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心灵的力量之类物质世界-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一直试图将人类所有活动的本质作出一个适当的解释,以了解人类存在的真实意义。事实上,这种解释很早以前就有了。
哲学的使命就是让人类获知我们是谁以及从哪儿来和到哪儿去的知解。然而,纷繁世事像一个巨大的轮盘使人类极易失去对这一哲学使命原点的把握陷入到凡尘的万般琐事之中。所以,这一状态下的哲学仅仅只会成为一种失去实践力的理论解释,这使它对人类获取自然宇宙本质精神认知的作用将极其有限。在哲学的使命上,我将之作为“实践的思考学”来定义,这与那位将哲学喻为“磨刀石”的女孩的答案有着相似之处。更为重要的是,我确信哲学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发现,也是一场不断创新的人类精神运动。这一运动本身便是对自然宇宙根本义理的体显与揭示。
因此,我对于人类在客观物质世界的持续探索以及在精神领域所进行的不懈思考一直持着高度认同的态度。人类只有将这二者相互交融时才有可能无限接近宇宙的真理,这其中任何单方面的努力都只会导致苍白与空虚的结果。在人类历史上,这种空虚和苍白一方面表现为竭尽人类资源的战争与争夺,另一方面也表现为理论和教义的空洞。将这种交融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来印证,恰恰可证明出构成自然宇宙的物质与类物质这两类能量的客观存在,在更深远的意义上,精神则是宇宙世界唯一不变的本质代表。
与其说我想批判的是人类精神的匮乏更不如说是我想揭示宇宙本源所存在的无形与虚无的特性。
这种虚无并非空洞意义上的虚无,而是指宇宙本体主宰力量的存在形态。对于人类大受局限的认知能力而言至少是这样——正是这种认知能力的局限导致这一无形世界极少被人类发现,因而成为人类精神匮乏的根源。

对精神匮乏时代的批判(7)

然而,人类的这种认知局限并非不可打破,相反,人类本身从一诞生起便具备了对宇宙精神世界无限拓展的能量。人类之所以缺乏对精神世界的领悟和开掘,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方面是无知和懒惰,另一方面是傲慢与偏见。无知是人类面对宇宙真理的一种相对状态,在这种相对状态中,无知表现为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往往停留于表面或是其中的某一个方面。这种无知可能因为人与宇宙精神的恢弘所形成的客观差距所致,同时更多是因为人类本身的懒惰。面对这样一个巨大存在的义理使人们往往畏缩不前。在第一种情况下,人类通过许多代际的努力和积累将可以获得知性上的弥补,这种努力之下的积累将引导人类接近宇宙精神的本源。同时,与生俱来的懒惰又完全可能成为这种无限接近宇宙真理的努力的敌人,从而使人类的探索总是功亏一篑。就这一点,我想,只要人类最后克服掉懒惰,对于人类知性的悖论是可以获得消除的。
傲慢与偏见,则是我们在探索宇宙真理过程中一个真正可怕的敌人,同时更是人类自己最危险的敌人。
傲慢和偏见是人类极易产生的一种对既得利益与经验的衍生情态。对于人类自身而言,傲慢是他们存在价值的一种证明方式,从现实意义上讲,一种傲慢的诞生是需要本钱和经验来作为基础的。很不幸,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所创造的各类财富滋长了这种傲慢,以致于难以根本上从人类心理中消除。一个乐于将所得全部都抛弃的心智时代似乎还未来到,至少以人类现有的智慧与自信心还不能达到。
需要说明的是,消除这种傲慢和偏见并非真正要将人类的有形财富与经验完全抛弃掉,而是需要在心智上保持一种对自然宇宙精神的谦逊和敬畏。正是由于这种谦逊和敬畏才使得人类有可能获得这个与人类共生的自然世界本质的真知。
我想,这种傲慢此刻也许就滋长在我的身上,或许未来,这种傲慢还会在你的心间延续,那么,请你读到这封信时作一番这样的思考: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傲慢呢?我们知道了什么或者说我们主宰了什么?
这是消除我们傲慢和偏见的最好方法之一。另外还有一种极好的方式,那就是接受并认识失败——这是一个极好的建议。它与人类的欲望和努力期望的结果总是恰然相反,我认为它是命运馈赠给我们人类的宝贵之物,也是一个行不言之教并令我们变得谦逊和努力的导师。
亚马,失败是真正的财富之一,要钟爱它。
对人类精神与心灵世界的探索,除了哲学家们之外,心理学、现代精神病理学和遗传学等诸多自然与社会科学家都付出了相当的努力。我相信,这些努力都将使人类对于精神领域的探索达到一个共同认知点,即类物质世界。
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苏珊?阿尔德里奇博士在她所著的《愤怒与抑郁之联系》一书中,就通过解剖学、生物化学以及遗传学对人类大脑与情绪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科学解构。苏珊博士似乎打算通过脑解剖科学来找寻人类诸种情绪产生的根源,并由此获得对人类感悟力和心灵力的解。与这位博士所不同的是,我认为脑科学仅仅是解析了人类获取情绪感知与发挥的一个器官而非所感知世界的本身。苏珊博士将所有情绪和心灵现象归结为大脑中央神经系统(CNS)接受外界事件刺激并通过神经元的复杂传递和处理所形成的反应结果。这一论断于目前人类对于脑科学的认知并无相悖,然而对于真正的心灵领域则显得离题颇远。苏珊博士也承认,尽管她已经努力这样作出解释,然而“感觉产生的过程非常复杂,连心理学家也所知甚少。”这番话意味着问题并未获得根本性的解决,苏珊博士对此亦显得力不从心。
仅仅从器质解剖的角度来诠释人类精神与心灵的存在显然是一个不小的谬误。不能否认在器官功能范围内,脑科学可以作为对于人类认知世界并产生情绪的一个接受体与发生体的研究学科而存在。在链接人类精神与心灵的更大世界时,这一门科学仅仅只是人类精神之路的一个站点,下一个站点的研究形态也许都变化了。

