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熊的标志,以显示其悠久的历史与赫赫的功绩。二次大战期间,该团参加过太平洋战场阿留申群岛、马绍尔群岛和冲绳岛的战役战斗,是美国陆军中战斗力较强的部队,从它孤军突入鸭绿江的冒险举动中便可窥其一般。但是星转斗移,时过境迁,这头声名赫赫的“北极熊”却在冰封雪冻的长津湖畔被中国人、中国军队干掉了。
隔湖相望的新兴里的胜利鼓舞着军长张仁清,使他看到了未来的曙光。
张仁清一接一支地抽烟,一些参谋干事也跟着卷起了喇叭筒,洞子虽然很大,但却被几十只烟枪搞得乌烟瘴气。
张仁清重新坐回到木板桌子旁边,仍然陷入在深深的思索之中。困难是极度困难,部队没有饭吃,没有弹药打,没有御寒的衣物,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忍饥受冻,每天都面对着美国人铺天盖地的炮火,面对着枪林弹雨,面对着流血与死亡。但是他的部队没有垮下来,战士们仍在战斗、战斗。当然,他们的伤亡是巨大的,可以说眼下面对着的是前所未有的伤亡,在他的记忆中,这种艰难困苦和伤亡超过了红军时期的爬雪山过草地,超过了他们这个新四军部队腥风血雨的八年游击战争,超过了历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但是张仁清相信他这个部队,他这个部队经得住任何伤亡,付得起任何代价。只要能把陆战1师紧紧围困消灭在长津湖,麦克阿瑟的“铁钳攻势”以及“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黄粱美梦就会彻底破碎,朝鲜战场上的急迫与不利局面就会有惊天的逆转,而他们身后刚刚站立起来的年轻的祖国就会安然无恙,从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着这样的目标,他们的任何伤亡都是应当的;为着这样的目标,他这个军就算是打光了也是值得的。
《长津湖》(59)
张仁清觉得要鼓励和严令全军部队克服千难万险,再接再厉,紧紧抓住陆战1师,断敌去路,打敌增援,缠住它,咬住它,消灭它。死鹰岭一线的阵地丢失了,死鹰岭至关重要。要组织部队反击,白天打不了晚上打,白天丢掉的阵地晚上必须夺回来,必须控制住自北而南柳潭里、下碣隅里、古土里、真兴里之间的联系,使敌进进不得,退退不了,孤立无援,首尾不能相顾。
在张仁清看来,经过连续几天的大规模战斗,美国人出现了动摇的迹象,他们拼命抢占死鹰岭一带的阵地,无非是要打通下碣隅里至柳潭里的生命线,能够增援柳潭里,保证北进道路的畅通,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把柳潭里的部队撤回来。西线美军已经全线动摇,陆战1师不会傻到仍然要孤军北进鸭绿江,那样他们就有可能遭致全军覆没的命运。他们不会那么傻,他们显然做好了往回跑的打算。
动员全军,向美国鬼子发动新的更加无情的攻击,决不让陆战1师跑掉。
张仁清扔掉了烟屁股,地上已经是满地的烟屁股了。
阿尔蒙德虽然听得糊里糊涂,但有一点他记住了,北进鸭绿江已绝然无可能,他们不再需要进攻,他们要由此转入防守,“向南防守”,去建立新的防线。换言之,他们要全面撤退。
22
朝鲜半岛上的战斗如火如荼,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却端坐在他东京宽大的办公桌前,一如既往看着报纸,喝着咖啡,抽着他随手不离的玉米茎大烟斗。前线的局势危如累卵,但并没有破坏这位联合国军司令的平和心境。然而,明显增多的电报接踵而至,带来了越来越令人不安的消息,这让麦克阿瑟感觉到局面似乎是朝着不利的方面恶化,而美国海军陆战队被中国大部队包围的消息更是震惊了全世界。在副官以及参谋人员的反复建议下,一向举重若轻的麦克阿瑟也觉得有必要召开一个专门的会议来分析一下朝鲜半岛的情况,看看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为此,他一个电报招来了朝鲜战场上的两位最高战地指挥官,西线的第8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中将,东线的第10军军长爱德华·阿尔蒙德少将。
