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科长也笑着说;“小石,这刘芒我也见过几次,他不像是你说的那种下作的人。你不用太多心。”
“不过,我倒觉得小石保持这种警惕性的精神还是值得提倡。”孟姐对科长说:“现在毕竟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商业社会,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由于我们秘书几乎天天都在跟公司的机密打交道,而我们的秘书大多又年轻,社会经验不足,所以很容易被人利用。因此,小石这种职业警惕性是值得提倡的。”
孟姐说话总是那样不紧不慢,节奏感非常好。
“当然,我们也不能太封闭了,搞得草木皆兵,让人家说我们像得了神经病似的。像刘芒这样请听音乐会的事,如果喜欢,去听听也没有什么,只要把握好什么是公司的机密就行了。”
什么是公司的机密,从字面上来看,很好把握,一切对竞争对手有用的信息都可以称之为公司的机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又不那么好把握。
“小石,如果刘芒在听演唱会的时候,问你要姜总家的电话号码,你告不告诉他?”
科长突然问小石。
“我肯定不告诉他!”
小石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
“那你打算用什么理由拒绝呢?”
小石有些为难了。如果说自己不知道姜总家的电话,作为秘书肯定是撒谎,让人家觉得你不诚实;如果说姜总家的电话号码是公司的机密,那也未免太勉强了,因为即使从黄页电话簿上查不到,也可以从别的朋友那里打听出来。
见小石很为难的样子,孟姐说:
“小石,你可以很坦诚地这样回答刘芒,‘对不起,刘总,姜总家的电话号码是他私人的电话,由我告诉您似乎不太合适。’这样刘芒是能理解的。”
“我还是不想去听这音乐会。”小石说。
“不去多可惜,这票好几百块钱一张。”科长似乎也心痛起来,“不过,这也给大家在公司保密问题上敲了一次警钟。”
“其实,我觉得要防止外人窃取我们公司的机密这事还不难,难的事要防止我们自己在平时的无意识泄密,如公司文件在办公桌上乱放,起草完文件后把底稿往纸篓里一扔,工作笔记本不好好保管。特别是女孩子们喜欢与朋友聊天,说话时可能不太注意,有时还可能喜欢炫耀,说某某老总昨天晚上跟某某公司的老总一起打网球,或者后天老总到什么地方去出差,等等。这些说者无意,可能听者有心,因为我们的竞争对手,可能从我们公司领导跟谁打网球或到什么地方出差的信息中,寻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他来说可能就是情报,因此,今后大家在这方面要花更多的注意力。”
“如果是有业务往来的公司的秘书,与我们成了好朋友,晚上请我们去泡吧,或者唱唱歌,可以吗?”珍妮问科长。
“当然可以,不过最好和我们打个招呼。”科长回答说。
最后,两张音乐会的票给了艾丽丝。托尼问她准备跟谁一起去,艾丽丝说“这是公司机密。”
开飞机的小男孩(1)
五月某日
过了五一节,阳光就变得是那样的明媚,春风是那样的柔爽,让人感到生活是那样的美好。五一节前,科长让珍妮、玛丽、小石和我四个人利用五一节的假期,参加一个由台湾人举办的“高级秘书研修班”,连续三天。今天是第一天。当我走进挤满了上百人的大教室时,心里有一种重新回到学生时代的亲切感。
今天上午是由台湾讲师讲“秘书交流的技巧”。
“我们首先来讲‘听’的问题。我问你们,你们是不是觉得自己一生下来,就在听别人说话,所以,就认为‘听’是一种很容易的事?”
台湾老师大声地问。
“是。”后排有几个男生回答。
“不!如果要做到既听‘懂’,又听‘好’,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台湾讲师讲课非常投入,不像我们在学校时老师讲课那么慢条斯理,他说——
“我先讲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一个非常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在电视节目现场随机采访一个六岁的小男孩。
“‘杰克,你长大了想干什么?’主持人问。
“‘我……我长大了想当一名飞机驾驶员。’这男孩想了很久,有些结结巴巴地回答。
“‘如果你驾驶的飞机在大海上空飞行时,你突然发现你飞机油箱里的燃料不多了,不能飞到任何一个机场了,你打算怎么办?’主持人问。
“这小男孩思考了几分钟,之后回答说:‘我会要所有的乘客系好安全带,然后我就带着降落伞跳出去……’
“在直播现场的所有观众,都哈哈大笑。假设,当时你也在现场,你会不会笑?”
