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色之翼-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意大利人身上获得的情报尤甚。与在捷克和东德相比,AIA在意获贡献,多是通过一些半官方的合作渠道。由于安尔飞(Aerfer)飞机公司在战后的混乱时期获得利润和订单相当稀少,这不得不使这些带着“黑手党”的基因的资本家老板去寻找一些特殊的利润来源。一个飞机公司要想要获得利润,还是只能想方设法将产品卖出去。所以,AIA的人和安尔飞飞机公司接触起来就不那么奇怪了。
1955年,意大利开始为本国空军开始招标轻型教练攻击方案。马基(Aermacchi)飞机公司拿出了MB-324型方案,菲亚特飞机公司(FIAT)拿出了G-80方案和安尔飞的F。5方案。很显然,这次斗争的结果是MB-324的胜利。首次国家大单的失利刺激了安尔飞的老板;他的工程师塞尔吉奥在枪口下(对,在某种意义上黑手党的作风却是如此)迅速拿出了代号“射手座-2”
(AerferSagittario-2)的项目,安尔飞的背后的黑手党老板在开始还能很慷慨的投资他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好在塞尔吉奥在气动及进气函数上的独具天赋,使得“射手座-2”进展的相当顺利,该项目在气动设计及风动吹风完成的时间是在1958年1月。但是,由于投资过于巨大,1958年初,黑手党的老板们再也没有能力维系这个秘密项目!他们开始心灰意冷的打算停掉这个项目。
好在此前一直和安尔飞公司,并且和上层保持着良好关系的AIA出手了,以非常“合理”的价格,通过香港环球华人公司的名义购买了全部技术和工程试验机。同时,连同总设计师塞尔吉奥及重要子项目带头人也一并“购买”。而被购买后的安尔飞公司的命运也没能继续他们的项目,整个公司开始转向航空武器制造,相关资金也投入到意大利授权生产的“鹰”空空导弹项目上面。当然,中国和意大利方面继续保持的这种良好关系,在后来为中国导弹事业的腾飞作出了卓绝的贡献,本文在后来详细描述。
关于“射手座-2”的购买情况,在60年后出版的《中国航空工业70年》里的解密档案里有详细描述。实际上,香港环球华人飞机公司购买的项目及资料中,有两个版本的实验体技术——“射手座II”(SagittarioII)和阿里亚特(Ariete)。两个项目都由Aerfer公司设计公司的首席设计师尚夫奴提。塞尔吉奥负责。两项目的公司内部命名遵循着黄道带星座的命名惯例,前者为“射手座”,后者为“狮子座”。当然,该公司在与环球华人的交易中仍称后者为“射手座III”(目的是更好的以落后的项目名义出手所有的东西,好规避检查和干涉)。两个项目的最大区别在于进气道和发动机数量,后者前者的前者的双发改型,并且后者居然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无极进气道调节锥技术(后来米格-21也采用)。
这两个项目的工程样机和工程人员在1960年作为走“私物品”秘密运抵香港之后,创立6年得环球华人飞机公司则开始设立专门的项目,逐步推进对于射手座飞机的研发工作。该型飞机被定义为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3个世界的分法——第三世界国家战术战斗机(3AFT项目)。就这样,塞尔吉奥博士领导的“飞龙”系列战斗机项目和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斯奈塔博士领导的“彩虹”系列直升机项目成为环球华人飞机公司最为著名的产品线。
射手座-3项目原计划采用两台英国罗罗的RB145R“蝎子“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推力1700公斤,两台总3165公斤。非常变态的是该机计划装有一个辅助火箭发动机,使用混合煤油和过氧化氢燃料。推力达到4540公斤;两者相加的最高水平速度可能达到2马赫,最高升限为25000米,当然这些都是设计数据。环球华人公司的改进型产品被称为飞龙-1(FL-1),为了更好作为中立角色向世界更多国家出售,在环球华人公司的改良中,这些奇怪的变态装置自然要被删除。
