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懊嫒甑拇笱钍窃趺垂模坑侄佳Я诵┦裁矗坑钟卸嗌偃耸窃诳际郧傲偈蓖换饕话延Ω豆サ模康牵詈笠桓鲅谖寺畚木筒坏貌惶焯炫菰谕际楣荩蛘呤谴苄J占柿希吹氖楸惹叭昕吹亩家啵笱Ю锏囊磺型垦唬簿吐畚牟呕崛米约杭亲∫槐沧樱ㄇ肭故只蛘呤瞧创掌鹄吹某猓饶切┠ゾ∧灾⒌鞫鹱约核愿行砸幻娑榫偷那槭槎家堑酶宄�
万历将要推行的教育系统就是要延袭现在的科举制度的同时,又在这种放任自流的教育模式中建立起几个节点,既能培养出工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又不会使得以自学培养人才的方式流于少数人所为。
因此,把读书人分成学、才、人、士四级。学就是学子,一应学童从七岁起要先在学堂中完成包括文理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完成学业就可以得学子称号。
才就是秀才,得了学子称号的人可以通过乡试这样的升级考试升为生员,乡试的考试科目及内容与学堂所学的相同,由各省学政主持,改为每年一期,只要有学子称号的人都可以参加,不设年龄限制。到了生员阶段后就不再开设专门的学堂,生员们不需再到学堂上课,只需买了书回家自己看,再在各县设立开放式学场、藏书馆和教学仪器馆,定期安排不同科目的讲课。生员们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有选择的到这里听讲,也可以自己琢磨,也可以到其它地方去寻访名师。在这个年龄段是形成自己观念的时候,让其放任自流,进入自学状态,有利于形成自律与耐力等优良品质,而那些不具备这些品质的人就会被自动淘汰。完成学业通过考试后可得秀才称号,有了这个称号就可以为吏。
人就是举人,秀才参加由大明太学府主持的院试,院试的考试内容就要划分专业,也是每年一期,通过后就可进大明太学府各学院学习,称为贡生,完成学业者可得举人称号,举人者方可为官。不管以后学院数量如何增加,也将由大明太学府负责设立,在不同的省设立不同的专业学院,不再重复。如在北京可以设律学院,而经济发达的江南一带则设立算学院。避免生源的区域性差别对待。
士就是进士或博士,举人可通过殿试取得进士衔,殿试依然是三年一期。而博士则是由不管是民间自学成才还是随着教育系统一步步升上来的人,只要在专业领域有突出贡献都可以参评。进士与博士都要由皇上核准并赐封,士者可以为官,也可以入翰林院(科学院)继续做着研究工作。
除了学业考试采用半论文半填鸭式外,任何升级试都将以论文方式进行,为了避免作弊,如乡试则采用掩名及跨省核卷,而院试除了掩名外,还要由翰林院的人核卷。另外,学费方面除了学子时期要收取学费和秀才时期要自行购买教材外,进入学院后都将由朝廷承担。万历决定在十年内完全这一改革,而现在就只有先在个别地方先推行,如京城这个便以自己实时了解情况的地方,自然就先实行。
http://
第三卷 工业革命 第一节 社会矛盾
南都南督,坐有尚书,尚书上书,难能有出,有出有处,却无君父。
明朝两个首都的设定,可以说是历史上所未有过的。不管明成祖当年为了什么考虑而迁都北京,为了避去言官求得正统也好,还是为了抵御北方也罢,到了今天这些考虑都已经不存在了。民间纵是还有些闲言碎语,都已经不能动摇北京在老百姓心里的正统地位,同时,北方蒙古人在成祖的五次北征之下,元气也不复当年,虽偶有对边防的侵犯,但那更多的只是一种类似于强盗的抢掠行为。真正能憾动大明天下的,只有大明朝自己,对于历史上几十年后的满清,不是他们有多强大,而是自己太无能,败也就败在明朝自己。
南京里六部齐全,南京宫城里养着数千奴婢,各衙门官员人数也与北京相当,少得就是一个皇帝与内阁。虽然这里的官员也可以上本参议国事,但实际上就是闲差一个,平白的浪费了每年百多万两的行政费用外,就是让一大批人吃饱喝足了没事干,有事没事的就来骂骂街,喊喊娘。在万历看来,撤了南京陪都的地位,除了可以降低行政成本,以及少一些说闲话的人外,也是看中了这两千多号有知识文化的人,对现在的明朝来说这绝对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这些人里有的骂骂人,有的做做学问,也有的就是在那混着日子,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闲的发慌。如果可以从中挑出一批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加以培训一番,再撒向各地,无疑是一支生力军。
