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末年,项羽部将彭越据梁地反楚,断楚粮道。项羽回军猛攻外黄县城,数日不下,后来虽然外黄被迫投降,但项羽怒不可遏,准备将城中15岁以上的男子活埋。
外黄县令的管家有一个13岁的孩子,他毫不畏惧,冒死前往营中求见项羽。他对项羽说:“彭越劫夺外黄,外黄人被他所逼,只好听他的。但是很想向大王投降。终于向大王投降了,您却要活埋他们,百姓怎么能有归顺之心呢?这样一来,自外黄以东,彭越所占据的十余城就没有肯自愿投降的了。”
项羽认为少年说的话有道理,于是将抓起来的人全部释放了。这少年之所以能够打动项羽,关键就在于从对方的利益出发分析问题,从而说服对方。
东周时,周文君免除了工师籍的职务,而该用吕仓为相国,周国民众对吕仓表示不满。
周文君为此感到很忧虑,准备再罢掉吕仓。吕仓的一个门客求见周文君说:“朝廷每做一个决定,都必然是有赞美也有攻击,作为忠臣就应该把攻击引到自己身上,而把赞美归于大王。宋君强迫百姓放下农活帮他建造游乐台,遭到百姓强烈抗议,主要就是由于没有忠臣肯代他受过。后来,大臣子罕辞去相位而改任司空,结束了工程,而对外说这是他主张的工程,已经被宋君停止了。于是百姓就非议子罕,而赞美宋君。
在齐恒公的宫中,一共拥有7个市场和700个妓院,齐国人都指责他荒淫无道,齐国相国管仲为了转移矛盾,就故意在自己家筑台,并命名为“三归台”,为桓公掩饰过错。
在《春秋》书中,凡是杀掉君主自立的上百个大臣,无不是很受百姓赞誉的。由此可见,众多成强,增高成山,大臣有好名声并非大王之福。现在吕仓受到百姓的非议,不正说明他缺乏民意基础,对您没有什么威胁吗?”
一席话说得周文君频频点头,不仅没有免去吕仓相国的职位,反而更加放手让他却做。
从哲学上来说,事实的真相人们永远无法真正了解,所有的真相不过是人通过语言制造出来的。大臣得民心顺民意本来是好事,但却会导致对君主的威胁,大臣贪赃枉法,名声很滥,却能够让君主握住把柄而易于控制。这些都与君主的利益相关,问题是看问题的角度和对不同方面的重视程度。
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对立统一关系,好与坏,黑与白,高尚与卑下都是经常转化的。好的东西在一定情景下会成为最为不好的,而不好的东西也能成为好的。
治事智谋第13章 折节樽俎的智谋(4)
由于以上原因,雄辩的智谋能够让黑的变成白的,也能让白的变成黑的,带有强烈个人倾向与利益的话语本身,就成为“事实真相”的一部分,对别人产生影响。在信息不发达的情况下,这种现象表现更为明显。
攻心为上法
要想说服别人,必须要揣模领会对方没有表达出来的意图,需要悟性,悟性是一种天赋。有人天生悟性极高,能从蛛丝马迹中悟出别人难以言说或不愿说的心意;有人却不善此道,给个棒槌就当针(真),直来直去,自然难于说到点子上。
所以,运用这种策略,必须有远大的眼光和过人的耐性,能够充分理解有关各方的利益与需求,否则是不能成功的。
古往今来,会说大话的有二人:东方朔和李泌。汉武帝是一个好大喜功的君主,东方朔不说大话不能和他相投。唐肃宗依仗并寄希望于李泌邺侯,李泌不说大话就不能满足他的奢望。奢望不能满足,就会把目标转移到他人,就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
这都是攻心为上的办法。荆公王安石巧于投宋神宗所好,却拙于应酬相位。是不是说话都应夸口吹牛呢?诸葛亮在隆中论天下只廖廖数语,不敢说一句大话,这也正与先主刘备的性格度量相配。
又比如卫鞅(即商鞅)与秦王的对话,先谈帝道王道问题,接下来论及国家富强。这是用对方听不进去的话,来巩固已经听进的道理,这同说大话又不同,而属于另一种技巧!
