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队进入中国战场以替换那些被美国制造的新锐武器所重创的苏联装甲集群。当然一般行文至此,西方史学家总会假惺惺的向中国军民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英勇和顽强表示敬意云云。
应该说华约各成员国的地面部队进入中国战场的时间的确较晚。以民主德国第5集团军为例。这支由民主德国陆军少将―曼弗雷德?格默特所统帅的集团军由1个坦克师、2个摩托化步兵师、1个武装直升机大队以及4个负责维持后方秩序的边防团组成。这个集团军被配属给由斯涅特科夫上将所指挥的草原方面军指挥,在战争中一度与近卫第4坦克集团军长期协同作战。
尽管华沙条约组织早在1955年即宣告成立,但是不可否认与他的对手―北约相比,这个组织在创立之初便带有极大的随意性。1954年10月,巴黎协定签署,联邦德国被正式吸收加入北约组织。苏联和东欧国家立即展开了口诛笔伐,除了谴责“巴黎协定”破坏了战后关于对德国的国际协定之外,还于1954年11月在莫斯科举行有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八国代表参加的“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
这次会议郑重宣布,如果巴黎协定批准生效,八国将在组织武装力量和联合司令部方面采取共同措施。但是根据国际外交的游戏规则,这样的恫吓基本上是吓不倒人的。西方国家最终“一意孤行”,批准了巴黎协定生效,从而实现了美国武装联邦德国的计划,最终形成以美国为主宰,以西欧各国军队为骨干的西方政治军事集团。
作为对应手段,苏联和东欧七国于1955年5月11日至14日又在波兰首都华沙召开第二次保障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正式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根据条约组成了与北约组织相对抗的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不过在这样的前提下,作为被动反应成立的联盟内部并不稳定。
几年之后阿尔巴尼亚首先鼓噪起来,拒绝参加“经互会”和华约组织的活动。而整个60年代华约组织对于莫斯科来说也几乎是麻烦的代名词,苏联总参谋部几乎忙于到处扑灭华约组织成员国的离心趋势。这一情况在1968年进入了顶峰。
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是华约组织成员国的第一次集体行动,但是其作用并没有彰现所谓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团结,相反却暴露出了华约组织内部矛盾和斗争。1968年3月阿尔巴尼亚正式宣布退出华约组织。而罗马尼亚也随后表示其军队只参加华约参谋人员的演习,而拒不参加实兵演习。罗马尼亚更拒绝任何华约军队在其境内举行军事演习。
对于莫斯科的后院起火,西方世界一度弹冠相庆,在他们看来华约组织最终的分崩离析只是时间问题。但否极泰来,走过了最为尴尬的一段时间之后,华约组织最终在70年代进入了全盛时期。在一个又一个前北约国家内部变革的炮声隆隆之中,华约组织成员国也似乎终于找到了一些同舟共济的感觉。在苏联的提议下,华约组织新成立了国防部长委员会、联合部队军事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外长委员会等机构。
而华约成员国的武装力量,随后也经常不断在缔约国境内举行“战斗情谊”、“盾牌”、“联盟”、“十月风暴”等名目繁多的军事演习。1981年3月,华约部队就曾在波兰领土上举行过代号为“联盟―81”的演习。当然这是在在波兰国内局势动荡的年代,除了华约各组织成员国外,苏联红军在波兰境内和周围,单独或同波兰人民军一起举行多次规模不等的军事演习。
但是无论如何华约组织的一体化进程仍在按部就班的推行着。1983年1月,在布拉格召开的华约组织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上,通过了《华沙条约国政治宣言》,建议华约和北约组织成员国间签订一项不使用武力和保持和平关系条约,彼此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常规武器。同年10月,作为对付美国在荷兰和意大利部署中程弹道和巡航导弹的反制措施,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三国政府同时宣布,苏联将在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做部署战术导弹。
