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要学习他们志在农村、建设家乡的献身精神。“让自己的家乡尽快富起来,使生我养我的土地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是突击手们最可宝贵的思想特征,也是他们之所以在农村这个艰苦的环境下创造出惊人业绩的力量源泉。生活在农村的青年,没有这种献身精神,就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就没有澎湃的革命激情。我们一定要象新长征突击手那样,热爱自己的家乡,安于平凡的劳动,把改变家乡面貌、建设富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成生活的第一需要;为了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毫不保留地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我们要学习他们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四化的美好图景,需要一笔一划地描绘;社会主义的高楼大厦,需要一砖一瓦地垒彻。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更需要我们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我们要象突击手那样,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崇高理想落实到生产一斤粮棉,栽植一棵树木,养好一头牲畜,办好一个工副业的具体行动上,落实到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既要有冲天的干劲,又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既当实干家,又当行家、能手。
我们要学习他们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共产主义精神。在新长征突击手身上,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利益贡献一切的崇高品德和美好的思想情操。他们以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顾全大局,克已奉公,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们重担抢着挑,方便争着让,互相帮助,发扬风格,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富于牺牲精神,做“五讲四美”的模范。突击手们这些模范行为,为我们广大农村青年树立了榜样。我们要认真学习他们这些优秀品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转变,为共产主义首先风尚的大发扬而奋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新长征突击手为我们提供的精神榜样,必将在各条战线上产生强大的物质力量。我们战斗在各条战绩的广大青年,都不得要以新长征突击手为榜样,虚心向他们学习,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优异的成绩。
1991年5月3日、7月20日,《大众日报》连续两次报道了李登海依靠科技振兴农业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接着又刊登了省委对团省委、省青联《关于开展向李登海学习的报告》的批复,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文章指出:我国是一个拥有11亿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就必须有一个坚实可靠的农业基础。而农业的发展和振兴,必须依靠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农业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李登海所走过的科技兴农之路,给了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凝心聚力、英才辈出的伟大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为了共同的美好事业——社会主义的“四化”大业,执着追求,顽强拚搏,奋力攀登,无私奉献。李登海就是这样一个20年来,为了金色事业,不懈追求,勇攀科技高峰的时代英才,是一代“四有”新人的代表。他的那种“为了国家增产粮食,为了农民多增效益,为了祖国的富强和荣誉,为了使我们国家落后的科学技术早日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而激发起来的“执着追求、顽强拚搏、奋力攀登、无私奉献”的精神,给我们以激励、以推动、以促进,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振兴农业需要科技,关键是人才、希望在青年。实践证明,培养和尊重人才,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为培养造就更多的科技人才更好地发挥人才作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青年,是跨世纪的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主要取决于全体劳动者,特别是当代青年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程度。广大青年要充分认清自己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用先进的科学文化武装自己,向实践学习,与工农相结合,象李登海那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和青春。可以断言,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砥砺进取、顽强拚搏之日,就是中华民族科技以发展、事业腾飞之时,我们的青年一代大有希望。
报告会对于进一步推动学习李登海活动的深入开展,培养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激励山东省人民贯彻科教兴鲁方针,抵御和战胜自然灾害,促进全省农业的振兴,这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产生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已达到相当的高度,随着全国科技实力的发展,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已经深入人心。为了激发更多有为青年从事科学事业,培养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激励全国青年贯彻科教兴国的方针,抵御和战胜自然灾害,促进全国农业的振兴,1992年,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作出了授予陈章良、李登海、关广生同志
“全国青年科技先锋”称号的决定
(一九九二年二月二十一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亿万青年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在促进祖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涌现出一大批青年科技典型,青年科学家陈章良、青年农民育种栽培专家李登海、青年工作发明家关广生同志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陈章良同志是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他1983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和植物基因工程学的研究。在赴美留学的4年间,取得几项开创性的成果。1987年提前一年半获得博士学位,并谢绝国外的高薪聘请,回国参加创建国家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又先后研究出多项重要成果,有的已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受到国内外生物学界的重视,1991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贾乌德&;#8226;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
李登海同志是山东省莱州市玉米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他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长期致力于玉米育种、高产栽培研究,培育出“掖单系列”高产玉米良种,其中“掖单13”突破亩产2000斤大关,创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他的高产玉米良种和栽培技术已推广到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种植树1亿亩,平均每亩增产粮食200斤以上,产生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得国家星火一等奖。
关广生同志是辽宁省本溪市半导体器件厂汽车电子研究所副所长、工程师。他原是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经过10多年的刻苦自学和研究,共取得革新发明成果100余项,在有关汽车电子技术方面的7项主要成果中,有3项获国家专利,2项居国内领先水平并替代进口,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项被列为省“七五”科技新产品重点开发项目,为企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汽车电子技术方面的专家。
陈章良、李登海、关广生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时代精神和崭新风貌,昭示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成长道路,是全国青年学习的榜样。为了表彰和弘扬他们热爱科技、献身科技的可贵精神,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投身“中国青年科技行动”,向新科技革命进军,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授予陈章良、李登海、关广生同志“全国青年科技先锋”的光荣称号(并命名他们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在全国青年中开展向他们学习的活动。
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号召全国各族各界青年,学习他们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崇高志向,象他们那样具有强烈的科技意识,把爱党爱国的满腔热忱化为推进科技进步的实际行动;学习他们刻苦钻研、艰苦奋斗的拚搏精神,象他们那样在工作中勇于克服困难,坚忍不拔,奋力攀登科学高峰;学习他们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象他们那样立足本岗,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勇于赶超国内外科技先进水平;学习他们不图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象他们那样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忘我劳动,为国家为人民多作贡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经济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对于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当代青年作为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发展科技、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广大团员青年要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站在向新科技革命进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