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明士卒高呼着“将军断头,勇士捐躯,就在今日!”的口号向鞑靼骑兵砍去,可等待他们的却是敌人明晃晃的马刀。
虽然大明士卒已经拼死一搏,可在平地上,如何是鞑靼骑兵的对手,鞑靼骑兵仅用了两刻钟的时间便将军营及校场上的近千明大明士卒杀戮怠尽,并很快组织好行进入关内的几千名骑兵队列,在与大明官兵相距200米左右的距离对峙。
200米刚好是在双方弓箭手射程以外,双方都不敢轻易冒进,而杜松更是因有所持,不急与鞑靼做最后决战,现在只要能多拖延片刻也是好的,因为他一直在等待援军的到来,而且除站在自己身边的这近2000名官兵外,共余士卒及普通百姓正在其余将官的带领下积极准备一会儿更加坚苦的巷战。
肃清了关下的大明士卒,关外的鞑靼骑兵也逐次进入了关城。站在关上的林丹汗知道拖延下去只能对自己更加不利,便命身边亲兵挥动令旗,命巴克为先锋,率其部下两千骑兵向大明官兵发起冲锋,以求能一举冲破大明士卒的最后防线。随后又向身边一名亲兵低语了几句,那名亲兵马上跑了出去。
巴克见关上令旗挥动,命自己出击,顿时双目圆睁,大吼了一声,“儿郎们,随我杀敌。”拍马向大明阵营飞驰而去。
巴克在关外时就已经憋了一肚子气,平日里他虽与桑噶尔关系不错,经常一起喝酒,可对彼此的武艺却是谁也不服谁。这次战场上,林丹汗竟让桑噶尔担任先锋,让巴克顿觉不快。可后来桑噶尔的出色表现让巴克无话可说,如果是让自己上去绝不可能表现的比桑噶尔更好,而且多亏了桑噶尔的那对大斧,才能将关前吊桥打落,巴克知道如果是自己不论气力、武艺如何,如果没有了桑噶尔的那对大斧,决不可能打落吊桥。可在巴克心中却是不服气,暗道:桑噶尔不过是仗着手中双斧才立下这桩奇功,如果自己上了战场决不能被比下去。
所以当他听到让他出击的命令,顿时如出枷猛虎一般,率先冲了出去。
横军街虽有20米宽,就在是在大城中也算较宽了,可现在在林丹汗眼中却嫌其狭窄。20米宽的大路只能容下10名骑兵并排前行,巴克手下2000骑兵依次排开的话恐怕前军已与大明士卒交上手,后面的却还没有出发,可现在为了要加快速度,却也只能蛮干,用自己手下将士的鲜血铺就一条大路。只希望大明官兵最好能被手下骑兵气势所惊,不战而退。
可他却还不知道,站在他对面的统军将领是山海关总兵杜松。
杜松这几年镇守山海关,在鞑靼中可是威名远播。 这些年因大明积弱,鞑靼各部落中常有人掠关,可不论是谁,还从没有人在山海关附近占到过任何便宜,反倒是常常被山海关中的兵马杀得大败而归。
杜松因每次大战中都亲自领兵出击,而且在大战中必然挽起衣袖,露出双臂,鞑靼因其双臂乌黑如漆,便都叫他杜黑子,虽然外号不太好听,可鞑靼但对其手中一口金刀却是叹服不已,十分畏惧。
林丹汗这些年一直忙于练兵,而且前两次掠边是在距山海关几百里之外的广宁后屯卫及广宁中屯卫附近,那里自广宁总兵负责,所以他还没有与杜松交过手。虽然他也曾听说过杜松其名,可在经过前两次掠边后,在林丹汗眼中,大明朝已经是日落西山,大明朝的官兵就如草原上的羊群根本不可能对自己手下的这群雄鹰造成什么威胁,如果不是有大明长城的阻拦,自己恐怕早就打到大明京师了。
所以林丹汗看到关上飘扬的大旗及上面斗大的“杜”字也根本没有在意,也正是因为轻敌,才让他这位豪气满天的大汗在这小小的毛剌关上碰得个头破血流。
杜松眼见鞑靼骑兵已经发起了冲锋,忙命手下准备迎敌。而对来势汹汹的鞑靼骑兵,阵前的大明士卒心中虽然畏惧,可却没有人后退半步,他们都知道,一旦关破,便是不被这些鞑靼骑兵杀死,也逃不过大明朝军法处置。左右不过一个死,还不如战死杀场,外一留下性命,没准还能搏得个加官进爵。
鞑靼骑兵虽然开始速度不快,可二十米后,战马冲了起来,一步便是三米有余,很快就冲到了距大明阵前150米左右的地方。这已经是双方弓箭射程以内。
第二十七章 关城攻防(三)
随着杜松一声令下,阵前二百余名弓箭手及早已爬到附近民居上的百余名弓箭手手中三百余支长箭应声飞出,直奔鞑靼骑兵。
