普历任两朝丞相。他曾放置了一口大缸在座椅的屏风后面。凡是有人上书涉及宫中的敏感事宜,他都挑出来放在缸中,等到缸装满了,就派人弄到郊外去烧掉。
这种清静无为的处世智谋饱含着黄老思想,也曾经为宋代另一位丞相李沆所认同,他曾经说:“当今国家的设施制度已经非常细致完备,我虽然高居相位,实际于实际政事没有太大的作用。如果说有,那么只是把宫廷内外牵涉到利害关系的条陈、奏折一律不予上报,姑且用这个办法辅理国事罢了。假如轻率地将宫廷内外所提的建议一一实行,损失就太大了。提建议的人可能只是图一时的进取,哪里是替老百姓考虑呢?”
在当时,很多官员充斥在政府机关里,不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却为了表明自己的才干,通过各种途径上奏折,轻率地出谋划策,比如新建一些机构,改革一些制度。这些人只用了一张纸,却可能让黎民百姓蒙受许多损失。
到了清议之风盛行的时候,这种弊端就更显露无遗。清议派这些费正清所称的“躺在安乐椅上的战略家”,可以视为卖弄口舌之利的代表人群。以清朝洋务运动时期为例,清议弹劾之风也盛极一时。
李鸿章创建工业、倡导商务、修铁路、办电报等都曾被弹劾。1881年,李鸿章为了开平煤矿运输,修了第一条唐胥铁路。这条铁路是修成之后才奏报的,而且还故意把铁路说成是“马路”。
但是反对派想到了他们所能想到的任何理由:比如说机车行驶会震动东陵,黑烟会伤害庄稼,使小民失业等等,几经周折,这条铁路才被允许运行,最初还只准用马来拉!铁路风波一直持续到1889年,闹到李鸿章已经动工的津通铁路被迫停工。
李鸿章对此痛恨至极,认为言官制度是最容易坏事的,在他看来,这些人都是少年新进,不通世故,也不考虑事实得失、国家利害,随便找个题目,信口开河地畅发议论以崭露头角,可是国家大事却受到阻挠。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沉默是金也未始不是一种保持自我清醒的最后方式。
罗大佑的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彩色的电视将世界变得越来越花哨,分辨黑白的人越来越少。”这句歌词道出了现代人所能切身体悟到的迷惘和失落。在这个“话语经济”时代的“喧哗和躁动”中,真正耐得住沉默的寂寞的人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孤立和孤独。
处世智谋第2章 行而不言的智谋(5)
然而越是如此,“沉默是金”也就越成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一句箴言。与卖弄口舌之利相比,沉默不仅是清醒的自我意识的体现,而且,正当行使“沉默权”的人会避免无端有伤害和获得别人的尊敬。
一个冷静的倾听者不但到处受人欢迎,且会逐渐增长自己的阅历;而一个喋喋不休的人,象一只漏水的船,每一个搭客都赶快逃离它。同时,言多必夫,多言多败,只有沉默才永远不会出卖你。
务实而不羡虚名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乌鸦和狐狸”的故事。
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狐狸说:可爱的乌鸦呀,你的歌声一定很美很美,我好想听你唱歌哦!乌鸦张开嘴,那块肉就掉进了狐狸的嘴里。
随着各种骗术的发展,这个故事出现了另外一个版本。狐狸对乌鸦说:“我常听大家说你唱歌很难听,真的吗?”乌鸦气不过而引吭高歌,嘴里的肉同样被狐狸骗掉。
两个版本的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真正聪明的人在为人处世时,不追求浮夸的虚名,而只求最后见到真正的效果。通常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默默地把事情圆满完成以后,并不用语言来夸耀自己的高杆,另一种是事情办失败以后,也不用喋喋不休地向别人解释。
但是偏偏有些人不仅不懂得做事,而且还会夸夸其谈地用一套大道理来为自己辩护。这样的人虽然能够瞒得了一些稀里糊涂的读书人,但是却无法面对因其无用而受到牵涉的当事人。
汉朝的另一位宰相丙吉,做事也很懂得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有一套自己的哲学,将各种关系处理得有条不紊,井井有条,大事小情都处理得恰当适合。
一年春天,他乘车在繁华的都市街头经过。正走着,看见街中心一群人在殴斗,鲜血溅了一地,惨不忍睹。
丙吉并未说什么,只是摆了摆手,命令车子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迎面来了一辆牛车,拉车的牛正长伸着舌头,鼻侧唇角满是白沫,很吃力地拉着车子往前走,丙吉命令停车,伸手指着那牛道:“你们看,那头牛伸舌狂喘,不知何故,你们去问问牛的主人,这头牛是不是得了什么病?”
侍从们更是惊诧,丙吉看了出来,问道:“你们可知这是何处所在?”
有人答道:“大人,这不是长安城吗?”
丙吉又问:“既然是长安城,这长安城由谁负责治理呢?”
众人回答:“大人,当然是长安令的职责。”
丙吉点头说:“是啊。我的职责是要评定他们的职务功过。然后再将其赏罚情况上报圣上便可,这取缔群殴之事本属他们分内之事,本官没有必要去查管。”
丙吉又问。“你们可知现在是什么时节?”
众人道:“初春时节。”
丙吉点头,说:“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尤其初春,春雷惊响,万物复苏,又要一度四季轮回。那头牛却值此时节吐着长舌喘气不止,我担心是阴阳不调之兆,而本官的职责之一就是要顺调阴阳。阴阳是否顺调,关系到国计民生,事关百姓一年的生计,本官又岂能不理不问。”
处世智谋第2章 行而不言的智谋(6)
实际上,丙吉这一番议论,不过是一介腐儒之见,纯属胡说八道。判断一件事情如何处理,不仅要依据事情的轻重,更要看事情的缓急。在鲜血四溅的斗殴现场,无论是哪个级别的官员无论有多么重大的事情,如果不是刻不容缓,都应立即命人制止斗殴,救治伤者,而不是一走了之,并且还用大话欺人。
这和无为而治和秉要执本是根本的两码事。
历史上很多人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他识大体,顾大局,如果不是和丙吉一样毫无人性的话,就是和丙吉一样的颟顸无用。
一个说话太多的人,用广东人的说法叫做“口水多过茶”。这种人往往没有责任心。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及用行动说话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所以,处理任何问题都必须以要达到的实际效果为目标,而不是逞口舌之快。
南北朝时,郗愔在北府任司空职,桓温忌惮他掌握兵权,一心想除掉他。一次郗愔写了一封便笺让人送给桓温。这时他的儿子郗超听说这件事,急忙追上正在路上的送信人,取出信来看到上面写着:“我要同您共同为王室出力,收复失地,重修园陵”等语句。
郗超将信带回,代父亲重写一封,自称身患旧病,不能忍受世问繁杂事务,希望得到一块闲地,来颐养天年。桓温看到信喜出望外,趁机派心腹担任会稽太守,使郗愔免受桓温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