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美人坡-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女孩说到伤心处,自己也落泪了。方生的眼泪落得更多。
“你这故事听谁说的?”方生侧过脸,揩着眼泪问。
“妈妈说的。”小女孩擦着泪补充着,啜泣起来。
两个可怜的孩子,在一起厮守一会儿就不忍分开。他们互相同情着,安慰着。小女孩那两只翘起的羊角辫很神,鸭蛋形的脸儿,长得很秀气,也很机灵,大城市里的小孩子,与村里人就是不同,这印象深深地扎在农村苦娃方生的心里。
那天小妹妹临走时告诉大哥哥说过两天就回上海读书了,叫大哥哥多保重,说得小方生心头酸酸的。方生说:“我不能送你了,你自己要小心啊!”小女孩说:“放心。”又说:“将来长大了,要报这些坏人的仇……”方生点点头说:“我是一定要报仇的……”
两个互不知道身世姓名的孩子依依难舍。
 
 
美人坡(二)(1) 
刘湘如  
 
菲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它的历史究竟有多长,人们至今也说不清楚。沿着河流,在富有中原特色的丘陵起伏的土地上,密布着望不到边际的一块块田畴,以及座落其间的大小村镇。从菲省的地图上看,菲河就象一条弯弯的绿色的飘带,拖曳在五彩斑烂的土地上,给两岸流域增添了盎然的生机。据老辈人说:远在唐、宋时期这里就是重要的鱼米之乡,河流上下曾设过两个驿站,那繁华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那时菲河流水长年不息,河上有往来舟辑,岸上有行人车马,还有远乡的客商们,肩挑手提来这里做生意,一时间在菲河两岸闹出  
种种的活跃。只是随着岁月的变迁,战事连年和兵毁,它的历史容颜已渐渐衰退。不知起于何时,贫穷和灾难就开始在这里的农村中繁衍,当地人说菲河丢失了自己的地气,当旱涝灾害一齐向这儿侵袭时,贫苦农民就流离失所。据菲河志记载:从清朝末年起,菲河大堤溃决数十次,每当洪水降临,下游低洼村庄尽成“泽国”,大水留下的灾患是:“坝堤倾塌,洪水尽注,低洼处人畜哀号,惨不忍睹。”无数冤魂在洪水中丧生。至于逢上旱年或春荒则又是一种惨景:那时菲河又会在饥渴中喘息。民国十八年大旱,贫困村户打不起井,田地冒青烟,塘洼底朝天,春天里不见杨柳吐芽,夏日里听不到知了叫唤,只能赶到菲镇上买水。人们寄希望于菲河一侧的龙山白龙庙,饥渴中的人们幻想着上天能让小白龙施霖人间,每天都有瘦骨伶仃的人们流水般来到白龙庙前烧香磕头祷告求水,他们跪烂了双膝盼穿了双眼,还是求不出一滴水来。
虽然旱涝灾害给菲河人带来无尽的苦楚,但是菲河人仍爱着菲河,他们祖祖辈辈吃着菲河水,种着菲河地,做着菲河儿孙,从不怨兑,对菲河有着不忍割舍的感情。“走千走万,不如菲河两岸,”是流传于当地村民中的一首古老的民谣。
我们沿着菲河大堤一直朝前走,就能见到一个村庄叫菲村,它的建筑风格有点象个双簧管,一条长长的土石路分隔出西爿和东爿;西爿叫菲西村,东爿叫菲东村,两爿村落在历史的沧桑中既紧俟相联,又总是奏出不同的音乐。西村建在一片高地上,历史上曾住着一些富户,他们在涝年不怕水淹,照样衣食不愁;干旱年头也能雇人打井汲水,照样五谷丰登。这里至今尚能见到凋敝的瓦屋,石灰斑剥的砖墙,零星的店铺旧址和破败的阁楼,以及粉墙上残留的历史印迹,它们稀稀拉拉地排列在河畔延伸的斜面上,弯弯曲曲,被一丛丛绿树遮掩,菲河在它的下面几百步的地方流淌着。据说这里当年曾住过李鸿章的亲族,村中人历史上有过读书经商的风气。明、清时还出过秀才和举人,人们至今还能见到那几扇黑漆涂抹的大门。这儿直到今天仍是李姓族氏居多。
东村则就不同了,它地处最低洼处,旱年遭荒,涝年水淹,在倒数上去的一百年间,一直是一片紧挨相俟的土墙草屋,还有一些低矮的茅舍,这里历来是贫困农民的集聚地,这些人当年多是西村人的佃户,解放前世世代代也没有出现过一户读书人家。据说那时每当冬天到来之时,西村人忙着打围扎粮杀猪宰羊过大年,而东村人只能背起破锅烂碗四处逃荒,那些不愿出门谋生的人只能哭丧着脸在家里度“年关”。菲河曾把寒流和饥饿带给东村人,把温饱带给西村人,这样就形成了一条河流养育出两种生活的人生反差……
在菲河的北面,西村的背后,有一个缓缓的土坡,坡上树木葱茏,密密匝匝,多是乡村人常见的榆树。这坡起初被东、西村人称做榆树坡,据说当年朱元璋起兵造反时曾经路过这里,在一棵老榆树上栓过战马,这棵老榆树至今被村人们保护得完好无损;不知何时起每到夏、秋之季,便有成群的乌鸦飞来榆树林中,黑压压一片,在树上垒窝,繁殖,所以村上人又叫它乌鸦坡;更有一个奇妙的传说,说菲西村在清末时出现过一个大美人,通过李鸿章的推荐被选进宫中当了皇帝的妃子,皇帝对她恩宠有加,很是看重,年老后被赐金千两,返回故里,这位美人老死后就葬在榆树坡,自此后,坡上更见树茂枝繁,岚气浮动,人们从此又叫这坡为美人坡了。
这榆树坡变乌鸦坡又变美人坡的来历无从考查,倒是这西村里头确实代代不乏美女降生,一个个都是娇美多姿,天性聪慧。远些年头的且不说,单是看看这些年从西村里走出的姑娘,无一不是水灵灵,嫩葱葱,象脂润水洗的一般,那仪态万端的音容笑貌,就叫东村人看着心里羡慕,也真的怪就怪在这里,为什么同饮一条菲河水,同是一样菲村人,咋就造就出两等娃子来。
无论是东村西村,毕竟都是农村,最大不幸在于它居于菲河畔。民谚有云:“菲河村,菲河城,村里城里两等人。”菲村是菲河农村的标志,任何事只要一沾上个“农”字就当另外看待了。菲村在解放后,东西两村合为一村,后又成立了一个生产队,原先西村靠吃佃户的人不再风光,他们在土改时不得不把田地房产分给东村的佃户,那些外出经商的人也因政策限制不得不回乡种地。这样西村和东村的差距就拉得愈来愈小了,西村的骄傲历史几乎丧失殆尽。以后生产队正副队长也从东、西村里分别选出了,这就更使河西村的容颜差不多完全与东村一样了。实际上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整个菲村已成了菲河流域有名的贫困村了。
 
