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为何,他眼中悲伤如许?
这一年的八月,元宏准备去嵩山。
临行前,他将后宫诸事托付于我。这其中,也包括了太子元恂。他告诉我,太子的师傅,李冲和高道悦屡屡上书,说太子不好诗书,常思北归。
“朕已经责罚过他了。朕近年忙于朝政,对皇子们疏于管教,尤其是皇太子。”他叹了口气,极其恳切地说,“妙莲,我这一离京,一切都拜托你了。倘若太子有什么过错,你尽可责罚。”
我郑重地点头:“皇上放心去吧。”
如今,我唯一欠缺的,只是皇后的金册金宝。我倒不急于一朝一夕,毕竟那么多年都过来了。只是对于元宏的心思,终究有些不放心罢了。如今听他这般托付,才算松了口气。
才过了几日,元恪忽然说起:“太子在东宫私著胡服。”我感慨,恪儿实在是很细腻的孩子,他还不理解这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但他知道孰亲孰疏。我淡淡一笑,并不让他懂得太多。
待他走后,我略一沉吟,一声招呼也不打,径往东宫而去。元恂措手不及,珍馐玉膳不及撤去,丝竹管弦不及噤声,甚至连明令禁止的胡服也不及换下。我在门扉处站了片刻,很多个念头转瞬而过。
元恂尴尬地整了整衣冠,挥手斥退了众人。四周重归寂静。这一静下来,便有了些对峙的意思。元恂才十四岁,然而傲气、矜持,在最初的惊慌失措之后,他静静地开口道:“昭仪,请坐。”待我坐下,他却紧紧地盯着我,仿佛逼问:你所为何来?
我心中并非不惊不惧,但仍然温和地笑道:“并非有什么大事,只是碰巧经过。”他不信,掸了掸襟前的衣服,笑了,颇有些挑衅的口气:“昭仪觉得这身衣服如何?”
我心中叹了口气,很清楚地意识到他对我的敌意,一半是因冯清,一半是因汉化,遂笑道:“不错。鲜卑服适合骑射。”他惊诧,一时无法接口,面上的戒备之色却消泯了几分。我暗暗一笑:到底是个孩子啊。于是,继续说下去:“当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他还是中原人呐,也穿胡服。”
元恂惊讶道:“我还道昭仪热衷于汉化呢。”我说:“并非热衷。女子穿汉服,自然显得柔美;而男子呢,大可不必,因为鲜卑男儿是要拿马上功夫说话的,若换了汉服,岂不把这个传统给丢了?”瞥见元恂深以为然的表情,我又戏谑道:“这个道理,就好像殿下尽管不乐意汉化,刚才看的歌舞却是汉人的……”
元恂大窘。我又道:“殿下不必惊慌,今日所见,我断然不会告之皇上。”元恂起初不语,忽然敏感地问:“如此说来,昭仪受了皇上的嘱托,今日是为窥察我而来?”
我心中一惊,瞬间又转了个念头,刻意作出为难的样子,说:“不瞒殿下……是的。”元恂目光一翻,漠然而又不屑。
我轻声道:“不妨告诉殿下罢。您的师傅,中庶子高道悦,日前多次上折,说太子不好诗书,常思北归。”我不说李冲,因他德高望重,恐怕元恂也不敢心怀不满。而元宏曾说起过:“高道悦生性耿介,敢于直言犯上,朕特意让他做太子的老师。”我想,高先生或许是可以利用的。
果然,元恂凝神一想,恍然道:“果然是他。”我又道:“正是为此,皇上近来对太子多有责备。也因此才托付臣妾,多留意殿下。今日,也是高大人向我禀报……”元恂在我刻意的停顿中,开始沉不住气:“他……他说了什么?”我随口道:“他说,太子密谋北归,应尽早上报皇上。”
目光在每一个字的间隙里,仔细地打量着他。我道他只是思归,并不预备付诸于行动,却见他流露出极不自然的神色:震惊、恼恨,以及心虚。我不动声色,说下去:“我自然不信。但高先生说,‘若昭仪不信,但见太子在东宫私著胡服,就可知其用心了。’……”
“他凭什么!”元恂不久之前刚受到皇帝的责罚,本就心怀怨气,此刻越发愤懑,“他竟敢这般诋毁我,我非……”到底是有些心眼的孩子,到了关键时刻,又变得谨慎起来,另起话头:“昭仪,这些话,你又何须告诉我?”
