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石油风云[美]-第2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宣布他终于赶到了。伊朗大型石油联合企业“菲尔兹”油田的最后一名西方石油人员终于撤离了。但是,接电话的这位人事官员由于正在谈他自己的周末计划而分散了注意力,听错了吉尔伯特的话,认为打电话的人是在讲有关那位失踪工程师的情况。他说:“杰里米。吉尔伯特,我们一直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你同他接触过吗?”   
    这是他遇到的最后的无礼之举。吉尔伯特鼓足剩下的一点力气,从希思罗机场的公用电话里大声地骂,不仅辱骂这位不幸的人事官员,而且也辱骂同世界石油工业有联系的每一个人。   
 惊慌开始了   
    伊朗的旧政权垮了,新政权出现了,但非常艰难。已经发生了为控制而进行的激烈斗争。伊朗像受到一次强烈地震而摇撼。以伊朗为中心的巨大的震波遍及全世界。世界上的一切都受到冲击。任何事物和任何人都没有例外。当两年后这场震波的高潮终于过去以后,幸存者环顾四周,发现自己处在崭新的地面上。一切的东西都不同了,他们所有人之间的关系改变了。这场震波引起第二次石油冲击,使油价从每桶十三美元上涨到三十四美元,不仅使国际石油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又一次使世界经济和全球政治产生巨大变化。   
    这次新的石油冲击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伊朗石油停止出口的1978年12月底开始,延续到卫979 年秋。伊朗石油的减产,由于其他地方的增产而部分地抵消。沙特阿拉伯从自己规定的每天生产八百五十万桶的最高限额,到1978年年底增加到日产一干零五十万桶。i979年第一季度,它把日产量减少到一千零十万桶。但这仍大大高于它的八百五十万桶的“最高限额”。欧佩克的其他成员国也增加了产量。如果把所有的数字加在一起,那末在1979年关键性的第一季度里,自由世界石油的日产量比1978年第四季度少二百万桶。   
    后来,石油发生了真正的短缺,这并不出人意外。伊朗毕竟是世界上第二石油输出大国。但是,如果以世界每天的石油需求量五千万桶来衡量,那末这次短缺不过4 %到5 %。为什么石油供应减少4 %或5 %竟会导致油价上涨150 %呢?回答是因为惊慌,惊慌是由五种因素引起的。第一种因素是石油消费的明显增长,这种增长向市场发出了信号。从1976年起,石油需求量大增。石油储存和非欧佩克石油的影响尚不清楚。实际上所有的人认为,石油需求量将继续上升。   
    第二个因素是,由于伊朗的革命,石油工业内部的契约安排趋于瓦解。尽管有大的动乱,世界石油业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工业。但是,联系不再是同一所有权之间的正式联系,而是长期合同的较松散的联系。根据石油公司对伊朗依赖的程度,伊朗以中断的办法程度不同地打击了石油公司,导致按照合同供应石油趋于瓦解。这种中断使许多新的买主冲击市场,力争取得石油的数量与他们失去的石油数量相等。他们都尽一切努力,避免处于石油短缺状态。这是典型的完整的石油工业的真正目的。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之间的联系终于中断了。过去处于次要地位的现货市场,成了中心。过去这种名声不太好的贸易活动,现在将成为中心的当务之急。   
    第三个因素是石油消费国政府的互相矛盾和冲突的政策。1974年,在华盛顿能源会议上,基辛格发起建立国际能源安全体系。这个体系仍在发展,但它在许多方面尚未经受过考验。各国政府由于国内的原因而采取的行动,被认为是重大的国际政策,从而加重了市场的紧张状态。虽然各国政府保证要进行合作以平抑物价,但是这些国家的公司却在狂热地哄抬价格。   
    第四个因素是,动乱向石油输出国提供机会以攫取巨大的额外收入。它们可以再次在世界舞台上行使权力和影响。它们之中的大多数(尽管不是全部)利用每一次机会抬高价格,有一些石油输出国则操纵供应,以进一步扰乱市场,取得额外的收益。   
