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英国人和法国人听了以后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气焰一下子打消了一大半。
以喻为比法
巧妙的比喻是古人劝谏别人最常用的有效技巧之一。
治事智谋第13章 折节樽俎的智谋(8)
借比喻说事,就是先不说主题,而以一个简洁易懂的故事开头,让对方的思路跟着走,最后自己得出结论,反省自己的行为也就很自然了。其中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能够让对方有举起而且结论显而易见,能够与主题密切联系起来的故事。
战国后期,有七个大国互相之间兵戎相见,为的是争夺霸权,一时间厮杀得昏天黑地。七国之中,最强的要数秦国,它雄心勃勃地想吞并其它六国,从而一统天下。
赵国和燕国并不算强,彼此间却经常打仗,连年的战争使两国百姓叫苦不迭,民生凋敝。有一年,赵惠王又准备向燕国发动进攻。苏代知道这个消息后,决心阻止这场残杀,他主动去拜见赵惠王,向赵惠王陈述互相残杀的害处。
苏代没有引经据典地讲大道理,而是以一个寓言故事开始了谈话。他讲了以下这个故事:
从前一个出太阳的大晴天,一只河蚌出了水,张开两片硬壳躺在河滩上晒太阳。这时,有只鹬在天空中看见了,以为这下可以美餐一顿,便猛地向下俯冲,把长长的嘴伸到蚌壳中去啄肉,不料河蚌迅速将两片硬壳合上,死死地夹住鹬嘴不放。鹬使出浑身的力气想拔出嘴来,但却拔不出来,于是狠狠地威胁说:“你不松开壳子,有你好看的。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块河滩上!”河蚌不堪示弱,反唇相讥地说:“我就像这样死死夹住你的嘴不放,你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吃不到东西,我看也要饿死在这片河滩上!”鹬和蚌就这样在河滩上相持着,互不相让,双方都搞得精疲力竭。这时有个渔夫路过河滩,看见这只肥硕的蚌和一只漂亮的鹬死死咬扯在一起,都动弹不得,心里一阵高兴。他顺手把这两个争得不可开交的对手抓住,一点力气都没费。
故事说完了,苏代才言归正传,对赵惠王说:“赵国和燕国是实力差不多的国家,已经打了多年的仗了。赵国这次再去攻打燕国,结果肯定是双方长期相持不下。这样一来,强大的秦国就会像那个渔夫一样,轻而易举地从中得利。希望大王三思而行。”
赵惠王觉得苏代的故事和话很有启发意义,决定不再自相残杀,停止了攻打燕国的准备。
苏代用自己的上佳口才,成功地制止了一场战争。
到了近代,土匪出身的张作霖也曾经成功地运用这一方法,让企图捉弄他的日本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有一次,“东北王”张作霖出席一个日本人举行的宴会。
席间,有几位日本浪人突然声称,久闻张大帅文武双全,请即席赏幅字画。张作霖明知这是故意刁难,但他哪里肯让人看低,高深莫测地笑了笑,马上吩咐笔墨侍候。
这时,席上的目光全都集中在张作霖身上,他潇洒地踱到桌案前,在满幅宣纸上,大笔挥写了一个“虎”字,然后落款“张作霖手黑”,踌躇满志地掷笔而起。
治事智谋第13章 折节樽俎的智谋(9)
张作霖的秘书一眼发现出了纰漏,字画的汇款本应该是“手墨”,这位张大帅粗心大意,竟然写成了“手黑”。他连忙贴在张作霖身边低语:“大帅,您写的墨字下少了个土,写成‘手黑’了。”
张作霖一瞧,也不由得一愣,但是他想:如果当众更正,岂不要给日本人留下笑柄。他眉梢一挑,故意大声呵斥秘书道:“我还不知道‘墨’字下面有个‘土’?因为这是日本人索取的东西,不能带土,这叫寸土不让!”