雄辩的唯一目的,就是说服对方,而说服对方,难就难在既要避免锋芒毕露,又要把对方的错误观点驳倒,最佳境界是攻心为上,不显山,不露水,在往来对答中达到说服的目的。
在四川的武侯祠上,有这样一副对联,集中表达了诸葛亮的攻心思想:“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在对答中,双方的心理可能会不断变化,这就需要留心观察对方的心理活动,将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以此为依据来判断对方的心思,从而对症下药进行说服。在大多数时候,这样做是有效的、正如猎人追踪狡猾的野兽的踪迹,只要细心并有耐心,最终便能将野兽捕获。
所以说,雄辩是一门艺术,就像在谦卑与聪明、顺从与主见,偏好和语性之间走钢丝一样,必须保侍微妙的平衡,才能达到目的。
秦国在长平向赵国军队发起进攻,大败了赵军,随即领兵退回秦国。然后又派使者向赵国索取六个城市,作为讲和的条件。赵国不知该怎么办。
楼缓刚从秦国回来,赵王就与楼缓商量说:“给秦国六城市会怎么样?不给六城市又会怎么样?”楼缓推辞说:“我不知道这些事。”
治事智谋第13章 折节樽俎的智谋(5)
赵王说:“即便如此,你也试谈一下你自己的意见吧”。
楼缓说:“大王听说过公甫文伯的母亲吧?公甫文伯在鲁国做官,生病死了,妻妾中为此自杀在房中的有十六人。他的母亲听说后,一声不哭。奶妈就说:‘哪里有儿子死了却不痛哭的人啊?’他母亲说:‘孔子是个贤人,被逐出鲁国,另人都没有跟随他去。如今我儿子死了,为他而死的妇人就有十六个,这说明他生前对于长者薄情,而对妇人优厚。’”
这样说,从母亲角度而言,是个贤者,从妇人角度看,就难免被认为是个妒妇。所以,虽然话是一个意思,而说的人不同,其心理也就不一样了。如今我刚从秦国回来,说不给六城,就不是在为大王考虑;说给六城,就怕大王要认为我是在为秦国考虑了。所以不敢答对。如果真的要为大王考虑的话,就不如把六城给了秦国。”
赵王说:“好!”
虞卿听说后,进来面见赵王,赵王将楼缓的话告诉了他。
虞卿说:“这是他花言巧语欺骗你。”
赵王问:“为什么这样说呢?”
虞卿说:“秦国攻打赵国,是因为军队疲惫了才退兵的呢?还是因为他还有足够的力量进攻,却因为爱怜大王而不再进攻的呢?”
赵王说:“秦国进攻我国,是不遗余力的,必然是因为疲惫了才退兵的。”
虞卿说:“秦国用他的力量攻打他无法战胜的赵国,疲惫而归。大王又将他不能攻取的土地拱手送给他,这是帮助秦国而攻击自己呀。来年秦国再来攻打大王,大王就没有办法自救了。”
赵王将虞卿的话告诉了楼缓。楼缓说:“虞卿完全知道秦国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目标吗?他肯定不知道。这六城不过是弹丸之地,却舍不得给,使得秦国生气再来进攻,大王能够不割让腹地去讲和吗?”
赵王说:“真的听了你的话,把六城割给秦国,你能肯定来年秦国不再进攻我国吗?”
楼缓回答说:“这不是我敢承担的责任。过去韩、魏、赵三国都与秦国交好,互相亲善,如今秦国放过韩、魏两国而来进攻赵国,说明大王侍奉秦国不如韩、魏两国。现在我为你解释一下你为何会有负于秦国而招致攻击的。你打开城门,与齐国通好,又与韩、魏相亲善,只是没有取悦于秦国。大王之所以这样,必然是不如韩、魏两国对秦国侍奉周到。这不是我所敢于承担的重任啊!”
赵王又将楼缓的话告诉了虞卿。虞卿说:“楼缓说不讲和,来年秦国还要进攻赵国,只有割让腹心之地去讲和。现在又说,割让六城他也不能保证秦国不再进攻赵国,那么割地又有什么益处呢?来年再进攻,又割让他们无法攻取的土地去讲和吗?这是自杀的办法啊!不如不讲和!秦国虽然善于攻战,但他无法取得六城;赵国虽然不善于守卫,也不至于失去六城。秦国疲惫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