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级,20级为得一人头,19级得2人头,以此类推。最高1级相当我们现在的团长,再往上就直接是大将军或秦王,这样建制的好处在于更安全的控制军队。由最高统帅直接领导每个“团长”。说白了,在秦这样的一个军事化国家,谁要想要求进步,那就杀人去吧,杀得越多,官职越高,很简单明了。
秦的兵役制度是所有平民终身都是职业制军人。秦人之所以强大,在于他的武器,更还在于他不同于六国的兵役制度。秦士兵就是士兵,一辈子是士兵,整天练功夫。而其他六国的士兵没有战事时都是农民,有了战士才召集起来,所以秦灭六国可以说是正规军与保家卫国的农民军之间的较量,结果可想而知。六国之灭,确实非战之过也。
有了这样的军事力量,秦王政想不当秦始皇都不行了。公元前221年,秦王政扫灭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西周末年以来诸侯长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自称皇帝,追庄襄王为太上皇。
秦王政当了秦始皇之后,干了几件事,有好事,也有坏事,有的是把好事办成了坏事,我们慢慢来说。
首先看办的好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这可是流芳千古的大好事。鄙人这些年为生活所迫,在全国各地流浪,每到一地,难免语言不通——别跟我提普通话,有的人说普通话你就觉得听着耳熟,打死也不知道他说的什么——但是每每一看到熟悉的方块字,心里就有谱了,不会觉得是到了外国。在中国这样一个民族繁杂的国度,使用统一的文字,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向心力,从而保证了中国大一统的帝国能延续2000多年,中华文明得以传继。
还有办了件好事是中央集权。近年来有人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太深,批判秦始皇,说因为他搞的中央集权,才使得中国商业没有得到发展,没能向西方一样走上自由开放的发展道路。这完全是放屁。西方崛起不过是近2、300年间的事,在过去的2000多年里,他们如果有机会面对强大的中华帝国,只有老实认输的份,要以长远的眼光去看历史,不要被这近2、300年就迷了眼睛。另外,中国是农耕文明占主导的国家,与商业文明不同的是,农耕文明需要有大一统的政权来安排耕种播收,还需要强大的国家力量动员来对抗洪涝干旱等各种灾害,这样的文明基础决定了中国必须走上中央集权的道路。
再看看他办的坏事,焚书坑儒肯定是坏事之首。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思想最活跃的时代,学者巨子层出不穷,各种思想竟相交锋,形成了很好的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果被秦始皇这么一搞,等于是扼杀了中国的文化高潮,开了一个以国家暴力控制学术思想的很不好的开端,以至于以后的几千年里,中国的文人都被扼杀了思想的能力,再也没有出过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中国的哲学,就永远地停留在了先秦时代。
好事办成了坏事就是大兴土木,修长城,修高速公路——驰道。其实这两项工程,从长远来看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不适合在当时做。当时天下初定,百废待兴,老百姓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这样的大工程需要倾全国之力,极大地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掏空了国库。这道理跟后来隋帝杨广修大运河亡国是一样的,国家财力不支持,勉力为之会坏事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三峡工程在50年代就立项讨论了,可一直要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能开工上马。
但是无论如何,秦始皇始终是功大于过的,无愧千古第一帝的称号。正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评论的:“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第七十四话:将门世家