麦克阿瑟说:“我们面临着一场全新的战争,委派给我们的任务已经超出了其能力。目前,由于鸭绿江全面封冻,中国人开辟了越来越多的增援补给通道,使得我们的空中力量无法实施有效的封锁。显然,先生们,就眼前而言,我们的军力不足以应付中国人这一场不宣而战的战争,天时地利对他们来说更为有利。由此而产生的形势带来了全新的局面,这种局面扩大了从全世界范围来考虑问题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它已经超出了本战区司令所拥有的权限。本司令部已在其职权范围之内作出了力所能及的一切,但其目前所面临的局势显然超出了它所能控制的范围。”
《长津湖》(60)
阿尔蒙德虽然听得糊里糊涂,但有一点他记住了,北进鸭绿江已绝然无可能,他们不再需要进攻,他们要由此转入防守,“向南防守”,去建立新的防线。换言之,他们要全面撤退。
麦克阿瑟在沃尔顿·沃克中将和爱德华·阿尔蒙德少将飞走以后给大洋彼岸的华盛顿发去了一份电报。在这个电报中,麦克阿瑟委婉地承认了圣诞节攻势的失败,但他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承认的。麦克阿瑟在电报中写道:
由我们的进攻行动所导致的形势变化已暴露无遗。现在,把朝鲜冲突局限于北朝鲜部队以及少量的外部势力渗透的看法都应排除,共产党中国在北朝鲜投入了大批的军事力量,他们的实力仍在不断地加强。任何在志愿名义掩护下的军事行动都不再具有有效性,他们是中国共产党指挥的正规部队。
因此,我们正面临着一场全新的战争。
在北朝鲜的长津湖畔,陆战队的高级指挥官们也在抱怨,他们一肚子牢骚。
与中国人的艰苦战斗已经进行了几天几夜,而负责指挥他们的第10军军部却没有任何的指示给他们。开始的时候阿尔蒙德军长还要求他们向既定目标——柳潭里西北方向的武坪里和鸭绿江进击,当他发现这一要求纯属徒劳时,他便没有了任何消息。每隔两个小时,陆战队就要向第10军军部报告他们这里发生的最新情况,但是第10军的大员们显然是不知所措,他们对中国人大举进攻一事怎么也拿不定主意,不得不重新考虑他们原来的想法。他们踌躇不前,完全不顾陆战队每时每刻都在浴血奋战和不断增大的伤亡,拿不出任何新的主意。
史密斯和陆战队的团长们明显感觉到,麦克阿瑟、阿尔蒙德及其参谋人员,他们都已经束手无策了。
史密斯师长行事向来谨慎,当他意识到中国人的战略企图——围歼、消灭陆战队而不仅仅只是挡住他们北去鸭绿江道路的时候,他就已着手考虑“转移”的问题了。在史密斯看来,继续北进鸭绿江不仅是愚蠢的,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只会招致陆战队更大的损失甚至是全军覆没。但是没有上级明确的命令,他也不能擅自“转移”。因而这些天史密斯和陆战队所能做的,就是坚守、坚守,咬着牙坚守。
《长津湖》第三部分
《长津湖》(61)
1950年11月就要过去的最后日子里,陆战1师终于等来了第10军军部的撤退命令,要他们将柳潭里的两个团撤回到下碣隅里,然后全师逐次转进,回过头来向南、向他们登陆的沿海“前进”。里兹伯格团长为此忿忿不平,麦克阿瑟、阿尔蒙德这帮貌似强大的官僚用了好几天才琢磨出其中的道理,而许许多多的陆战队员已经躺倒在冰天雪地的长津湖畔,他们没有能够等到撤退的命令,他们再也没有起来。
作战指挥军官麦克劳克林少校已经制定了一份全面“转移”的计划,史密斯与里兹伯格等团长以及师部的主要人员进行了研究,对一些部分做了调整,觉得它大体上可行。这个计划的指导思想是“决心以全部的力量,边与敌保持接触,边转移至咸兴、兴南作战基地”。据此,史密斯决定首先突破柳潭里周围中国人的层层包围,将柳潭里的两个团“转移”至下碣隅里,尔后再分阶段突破下碣隅里、古土里、真兴里等地的敌之围困,“转移”至港口小城咸兴。
史密斯命令“转移”时炸毁一切不能搬运的装备,炮兵在“转移”以前将155毫米炮弹全部打光。汽车梯队伴随潘兴式坦克跟随在部队的后尾,只收容重伤员,阵亡者只保存遗物,尸体就地埋葬。为此,要占领柳潭里至下碣隅里作战公路两侧的制高点,特别是要牢牢守住死鹰岭一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