这显然是不信任的表现了。而我早已想到,因而从容说来:“皇上将你托付给我,这样的责任,我担不起!我不过是左昭仪的身份,本身又无所出,虽不至于笼络殿下,也不敢与殿下为难。”元恂略微释然,轻轻点了点头。
我慢慢地说:“我只求自保。我自然不会上书皇上,因为不愿担上挑拨之名;但若是皇上知道你私著胡服,谋划北归,我就落了个隐瞒纵容之罪了……”
听得“北归”二字,元恂微微动容,但并不急于否认,而是不以为然地哧笑一声:“你既然只求自保,那就置身事外,只当不知道罢。”
“事到如今,我如何自保?”我颇有些逼迫的意思,同时,以欲言又止的神情提醒他。他沉吟道:“你是说,高先生……”我接过话茬:“高先生受皇上之托,东宫之事,当悉数上报。”
元恂咬牙,冷笑道:“我毕竟是太子,不信奈何不了他。”
第十七章 犹是有情无思时(2)
我等待的,其实正是一场干戈。只是我不曾料想,它来得竟是那样惨烈:翌日,高道悦规谏元恂,元恂急怒之下,手刃之。
乍听此事,我心中惊惧,睁眼直瞪着前来禀报的领军元俨。元俨放慢语速,又重复了一遍,我才镇定下来,问:“太子呢?”
“太子尚在东宫。臣已命人驰报皇上,听候旨意。”
我沉吟不语,渐渐平静下来,潜意识里竟暗暗滋生出一种伴随着惊悚之情的兴奋感。
我即刻前往东宫,迅速而隐秘。但见元恂的衣袍一角仍有喷溅的血迹,我失色道:“高先生素来为皇上所信任,你竟……”
元恂业已冷静下来,微有颓然惊惶之色,默然无语。我定了定神,试探道:“太子有何打算?”他勉强镇定道:“唯有等父皇回銮,我再作解释,再领惩罚罢了。”
我笑他将事情看得如此轻巧,摇头叹息:“殿下,人命攸关啊,岂是那么容易就……”元恂面有忧色。我假意关切地问:“朝中可有人能为你说话?”他瞅了我一眼,忐忑不安,道:“昭仪,你能否……”我苦笑着打断他,仿佛与他同罹忧患一般:“皇上将你托付于我,高大人却死于禁中,我难辞其咎。”
元恂又道:“李冲大人乃太子少保,也可算是我的师傅……”我摇头道:“李冲对你的亲密,能否比得上对皇上的忠心?”元恂默然,半晌又道出几人,皆被我摇头否决。
然后,循着意料中的趋势,我暗示道:“宗室长辈中可有人?”他目中忽有亮色,冲口而出:“东阳王!”
我作出惋惜的神色:“可惜,远水救不了近火,他在平城……”元恂双眉一耸,若有所思。我低声道:“若他在洛阳,倒可以去他那里暂避,请他出面……”话音未落,元恂恍然大悟般,连声说:“对、对!我唯有去平城暂避!”
他大步流星地去了。我在他身后叫道:“太子,这可使不得!”声音弱弱的,与其说是劝阻,倒不如说是怂恿。他果然不曾回头。
我望着他的背影,微微冷笑。心中虽有些悚然,却又因这万劫不复的后果而轻松肆意起来。
又召元俨来。开门见山道:“元将军,高大人死于禁中,不知眼下如何处理?”元俨说道:“昭仪放心。臣已派人将高大人的尸首送还高府,由尚书大人亲自登门。”
我思忖着,留守洛阳的是尚书陆琇和李彪,因而又问:“是陆大人,还是李大人?”元俨道:“陆大人。”我沉吟许久,道:“为我唤李大人来。”
我对于李彪还是有一些了解的。李彪,字道固。家世寒微,名字为元宏所赐。其人学识出众,乡里举为孝廉,进京后,因高闾、李冲的举荐而平步青云。他于汉学有高深的造诣,曾经出使南朝,但为人亦简傲、轻狂。
他即刻便到,我却踌躇着,欲言又止。他并非没有疑心,问:“昭仪,莫非另有变故?”我蹙眉道:“我有一事,不敢出口。”他先是诧异,随即正色道:“臣亦受皇上嘱托,昭仪但说无妨。”
我忧心忡忡道:“皇上刚刚出巡,宫中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我难辞其咎。但恐怕此事不止如此,太子……若是逃回平城呢?”李彪大惊,想了一想,谨慎地问:“昭仪如何得知?”我简单作答:“察言观色。”
对话交换到关键地步,容不得半点差池。我心中紧张,额上亦有细汗。李彪却只是沉默。我说:“防患于未然,并无坏处。若没有这样的事,大人不过多劳;若不幸为我言中,大人不但立了功,也不辜负皇上。”
李彪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