而就在欧洲大陆军备竞赛如火如荼的同时,1984年4月,华约成员国的各国最高领导人保加利亚国务委员会主席―托多尔?日夫科夫、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民主德国国家内政议会主席―埃里希?昂纳克、罗马尼亚总统亚?伯尔拉德亚努、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古斯塔夫?胡萨克、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主席―卡达尔?亚诺什和苏共中央总书记―柯尔莫哥洛夫再次聚首华沙。
这次聚会与20年前相比,尽管华约组织的成员国少了一个。但是所有与会者却都相信这个联盟在未来不仅将继续延续下去,更将得到长足的发展。与会国不仅签署关于《华沙条约》延期20年、到期还可顺延10年的议定书。更发表公报,明确提出,延长华约组织有效期是出于确保盟国的安全和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紧密合作的需要,只要北约组织继续存在,华约组织就要加强自己的同盟。
而莫斯科则开始着手建议一个以《华沙条约》为基础,吸纳社会主义法国及其自治邦联、葡萄牙、南斯拉夫以及其他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更为广泛的联盟―欧洲社会主义大联盟的庞大计划。但是在此之前,这一次华沙会议还有一项不能对外宣布的秘密议题。几乎在华约各国首脑忙于折冲樽俎的同时,由苏联元帅维克托。格奥尔基耶维奇。库利科夫所领导的华约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也在紧锣密鼓的部署着庞大的部队动员和调动计划。
尽管相关的动员工作事实在1984年最初的3个月之内便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但是数以百万计的华约成员国军队将剑指何方,事实在1984年7月那场席卷欧亚大陆的风暴降临之前,华约组织内部仅有华约联盟武装力量总司令库利科夫元帅、波兰国防部长雅鲁泽尔斯基大将,民主德国国防部长霍夫曼大将、华沙条约部队总参谋长格里布科夫大将在内的少数几个人知晓。
华约组织成员国的动员系统的效率在此时得到了充分的检验。根据苏联总参谋部的计划。第一批参与针对中国进攻的华约地面部队由3个集团军组成,其中民主德国人民军地面部队之中抽调的是第5集团军。不过这支部队本身并不知情,司令部位于新勃兰登堡的民主德国第五军区只是按照预定计划和其他军区一样改编为第5集团军和进入战时编制。
由于处于欧洲战场第二线的位置,事实上第5集团军的战备状况在民主德国人民军之中并不是最好的。按照苏联的标准,陆军可以分为四个战备等级:第1级为常年战备状态,所有部队全编满员。第2级为战备状态,是指经过2天的补充和装备可以全员满编制投入战场。第3级则为不满编部队,一旦要宣布战争状态后10至15天才可以达到全编满员。而第4级则为动员部队,平时只保有军官阶层,要在开战20至30天才可能达到全编满员。
而民主德国人民军第5集团军的编制内的5个师一级单位之中,只有第9坦克师属于战备状态,第1、第8摩托化步兵师则属于不满编部队,而剩下的2个师则干脆是动员部队。真正处于常年战备状态的只有驻防民主德国人民军最好的军事训练基地―勒宁军事训练基地、旅级规模的第40“威利?桑格”空中突击团。不过这并不是什么问题,因为莫斯科为自己的计划留出了足够的时间。
第二章:华约东进(十)
在大规模的整体动员之中,民主德国第5集团军的动作并不那么引人侧目。北约方面当然不会无视对手的集结。但是其的注意力更多的关注在部署在荷兰和德国边境的民主德国人民军第1集团军以及德国南部的第3集团军的身上。第1集团军可以说民主德国人民军中的小字辈,其前身不过是20世纪60年代晚期,由反越战的学生运动发展起来的“红军旅”。
但是在那场长达5年的血腥内战之中,大批满怀着理性的德国青年在战火中被锤炼成最为优秀的士兵。尽管得到了苏联和民主德国方面的秘密援助,但不可否认始终战斗在第一线,一次又一次战胜科隆政府的联邦警察部队、国防军乃至北约干涉部队的始终是他们。而在战争后期整营、整旅倒戈的联邦德国国防军更令这支部队迅速完成了专业化和正规化。
尽管在两德合并之后,民主德国对“红军旅”和前联邦德国国防军的倒戈人员进行了严格的甄别和整肃。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