鞑靼骑兵眼见箭矢飞来,却没有人举弓还击,而是举起手中拾来的大明士卒的盾牌以作防御。
这都是巴克安排好的。别看巴克看似鲁莽,可实则是粗中有细,他知道,就算自己引弓还击,可受地型限制,人数有限,给大明士卒造成不子多大的伤害,而对方的攻击却可以大量杀伤自己,就算是一命换一命也是吃了大亏。自己这方现在仅有8000人左右,而大明士卒却还有近万,再加上普通百姓,就算自己一以换四,恐怕最后大明还有的剩。
所以巴克命手下骑兵拾起大明士卒遗留下的各式盾牌护住自己,只要能冲到大明阵前就算胜利。而他自己更是找了一面最大的盾牌护在自己面前,不然没等他冲过100米恐怕就变成刺猬了。
虽然冲在最前面的鞑靼骑兵都伏卧在马背上,高举盾牌,可大明的箭矢还是给他们造成了一定伤亡。巴克眼见自己身边的一名跟了自己五年的亲兵因为跟着自己冲在最前面,盾牌只能护住身前,却被从高空落下的箭矢射在了背心处,惨叫一声跌落马背,又被随后的骑兵踏成一团肉泥。可他不敢分心,更不敢停马,因为大明士卒眼见他是条大鱼,竟有几十只箭矢都是奔他而来,刚才那名亲兵不过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而已。
巴克只能一手举盾,一手挥起手中长刀,全靠双腿控马,好在跨下战马已跟随巴克多年,知道巴克的心意,只是低头前冲,巴克才不致掉落马背,用手中长刀一连拨落了四五支长箭,而身前的盾牌更是挡住了其余的十几支长箭,他才能在大明的第一波攻击中保持全身安然无恙。
在大明第一波攻击中除了最前排的五六名鞑靼骑兵因要护住身前首尾不能兼顾被射杀外,跟在后的面骑兵却因有盾牌护体仅有十几人阵亡。
鞑靼骑兵借着大明士卒取箭的时机已又向前疾驰近二十米。三波箭雨过后,鞑靼骑兵在付出三十余人的代价后已经冲到明军阵前不足百米,闪亮的骑刀在火光下显现出一种妖异的红色,仿佛鲜血在流淌。
而对呼啸而来的骑兵,感觉着大地的震动,弓箭手们虽然不敢后退半步,可手上的动作还是慢了许多,阵前一百余人仅有三五十人射出了第四波箭雨,倒是站在房顶的弓箭手因骑兵渐近,而且处境安全,反而命中率有所提升,这次共射杀了二十余人。
鞑靼骑兵虽然坠马死去,战马去依然向在明阵营冲了过来,这些战马因不知畏惧,对大明阵前的拒马、鹿角的冲击力、破坏力却更加大,杜松在阵后看着也是担心不已。
转眼间鞑靼骑兵冲到明军阵前五十米左右的距离,杜松在阵后暗道了声可惜,在这一百米中只射杀了鞑靼骑兵百人左右,却不得不换下阵前的弓箭手,因为他们在面对冲锋起来的骑兵可以说是没有半点还手的力量,好在附近屋顶的弓箭手还可以继续发挥威力。
阵前的几名总旗看到杜松身边的亲兵手中令旗一挥,命自己撤退,他们心中一松,终于安全了,好在鞑靼骑兵只顾防御,没有引弓还击,不然自己这一百多人不知还有几个能安全撤退。
随着弓箭手后退,他们后面的长枪手、刀盾后依次被到拒马、鹿角之后,长枪手将其长枪架在身前的拒马、鹿角上,原本只有几只木叉的拒马、鹿角马上变成了浑身带刺的刺猬,攻击力、防御力猛升几倍。
明军换阵完毕,鞑靼骑兵已经冲至阵前20米左右。阵前的弓箭手此时也已站定,并搭弓射箭,只求能在这最后时刻能多射杀一个鞑靼骑兵,前面的弟兄就多一分生还的希望。
鞑靼骑兵最前端的巴克虽有盾牌防身可大明士卒却认准了他,每波箭雨都十几支专门招乎他,令其防不胜防,最后还是被流矢擦伤了左臂,一道深有半寸的伤口正鲜血淋漓。
巴克眼见身边大多都是空马,马上的士兵因为自己原故已中箭身亡,巴克虽粗却不乏急智,不然也当不上这领军将领。眼见前面明军布置的拒马、鹿角就是自己冲上去也决难讨好,搞不好就是个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下场,忙用双脚磕了座下战马几下,座下战马立即放缓了速度,巴克身边的空马却因载重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