老师指着坐在前排的一个男生问。
“我肯定也会忍不住要笑的。”那男生站起身回答。
“你为什么觉得可笑?”老师咄咄逼人地问。
“因为这小男孩的回答充满了童趣。第一,他还不懂作为一个飞行员,不能抛下乘客独自逃生这一职业道德;第二,他如果真的要一个人逃生,他就不应该跟乘客打招呼告别。”
“你们大家都赞成这位先生的看法吗?”老师重新回到讲台中央,大声地问全班同学。
“同意!”有许多人回答。
“也就是说,你们都认为自己真的听懂了,这小男孩的话里的真正意思?”
听老师这么一反问,台下没有几个人说“是”了。
“不!”
老师看上去不单是激动,更多的愤怒!虽然他穿的是白衬衣,打的是黄领带,但他那神态就像哪座庙里泥塑的赤目金刚!
“不!你们一点也没听懂!一点也没听懂!”
教室鸦雀无声。
“当时,这位主持人并没有笑。”
老师的情绪很快平静下来。
“他凭直觉感到,独自逃生并不是杰克的真正意思。他要等待。慢慢地,他发现杰克流眼泪了。于是,他问杰克:‘你为什么要一个人跳出飞机?’
“杰克回答说:‘我要马上去找燃料;找到燃料后我要回来。’
“‘我要回来!’这才是杰克的真正想法,你们当中有谁,有谁真正听懂了杰克的这个意思?!”
我们既感到震撼,又感到豁然开朗。
“连一个六岁的小男孩的话,都不是那么容易听懂,你们还认为‘听’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吗?”
老师指着前排一个戴眼镜的女生问:“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真正听懂别人说的话?”
可能是不好意思,女生站起来后没有回答老师的问题。
“要‘听’懂对方说话的真正意思,就必须让对方把话说完。让对方把话说完,知道吗?让对方把话说完,不仅能完整地听懂对方的意思,而且也是对对方的尊重,表现你的涵养。作为秘书,涵养非常重要。”
台湾老师早已换成一副亲切的面孔,笑着说:“另外,如果你是在进行商务谈判的话,你就要让对方多说,让他把想要说的话都说完,他把话说完之后,就会产生一种‘黔驴技穷’的恐惧心理;相反,你就可以从从容容地从对方的话中找出破绽,进行攻击,后发制人。”
开飞机的小男孩(2)
台下有几个男生笑了起来。
“但是,我想问,在座的各位秘书先生和秘书小姐,你们都养成了听别人把话说完的习惯了吗?”
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作为秘书,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似乎都犯有这种毛病——
不论是在接受领导指示的时候,还是在与客人交谈的时候,只要一遇到没有听懂的地方,马上就会插话,似乎不马上问个明白就再也没有机会似的;有时虽强忍着让对方把话说完了,但当对方的话音刚落,你的提问就像挺机关枪子弹似的朝对方射了过去,不给对方一个喘息的机会。
如果仔细反思,在我们秘书的日常工作中,从打电话到端茶送水,有多少类似于不让别人把话说完就提问这样不注意细节的小毛病?细节就是质量,而质量就是生命,这是现在连每个工厂里的工人都知道的道理,可在我们这些号称白领的秘书的头脑里,有多少人树立了“秘书工作质量”这个观念?现在所有的工人都知道,如果他们在工作中马马虎虎,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在市场上卖不出去,他们拿不到工资,他们就会下岗。如果我们当秘书的再不注意工作的质量问题,将来会不会也面临下岗的问题呢?想想真可怕!
“在与领导或客人交谈的时候,如果遇到没有听懂的地方,可先把问题记在纸上,待对方把话全部讲完之后,慢慢地把问题一个一个地提出来,这样不仅效果会好得多,而且双方会更融洽。”
课间休息之后,老师讲如何“听好”的问题,主要是强调在对方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力集中,不要老想别的事情。
“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你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