更为重要的是,将南京撤了,可以引发观念的改变。
明成祖当时只所以留着南京陪都的地位,以他的性格与抱负,绝不是出于怕有一天北边守不住,好逃回南京的考虑,而是因为人言可谓,怕被人说成是忘了祖宗,同时也是为缓和他与文官们的对立关系,维持南方这一自己财政重要来源的稳定局面,毕竟他是靠武力得的天下。虽然历经几代皇帝和百多年的时间流逝,北京已经成了政治、军事中心,但陪都的存在依然是大明朝的一个尴尬,总是时不时的在提醒着人们,现在的皇帝并非出自正统,对于现在的万历来说,为了推行新政及提高行政效率,为了维护自身的强权地位,陪都是一定要撤的。
同时,撤除南京陪都地位还有利于社会结构的重新建立,因了历史与地理的原因,明朝历代在国家经济建设上,有意无意的实行的都是重南轻北的政策,虽然迁都北京百多年,也在长江以北及黄河中下游流域大力的开垦农田,但却始终无法建立一个能及浙直一二的新兴经济区域。这里有商业发展程度的因素,也有朝廷思维缰化的原故,朝廷每当要用银时,首先想到的也是派个人去南方走一趟,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种习惯,觉得只要有浙直在手就不愁没钱可花,再加上南京陪都地位的存在,出于建设“老家”的想法,政策上的偏移自然也就成了情理之中。
若“老家”被拆了,那么人就会出于本能好好的建设新家,未来河套平原、华北平原甚至是辽东的开发,少不了思维的改变,只有思维的改变,做起事来才能有最好的效率与结果。
南京的经济中心地位不可动摇,在可预见的将来也应该尽力将其维持下去,但北方的经济发展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充,减少国家财政对南方的过渡依赖。另外,随着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南北商贸往来越发频繁,可以有力的促进区域融合。南北对立,南边管北边叫北荒,北边管南边叫南蛮,就是到后世这一情况也依然存在,更何况古人对故土的依恋还要强于后世呢?如果同为汉族都无法融合一处,就更别提与其它民族共存了。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对立还影响到了军队,戚继光当年刚到蓟州时,手底下一溜的北方兵士,对他这个虽说是山东人,却是发迹于南方的总兵甚是不服,无奈之下戚继光才不得不调了八千浙兵来当家底,再加上戚继光的为人及治军手段,这才将蓟州军队揉在一起。但戚继光毕竟只有一个,而其它的卫所这一情况就一直存在着,北边的卫所领着北边的兵,南边的卫所管着南边的兵,很少有卫所可以将南北兵源编在一起的。明代在南京设有一个叫小教场的军官培训机构,从这里出去的军官与普通兵士们也有着同样的命运,因此这种现状对军队的战斗力来说是一种不稳定的因素。
同时,这种对立情绪不单单是存在于民间,就是官场之中也是普遍存在,为什么张四维会不得人心呢?一方面有其自身为人不善的原因,另一方面就在于他是山西人,而此时的官场之中南方人为多。
可以说这种区域对立是始终伴随着中华文明一起走过来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文化方面的影响是最少的,从秦时的焚书坑儒,到汉时的独尊儒术,不管随后历史经历了三国、南北朝还是五代七国等的分裂局面,可以说文化上是始终统一的。主要的因素出在经济水平的差异,从早期的农业与牧业共存而形成的东西对立,到后来因为南方水网纵横便利交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商业又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社会里南方会成为经济中心是历史的必然,因此而形成的南北对立。经济发达的地方说别人是穷鬼,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就会说别人是唯利是图的小人,反正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