目标客户国家自然也不需要2马赫以上的高速拦截机,所以FL-1采用来源更为可靠的国产的WP-6发动机,1台WP-6发动机的推力就超过3250公斤。更小重量和后期的气动修型使得FL-1的最高速度为马赫1。5,空重3。5吨,最大挂载2吨,最高升限为1万6千米,作为第三世界国家轻型拦截及战术支援战斗机实用。强调的简单操作性、可维护性和价格优势3个方面。武器方面实用的是2门23毫米航炮,备弹300发,雷达采用意大利马可尼的火控雷达,可挂载2枚AIM-9或者中国产PL-2。具体关于该机的详细状况和环球华人公司的情况在后续章节在做具体介绍。
AIA在整个50-60年代在于意大利、法国和瑞典等西欧传统航空强国的情报收集工作都是走安尔飞公司获得“射手座”项目技术类似的上层渠道。当然,由于“巴黎委员会”的直接阻扰,对于法国、德国这种大国的情报获取,主要目标则是在航空子系统的获取,行动也更为隐秘和困难,多半集中在黑市获得零星的情报/样品供国内参考。不过,总体来说,AIA在欧洲的“淘宝”行动确是非常有利的推动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


第8节 门徒(1)
更新时间2011…8…7 18:35:22  字数:2163

 米格-17CH型攻击机
AIA在欧洲大肆搜刮航空人才和情报时,中国派遣留学生及航空设计人才也在苏联学习者在未来设计战鹰的技术。
1951年开始,中国方面根据与苏联方面签订的《苏中航空援助协定》,在1951-1960年十年共派遣了超过3万名航空专业的技术工人和工程设计人员。并且由于斯大林与赫鲁晓夫的绿灯,甚至允许部分中国工程师以学徒身份到苏联几大设计局进行实际的飞机设计工作。这里面就诞生了多个中国未来的航空设计师。
据60年后中国国际档案局解密的资料显示,1951年开始,进入到米格设计局的有设计师先后有:陆孝彭、屠基达、王楠收、宋文骢、林家骅等共10人;进入到苏霍伊设计局得设计师先后有:顾诵芬、陈一坚、高镇宁;进入拉沃契设计局得设计师先后有:王楠寿、管德、张阿舟;进入雅克列夫设计局得设计师先后有:于希明、楼国耀、周光耀;进入安东列夫设计局的设计师先后有:龚国政、张钦良、熊文杰、卢开仁;而进入到图波列夫设计局得设计师先后有:马凤山、徐舜寿、程不识、孙志端。除了这些著名设计局,特种飞机和发动机相关领域中国方面也做了相关派遣,别里耶夫水上飞机制造设计局的设计师有:王洪章、杜伟;而中国著名的发动机元老吴大观则以定期带团观摩的方式到克里莫夫发动机设计局和留里卡发动机设计局进行学习。
有趣的是综合这些未来的设计师所学习的设计局及参与的飞机项目,可以看得出:在中苏蜜月间的留学和见习,对他们未来的设计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甚至有一些项目可以完全的被定义某某某项目的中国版。其中最大的例子非陆孝彭所属。
陆孝彭1952年到达米格设计局之后,作为最讨米格设计组喜欢的中国设计苗子,被特别安排到米格-17对地攻击型项目,作为项目总负责人的助理。这个米格设计局代号“CH”的对地强击型米格-17,将原先的机头进气方式改为两侧进气方式,目的是为了提供足够大的机头空间安装两门23毫米可调角度的活动炮架。这个能在负9度到正27度范围内转动的炮架,很符合在当时苏联航空设计界非常流行的“自动化”观点,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可调角度的武器系统将有利于攻击地面和空中目标。
米格-17CH项目除了将机头安装大型整流罩外,在机翼挂架加装火箭发射器和航空炸弹等方式提高对面攻击能力,起落架和轮毂部分也做了相应加强。该机在电子火控方面还配备了“鹳”式雷达测距仪和一个光学瞄准具来整合23毫米可调式机关炮。
陆孝彭全程参与了该机从立项到制造试验的所有过程。在这期间,他和该型号的总负责人尼古拉沃尔科夫形影不离,与所在的设计组30多人一起,从1952年立项到1953年试飞,1年多的时间共同完成了从图纸到试验样机艰辛工作。可以说陆孝彭是中国留学设计师里,第一个具备整体型号研制经验的“门徒”。
但也许是命运捉弄,对于勤奋的陆孝彭来说,他所参与的人生第一个飞机型号却在经过13架次的飞行性能及武器测试后被宣告搁置。
根据陆孝彭在晚年的回忆,测试飞行组主任斯托伊奇科夫在最后总结项目性能时曾经这样评价:“米格-17CH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