 
美人坡(二)(2) 
刘湘如  
 
靠种地生活的菲村人不能不同时羡慕起同样位于菲河同样的菲镇。离菲村不足十里之外,就是菲县县城的所在地菲镇,那镇上的人与村里的人就是有许多不同,他们不需下田种地就有饭吃,多数人家还能让孩子就地上学读书,他们不需要变卖农产就可以到商店买来各种花布做衣服。在城乡差别严重存在的年代里,能吃“商品粮”的人就是前世造福,菲村人尤其是原来的菲东村人,总是安慰自己的孩子说:“不要向往人家镇上人。猫修三世站屋头,人修七世才能住街头呢……”
 
然而最令菲村人羡慕的甚至连想也不敢想的,还是位于菲河上游的菲城,它离菲村不足百里,不仅是一个标准的城市,而且还是省会城市。在整个菲河流域,若有福气能进菲城学习工作的人,无疑是最最上等的人了。如果你能走进菲城,就会有一种自卑感和自豪感同时产生。自卑是自己作为农村人的龌龊,自豪是你走到了那目不暇接的繁华境地。那琳琅满目的情景且不用细说,单是城里人的穿戴生活就与乡下人是两层世界。城里见不到羊肠道上的烂泥污,见不到大田埂上刺人的茅草,这里有的是开阔而长长的柏油马路;城里也见不到遍布在水田里的蚂蝗,这里用的是自来水,用手一拧,那水就汩汩流淌出来;城里的灯也不用煤油点,只要一拉开关,电灯就象白昼一样亮了起来;那里每家每户的门牌上逐次写着白漆号码,双双对对的年青人,可以自由地在大街上走来走去。解放后政府几次扩建省城,一些高楼大厦得到修复改建,机关、厂房和家属宿舍区,一幢幢相继叠起,鳞次栉比地排列成好看的阵势,大街上来往穿梭的汽车跑个不停,女人们可以自由地进出商店里,……所有这一切,都是古老的菲村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菲村里无论是东村或西村的年青人,大都有一个埋在心里的念头:假如有一天他们也能进到菲城去学习或工作,那真是不枉此生了。
那年头乡下人没有别的路,他们唯一能实现这种梦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