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那些远古的汉子-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魏惠王听后默默无言,毕竟让一个中庶子来接管国家的大政,即使聪明如魏惠王者,也不得不三思。公叔座看透了魏惠王的心思,当魏惠王将要离开时,公叔座屏退左右随侍人员,说:“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魏王犹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就离去了。
公叔座这条汉子也很为坦荡,对君尽了推荐之道,也提出了怎么做对国家才好的对策,对商鞅,他也必须尽到朋友之责。他叫出商鞅,抱歉地说:“刚才大王询问能够出任国相的人,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会同意我的建议。我当先忠于君后考虑臣的立场,因而劝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该杀掉他。大王答应了我的请求。你赶快离开吧,不快走马上就要被擒。”商鞅有点大大咧咧地说:“大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您的话来杀我呢?”事实证明商鞅的看法是正确的。魏惠王出门去对左右叹息道:“公叔座的病严重得真叫人伤心啊,他想要我把国政全部交给公孙鞅掌管,真是已经病得糊涂了。”
公元前362年,秦国出了个很厉害的君王秦孝公,他野心勃勃地要重现祖上秦襄公的辉煌,于是在即位的第二年,就想诸侯国发出了征求贤能人才的文告,欢迎能使秦国富强的知识分子能光临秦国。看来不光21世纪,在公元前4世纪,人才就已经是稀缺的资源了。商鞅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来到了秦国。
商鞅通过孝公的宠臣一个姓景的太监求见孝公。孝公召见卫鞅,让他说了很长时间的国家大事,孝公一边听一边打瞌睡,一点也听不进去。事后孝公迁怒景监说:“你的客人是大言欺人的家伙,这种人怎么能任用呢!”景监又用孝公的话责备卫鞅。卫鞅说:“我用尧、舜治国的方法劝说大王,他的心志不能领会。”过了几天,景监又请求孝公召见卫鞅。卫鞅再见孝公时,把治国之道说的淋漓尽致,可是还合不上孝公的心意。事后孝公又责备景监,景监也责备卫鞅。卫鞅说:“我用禹、汤、文、武的治国方法劝说大王而他听不进去。请求他再召见我一次。”卫鞅又一次见到孝公,孝公对他很友好,可是没任用他。会见退出后,孝公对景监说:“你的客人不错,我可以和他仔细谈谈了。”景监告诉卫鞅,卫鞅说:“我用春秋五霸的治国方法去说服大王,看他的心思是准备采纳了。果真再召见我一次,我就知道该说些什么啦。”于是卫鞅又见到了孝公,孝公跟他谈的非常投机,不知不觉地在垫席上向前移动膝盖,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
看来商鞅真是个人才,懂得看人下菜的道理。先说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再揣摩君王的心思,慢慢过度到实际的利害问题上来。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必须得有内应,要不就是一锤子买卖,搞砸了就再没机会回头了。
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变法正式开始。这自然就触犯了以甘龙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利益。双方经过长时间的论战,最后在秦孝公坚定不移的支持下,商鞅才得以迈开了改革的步子。商鞅这块被魏国扔弃的破石头,却成了秦国成就大业的基石。
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质朴的陕西人觉得这钱来得太容易了,不可信,所以没人敢动。商鞅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老百姓哗然。商鞅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就颁布了新法。
当然新法实施过程中也绝非一路顺利。新法在民间施行了一年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都知道了这件事,人人心服口服,都更加严格地按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整整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
如此又过了3年,秦国在咸阳建筑宫廷城阙,把国都从雍地迁到咸阳。这标志着秦国通过改革已经完成了国家战争资源的积累工作,已经从战略守势转入战略攻势,向东进发了。其时,魏国吃了败仗,齐国军队在马陵打败魏军,俘虏了魏国的太子申,射杀将军庞涓。商鞅敏锐地意识到机会来了,就劝说孝公:“秦和魏的关系,就象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兼并了秦国,就是秦国吞并了魏国。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魏国地处山岭险要的西部,建都安邑,与秦国以黄河为界而独立据有崤山以东的地利。形势有利就向西进犯秦国,没利时就向东扩展领地。如今凭借大王圣明贤能,秦国才繁荣昌盛。而魏国往年被齐国打得大败,诸侯们都背叛了他,可以趁此良机攻打魏国。魏国抵挡不住秦国,必然要向东撤退。一向东撤退,秦国就占据了黄河和崤山险固的地势,向东就可以控制各国诸侯,这可是统一天下的帝王伟业啊!”这一段话,基本上概括了秦国的战略思想。
在商鞅的精心策划下,秦军彻底击溃了魏国的军队,逼迫魏惠王割让河西地区奉献给秦国做为媾和的条件。为了躲避秦国的锋芒,魏国就离开安邑,迁都大梁。至此,秦国终于再次把梦寐以求的河西之地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完成了具备了进逼中原的前提条件,为未来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只用了19年时间,秦国就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国,变成了一个超级强国之一,把一个没落的半野蛮族群,变成了一个蓬勃向上的族群,一个侏儒,变成了一个巨人。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改革派最大的保护伞倒下,保守势力便卷土重来,商鞅以谋反罪名被五马分尸。这个故事也一再被儒家学者应用,告戒后世的政治家:祖宗之法不可变。
事实上包括保守势力在内,都非常清楚商鞅给秦国带来了什么,杀商鞅是泄私愤,但是商鞅的改革措施,却也被秦惠王一样不落地保留下来,并把改革持续走向深入,使得秦国不断强大。这不由让人想起了西汉年间的晁错,同样是推行对国家有利的主张,同样开罪权贵无数,同样是死得惨烈,但在死后国家同样推行着他们生前的政治主张。有时候政治人物的死,并不代表他推行的政治主张是错误的,或者是不为君王所接受的,这也是君王出于平衡政治势力的需要。商鞅的死,平息了国内保守派的喧嚣,稳定了秦国的局势,为持续深入的改革创造了一个平稳和谐的大环境,所以说商鞅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由于明天约了朋友去郊外过周末,所以明天的更新就暂停了,到下周一再更新,大家见谅!
————————————————————————————————————————————————————————————————————
另:周末接到朋友告知,有别的读书网站转了这本小说,然后我上百度一搜索,起码找到无数个读书网站都在转这本书。深切地感谢大家的厚爱,不过以后转载什么的最好还是告诉鄙人一声,谢谢了。本书现在是自由身,如果有谁看上了,可以msn:flower651230@msn。联系,价钱谈得拢就卖。请转载的朋友不辞辛劳,把这一段也转过去,谢谢。
第五十六话:2300年前的西装
    当我们回想起某个时代时,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个时代的流行服饰。比如五四运动的蓝布长衫配白围巾,文革时期的绿军装,70年代的蓝布工作服,80年代的喇叭裤、蛤蟆镜……不同的服装,总是能把我们带回到不同的时代记忆中去。这也是为什么今天那么多愤青疯狂叫嚣要恢复汉服,他们并不是觉得汉服穿着方便、舒服,不过想借助汉服这一符号回到中国最强盛的汉唐时期,找回属于那个逝去年代的心理优势而已。这实在是一种YY行为。
赵武灵王最后进入到我们的实现,也是因为衣服,因为他的“胡服骑射”。当然,在赵武灵王15岁登基那年,他也不知道自己后来会成为与伊夫&;#8226;圣洛朗或苛苛&am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