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例三:努尔哈赤各个击破灭明军
万历44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贞族,建立了后金,自称汗。公元1618年,他率2万军队攻占了抚顺。万历皇帝立即命兵部侍郎扬镐为辽东经略,指挥辽东所有军队讨伐努尔哈赤。
扬镐是个文官,从未领过兵大过仗。他集合10万军队,4个部兵,分别由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兵刘挺率领,四路进兵。努尔哈赤胸有成竹地说:“明军分路进攻,我军正可以一路一路地消灭。
后金军总共只有6万多人,在努尔哈赤率领下,先消灭了杜松这一主力,又轻而易举地击败了马林,刘挺兵败自杀,李如柏被扬镐急令返回。这样,前后不过5天,明军大败而归,10万大军被消灭4。5万。
例四:康熙各个击破 平定三藩之乱
“三藩”是指顺治年间派驻云南、广东和福建三地的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后由其子耿精忠袭爵)。三藩独霸一方的地方割据势力,危害着国家的统??的旨意,发动了叛乱,接着耿精忠、尚可喜也树起了反清旗帜,史称“三藩之乱”。当时康熙仅20岁,但机智过人,他制定了重点打击吴三桂,争取其他叛乱者中立,投降的作战方针,并利用耿精忠与台湾郑径的矛盾,招降了耿精忠。
1677年,尚可喜忧愤而死,其子尚子信也因吴三桂矛盾尖锐,在清军的进逼下,向朝廷投降。1678年,吴三桂在内外交困中死去。一场席卷10省,长达8年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平息。
十二、出奇制胜
1、计名释义
出奇制胜原指战争中运用奇兵、诈术以制敌取胜,后泛指运用出人意料的办法来取胜。
2、按语评析
《孙子兵法》兵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在战争中,能把兵用活、用神,如何出奇制胜,关键看军事指挥员的综合素质。没有奇迹,可以创造奇迹,奇迹在智慧中产生。在战术上迷惑敌人,用敌人意想不到的方法打击敌人。
3、用计例说
例一:李光弼出奇制胜得好马
唐玄宗时期出现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乱,朝廷派大将李光弼去平息史思明的叛军。
李光弼率人马到黄河北岸保卫洛阳,史思明驻扎在河阳南岸。有一天,李光弼叫士兵把军中500匹母马和马驹集中起来,等史思明放马洗澡的时候,就把马驹拴在城内,把母马都赶出城外。
母马一离开马驹,就嘶鸣起来。史思明那1000多匹良马一听到对岸马群的叫声,就都浮水泅过河来,马夫们拉也拉不住,唐军就把它们赶进城里,白赚了1000匹好马。
例二:四渡赤水出奇制胜
1935年1月,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地区后,敌情极为严重。蒋介石调集40万大军,从四面八方对红军进行合围,妄图消灭红军。而此时红军只有3万多人。
在这紧急关头,毛泽东灵活地指挥部队,忽南忽北,宛若游龙,四渡赤水,出其不意地纵横驰骋于敌人重兵之间,最后终于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使红军由被动变为主动。这是毛泽东“灵活机动,出奇制胜,摆脱危势”的得意之笔。
例三:苏军出奇制胜 轻取布拉格
1968年8月,苏联最高领导人经反复研究,认定捷克斯洛伐克以杜布切克为首的现任党中央企图反对苏联,脱离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决定立即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对其实行武装占领。
8月20日夜11时,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格党中央大楼里正在召开中央主席团会议,为党的十四大做准备。这时一架苏联民用客机,突然飞临布拉格上空。飞机不断向地面呼救,说机械发生故障,要求机场准许紧急着陆,机场允许降落。
当机舱门打开时,飞机上蜂拥冲下的不是游客,而是一群全副武装的士兵。没等机场工作人员醒过神来,苏军突击队员已迅速奔向机场各个角落。刹时捷克军人被缴械,机场全部落入苏军突击队手中。苏军不费一枪一弹,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布拉格的各个重要据点。
例四:动之以情出奇制胜