秦始皇的天下是打出来的,在他征伐四方的过程中,有无数能征惯的将军指挥麾下将士浴血沙场,一寸一寸地打出了秦帝国。这其中有一户姓蒙的人家,毫不夸张地说,秦帝国的江山至少有一半的土地,是这蒙家打下来的。
蒙家在秦国的第一位大人物是祖父蒙骜,他特意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王,因为其出色的才干而官至上卿。秦庄襄王元年,蒙骜担任秦国的将领,攻打韩国,占领了成皋、荥阳,设置了三川郡。庄襄王二年,蒙骜攻打赵国,夺取了三十七座城池。秦始皇三年,蒙骜攻打韩国,夺取了十三座城池。始皇五年,蒙骜攻打魏国,夺取了二十座城池,设置了东郡。粗粗一算,有记载的被蒙骜拿下的城池就有70座,可以说是秦国的半壁江山啊。正当秦始皇即将亲政大有作为的时候,老将军蒙骜年岁太高,等不到那一天就死了。当时是始皇7年。
老子英雄儿好汉,蒙骜的儿子蒙武登上了历史舞台。蒙武尽管也是一员出色的将领,但是比起父亲的丰功伟绩来却逊色了不少。始皇23年,蒙武担任秦国的列将,和王翦一同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死了项燕。始皇二十四年,蒙武又攻打楚国,俘虏了楚王。可见,蒙武的军中生涯基本上是在和南方的楚国做斗争。
始皇26年,蒙家最璀璨的将星蒙恬粉墨登场。蒙恬登场的时候统一天下的大战已经接近尾声,而当时蒙恬还在监狱里做狱讼记录工作,负责掌管有关文件和狱讼档案。后来蒙恬才因为祖父和父亲的威名,因出身将门而勉强做了秦国的将军,上任之初就被委任率兵攻打齐国,蒙恬也不负众望,大败齐军,被始皇亲自授给他内史的官职。
蒙恬真正成名不是在统一之战中,而是在战后。安完内了之后秦始皇帝就要攘外了,当下派蒙恬统率30万大军向北驱逐戎狄,以收复黄河以南的土地。蒙恬征战北疆10多年,威震匈奴。蒙恬还创造性地将原来燕、赵、秦的长城连为一体,修筑了一条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逶迤绵延一万余里的长城,堪称军事上的创举。这是蒙恬军事上的黄金年代,也是政治上的。其时由于秦帝国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的匈奴,而蒙恬就成了秦帝国真正意义上的长城,死死扼守北疆,抵御匈奴南下,为秦帝创造了一个平和安宁的内部环境。秦始皇爱屋及乌,想到蒙家三代人的功勋,感叹不已,就特别尊重推崇蒙氏,信任并赏识他们的才能。当时蒙恬的亲弟弟蒙毅在国内,也官拜上卿,秦始皇外出他就陪着始皇同坐一辆车子,回到朝廷就侍奉在国君跟前。蒙恬在外担当着军事重任而蒙毅经常在朝廷出谋划策,被誉为忠信大臣。这两兄弟内外配合又尽得宠信,满朝文武没有谁敢和他们争宠的。
可一朝天子一朝臣。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游会稽途中患病,当时就派身边最宠信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可没承想,这一下把蒙毅支走,就把蒙家给害了。不久秦始皇在沙丘病死,死讯被封锁。中车府令赵高这时得宠于公子胡亥,他想立公子胡亥,于是就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立胡亥为太子。而这时候蒙毅这个长期呆在始皇身边的重臣,朝廷里最重要的一支政治力量的代表,在这个节骨眼上,居然被派到鸟不拉屎的地方去祈福,没能在现场控制局面。
什么叫见者有份?就是凡是到场的人都是出了力的,都要得到该得的利益,而没在场的,对不起了您哪。胡亥即位之后,当即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那个懦弱的原太子被逼自杀,而蒙恬内心疑虑,请求复诉。这时候可怜的蒙毅却还在远方祭祀山川!我相信作为长期在朝廷政治中枢的蒙毅应该比蒙恬更有政治头脑,更明白在这非常时期该做什么。不过实在是时机不凑巧,在当时通讯交通都极不发达的情况下,蒙毅根本无法告知兄长该如何处理这样复杂的政治局面。
使者把蒙恬交给了官吏,派李斯舍人来代替蒙恬掌兵,囚禁蒙恬于阳周。胡亥杀死扶苏后,便想释放蒙恬。谁都明白蒙恬作为秦帝国的长城对于秦帝国的重要意义。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