    最后,纯粹是情绪的力量。忐忑不安、忧虑、慌乱、恐惧和悲观,这些情绪支配着惊慌期间的行动并起到火上加油的作用。事后,当石油的产、供、销等各项数字都计算出来,用回顾往日的办法来分析石油的供需平衡问题之时,上面所说的这些情绪看来发展到荒谬的地步。这是不可理解的。这些情况毫无疑问都是真实的。整个国际石油体系似乎不是失去控制而是已经崩溃。给这种情绪火上加油的是,相信预言已经实现。预计八十年代中期发生的石油危机,提前到1979年就来临了。这是1973—1974年发生的混乱的第二阶段。这并不是暂时的混乱,而是更深刻的石油危机的提早到来。这将意味着油价将长期高昂。至于伊朗革命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法国革命曾经遍及整个欧洲,一直到莫斯科的门口,它才消耗了力量。伊朗革命是否会发展到附近的科威特、利雅得,再到开罗以及更远的地方?宗教上的原教旨主义与狂热的民族主义相结合,已使西方世界震惊。虽然原教旨主义仍然难以理解和深不可测,但它的动力之一是显而易见的,即抵制西方,抵制现代世界。这种认识导致人们普遍地不寒而栗。   
    正是被正在出现的情景震惊的买主们,担心1973年的状况重演。他们受惊慌所支配。他们像1973年所作的那样,增加石油储存,从而无意识地使石油短缺更为严重。世界石油产业保持着数十亿桶的石油储存,在任何哪一天,都可用储存的石油进行供应。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石油是使资本高度密集的这部“机器”(从油田到炼油厂直至加油站)顺利运转所必需的库存。一桶石油,从海湾的油田运到炼油厂和销售系统,再运到加油站的地下油库,可能要花费九十天的时间。如果这个系统任何环节缺油,本身就要付出高昂代价,并且也会影响这个系统的其他部分。因此,为了使供求平衡,并使一切顺利运转,保持库存量是不断努力的中心环节。除了基本需要之外,石油工业还有一种保险的缓冲:另外的储存,以防供或求发生任何不测的变化。例如,由于一月寒潮,冬季的用油量骤增;或者,由于风暴毁坏了海湾的装油设施,油船到达的时间因而推迟了两星期,这时,可以从石油储存中提取必要的石油供应。   
    当然,要维持库存是很花钱的。石油必须购买,设施必须维护,资金必须拨出。因此,石油公司并不希望石油储存量超过它们日常经验所表明的必需的储存量。如果它们认为石油消费呆滞,油价将下跌,那末它们就会减少库存。而且,当它们打算以后油价进一步降低时买油;它们就会尽快地减少库存。1978年的大部分时间石油市场疲软,当时,石油产业就是这样减少石油库存的。相反,如果公司认为,油价将上涨,那末它们就会较多地购进今天的廉价石油,从而明天就可以少购买较昂贵的石油。这就是1979年和1980年惊慌期间发生的疯狂情况。事实上,公司购买石油的数量大大超过预期的消耗量,这不仅是由于价格的原因,而且还由于它们不能确定以后是否能买到石油。购买石油的数量超过实际的消费需要,加上囤积居奇和哄抬物价,这些正是公司和顾客首先努力要避免的。总之,1979年——1980年的惊慌表明,有关石油危机的预言以真正巨大规模在自我实现,最后是自我否定。石油公司不是惊慌期间抢购石油的唯一买主。在消费环节上,工业部门的石油用户和公用事业单位也狂热地增加库存,以防止油价上涨和可能出现的石油短缺。驾驶汽车的人也是这样做的。在1979年以前,西方世界典型的驾车人,其油箱仅装载1 /4 的汽油就开车。1979年起,他突然担心汽油短缺,也开始增加储存量。现在是另一种说法:他要使油箱保持3 /4 的汽油量。于是,几乎一夜之间,突然有十亿多加仑的汽车燃料,被美国受惊的驾车人从加油站的油库中买去并取走了。   
    石油公司增加储存的热潮,加上消费者也储油,导致在实际消费量之外每天另外增加三百万桶石油的“需求”。如果这三百万桶加上每天供应减少二百万桶,结果是每天短缺五百万桶,即相当于消耗量的约10%。简言之,抢购、因油使石油的实际短缺数翻了一番以上,并进一步加剧了惊慌的气氛。就是这种机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