在场的日本人醒来想捉弄张作霖,不料反过来受了他一通羞辱,觉得十分没趣,可是又不便当地发作,只好强颜欢笑装作没听见。
张作霖,以墨字中的土来比喻日本人垂涎三尺的土地,借题发挥,虽然未必如自己所言的寸土不让,但是在外交上却争了一口气,可以说是这位粗中有细的大帅生命中的一个亮点。
迂回攻击法
智慧滋润心田,就会从言语中自然流露出来。
有形不如有声,用计胜过用力。战胜于庙堂之上,就不用诉之于疆场,这样才可能天下无敌。一句话有时重于九鼎,一个说客有时强于十万大军,一封书信有时胜过十部专著,这就是折节樽俎的威力。
正因如此,张良成为刘邦的老师,鲁仲连成为战国高土,苏秦张仪及公孙衍名利双收,端木赐被孔子视为全才,而授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孟坷继承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
有人称此为口舌之劳,可是一条舌头却能做到言谈微妙,一语中的而解除纠纷,同样道理,语言乏味缺乏文采就不能流传久远。
淳于髡是齐威王时候的人。他虽然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却幽默风趣,能言善辩,常常在笑谈之间讽谏齐威王。
齐威王八年,楚国发兵攻打齐国。威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求救,叫他带一百斤金、十驾马车去送给赵王。淳于髡忍不住仰天大笑,连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
威王问他是不是嫌带去的礼物太少。淳于髡说:“岂敢,岂敢。我只是想到一件好笑的事情罢了。”
威王一听是好笑的事情,连忙叫淳于髡讲给他听。淳于髡于是说:“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见路旁有个种田人在祈祷。他拿着一个猪蹄子、一杯酒祷告上天保佑他五谷丰登,米粮堆积满仓。我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却太多,所以笑起来了。”
齐威王当然听懂了他的意思,便把去赵国的礼物增加到一千镒金、十对白壁、一百驾马车。
淳于髡到赵国献上礼物,陈说利害关系,赵王发出精兵十万支持齐国。楚王听说后连夜退兵回国了。
齐威王非常高兴,在宫内设酒宴为淳于髡庆功。威王问淳于髡要喝多少酒才会醉,淳于髡回答说喝一斗酒也会醉,喝十斗酒也会醉。威王觉得他真有意思,既然喝一斗就会醉了,怎么还能喝十斗呢?因此要他讲一讲这其中的道理。淳于髡于是便说起了他的酒经:
治事智谋第13章 折节樽俎的智谋(10)
“如果大王当面赏酒给我喝,执法官站在一旁,御史官站在背后,我战战兢兢,低头伏地而喝,喝下了一斗就会醉了。如果父母有贵客来我家,我恭谨地陪酒敬客,应酬举杯,喝不到两斗也会醉了。如果有朋自远方来,相见倾吐衷肠,畅叙友谊,那就要喝上个五六斗才会醉了。如果是乡里之间的宴会,有男有女,随便杂坐,三两为伴。猜拳行令,男女握手也不受罚,互相注目也不禁止,自由自在,开怀畅饮。这样,我就是喝到八斗也只会有二三分醉意。如果到了晚上,宴会差不多了,大家撤了桌子促膝而坐,男女都同坐在一个坐席上,靴鞋错杂,杯盘狼籍。等到堂上的蜡烛烧尽了,主人送走客人而单单留下我,解开罗衫衣襟,微微能闻到香汗的气息。这时,我欢乐之极,忘乎所以,要喝到十斗才会醉。所以说,酒喝过头了就会乱来,欢乐过头了就会生悲,世上的事情都是这样的啊!”
齐威王听了他这一段精采的酒经,沉思了好一会儿,然后说:“讲得好啊!”于是戒掉了通宵达旦饮酒的坏习惯。
陈轸离开楚国到秦国,作了秦王的臣子。
张仪对秦王说:“陈轸做大王的臣子,常常把国家的情况透露给楚国,我不能与他共事,望大王将他驱逐出去。如果他又回楚国去,望大王将他干掉。”
秦王说:“陈轸怎么敢到楚国呢?”
秦王将陈轸召来,把张仪的话告诉了他,并说:“我尊重您的意见,您想到哪里去?我将为您准备车马。”陈轸回答:“我愿意到楚国去。”秦王说:“张仪认为您将到楚国,我也自知您将到楚国,您不到楚国到哪里去呢?”陈轸说:“我离开秦国,必然故意去楚国。好顺从大王和张仪的意思,以表明我是否到楚国。
有个楚国人有两个妻子,有人调戏其中年龄大点的那个妻子,这个妻子立即痛骂了那人一顿。那个人又去调戏年龄小点的那个妻子,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