对精神匮乏时代的批判(8)

苏珊博士采取脑科学来解释心灵的努力在书中随处可见。在如何解释人类的情感和情绪的概念上,她使用了这样的一段话: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情感”——它是一种心灵状态,由脑内的特殊关系在无意识中产生……一般认为,基本情感深植于大脑内部。换句话说,当遇到适当的刺激,这样情感就会自动产生。我们无法控制情感的产生,但我们或许能够控制它们……
很显然,苏珊博士已经陷入到一个无法获得真正的解的错乱逻辑与猜测之中。如果作一个稍事的分析,就会发现她的困境以及所受到对于“情感”认知的煎熬。
首先,苏珊博士已经将情感定义为“心灵”的状态并作为获得情感之解的前提。然而,这时的苏珊博士又转身回到非心灵的实证科学中来进行解析。
这是第一个错误。苏珊博士没有向“心灵世界”更进一步,倘若她能够依借由脑科学到达心灵的这一路径而建立起一个大本营并扎下营寨,才会有可能以此为起点进入到一个更高的第二营地,这样依次类推,最后一个冲顶的营地也就可以在类物质的世界中获得建立,同时将有一个罕有的机会实施冲顶。可惜的是,苏珊博士看到了心灵之峰,然而又下山去做她的地图测绘的工作去了。这里须注意到:绘图板上的等高线仅仅能够表现的只会是心灵某种可见的尺度或者说是人择的一种尺度,而绝非心灵之峰所能代表的能量和产生这种能量的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与领域。
接下来的错误更加明显。作为现代脑科学和心理学,我们有许多理由确信它们应当早已达到某一领域的高度,然而或许是我们自己错了,苏珊博士指出“情感”这一心灵状态几乎是先天性地深植于大脑的内部。这是一个可爱但幼稚的推测,一如中世纪教宗们将梵帝冈视为宇宙中心一样。在这里,可以看到苏珊博士对于脑科学的严重依赖,她几乎无法摆脱大脑对她的束缚,这与人类所惯常拥有的某些习惯性思维与行为类似,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所熟悉的领域所获得的认识去推测另一陌生领域的规则,这种例证与比较的方法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我们在知性方面的巨大阻碍。
总言之,苏珊博士仅仅只是指出了人类情感的现象以及大脑在这一现象中所扮演的接收与发送者的角色,却未能解析出这种情感现象的本源。而对于“心灵”这种特异状态,苏珊博士也是以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