“战争狂人”希特勒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遭到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憎恨。
二次大战期间,美国有一家专门生产经营火柴的企业,因战争使商品滞销,工厂面临倒闭的危险。该企业老板于是广招良士出谋划策,把磷涂在“希特勒”的漫画像的受臂上。
消费者购买这种装潢的火柴后,每划一次火柴,就烧了一次“希特勒”。这对于爱好和平的人来说,十分痛快解恨。不出所料,封面改进后的火柴,立即成了市场上的热门商品。(待续)
正文7
十三、巧取豪夺
1、计名释义
巧取豪夺是用软硬兼施的办法,把想得到的东西拿到手。
2、按语评析
巧取豪夺是强者对弱者掠夺的一种方式,它是利用别人处于困境之时,乘火打劫,乘人之危,提出条件,采取软硬兼施的办法,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3、用计例说
例一:巧取豪夺的由来
宋朝有位著名的书画家名叫米芾(fú),他有个嗜好,那便是专爱收藏名人字画,为此,他不惜采用欺骗的手段达到自己目的。
平日,只要听说谁家有名人字画,他就千方百计把它借来,说是观赏,其实是临摹。他可以临摹得和原来作品一模一样,以假乱真,然后把临摹品还给人家,自己留下真迹。有时他甚至把原作和临摹品同时给原主挑选,原主还往往上当,误选了他的临摹品。
有一次,米芾在船上遇见了蔡攸,蔡攸拿出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为请他欣赏。他一看就不肯放手,一定要用一幅同蔡攸交换。蔡攸不同意,他就苦苦哀求,纠缠不休,最后竟以投河自杀相要挟。蔡攸无奈,只得同意交换。
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当时的人便把米芾这种伎俩叫做“巧取豪夺”。
例二:洛克菲勒巧取豪夺收矿产
德国人梅里特兄弟移居美国后,定居在密沙比。他们早起晚归,积攒了一些钱,大量收购地产,成立了铁矿公司。洛克菲勒早已对铁矿区垂涎三尺,等待时机。
1873年,美国发生了一次经济危机,市场银根告紧,梅里特兄弟陷入了窘镜,洛克菲勒就派了一位牧师看望他们,并比银行利率低二厘的条件,借其42万元考尔贷款。
不到半年,牧师突然来要。两兄弟早已把42万元花在矿产上,无法还钱,他们被逼上了法庭。原告律师说:“考尔贷款是贷款人随时可以索回的贷款,故其利率低。”梅特兄弟只好宣布破产,将矿产卖给洛克菲勒,作价52万元。
例三:罗斯福巧取豪夺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最早不是由美国开凿。19世纪末,有一家法国公司跟哥伦比亚签定了一个合同,打算在哥伦比亚的巴拿马省境内开一条连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运河。
由于法国公司资金短缺,便向美国兜售巴拿马公司,要价一亿美元。美国欣喜若狂,但却故作姿态。罗斯福指使美国海峡运河委员会提出一个报告,证明在尼加拉瓜开运河省钱,开巴拿马运河将支出2。5美元。法国公司只好销价到4000万美元,省了6000万美元。
罗斯福又用同一计策来压哥伦比亚政府。他指示国会通过一个法案,规定美国如果能在适当时机内同哥伦比亚政府达成协议,将选择巴拿马开运河,否则,美国将选择尼加拉瓜。
尼加拉瓜也作不住了,与美国签定了一项卖国协议,同意以1000万美元的代价长期租给美国一条两岸各宽3英里的运河区,美国每年另付金10万元。
例四:苏联巧取豪夺占波兰
1939年9月17日凌晨5时40分,波兰东部边境突然出现了大批苏军,直接闯入波兰境内,波兰守军命令他们止步。苏军中有人喊:“别开枪,我们是帮助波兰人打德国人的。”
守军由于与最高统帅部联系不上,只好自作主张,将苏军放进来。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是引狼入室。60万苏军迅速蜂拥而入,越过了几乎毫无防备的波兰东部边境,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西猛进,攻占城市,解除波军武装。
波兰清醒过来后,在维尔纽斯,比亚威斯托克和奥兰纳等地与苏军展开了浴血拼杀,但毕竟势单力孤,很快就败下阵来。苏联趁火打劫、巧取豪夺,给了波兰人背后一刀。
十四、虎口拔牙
1、计名释义
虎口拔牙是从老虎嘴里拔牙,比喻做十分危险的事情。
2、按语评析
虎口拔牙在战术上指打击、攻占危险的军事目标。其危险性大,如果不成功,就会被消灭,这是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