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以职场这个圈子为例。刚进入一个新单位,原有的老员工会表示出冷淡或者敌意,请教他们,他们可能会爱理不理,也可能不用心提供帮助,让他们帮忙,他们会找一些借口,找领导沟通,领导虚与委蛇,不说真话,表面上都是溢美之词,但是有晋升的机会却基本轮不到自己;工作表现稍稍突出,有人会风言风语,但是表现略有不积极,别人又会有微词,积极表达自己观点,会给人留下爱出风头的印象,但如果经常保持沉默,又有人会说是故意玩深沉。
这些情况都是被人排挤落下的后遗症——圈子冷暴力,更糟糕的情况是,直接被大鱼吃掉,成为“圈子不适症”的牺牲品。被人排挤的滋味肯定不好受,有一个年轻的读者就跟我倾诉,说自己非常苦恼,不知怎么和其他人打成一片。他内心中常常希望和同事们和睦相处,可在现实中他总是感到很孤独,经常被当做一个“圈外人”。他给我的邮件中这样写道:
我刚从大学毕业,现在在一个单位的办公室工作。每天都坐班,要和自己并不熟悉的人和事打交道,工作还好办,和人交往就有些发憷。看到别人在业余时间有说有笑,打牌聊天,好不热闹,而自己形单影只,和别人无话可说,即便说几句,也感到索然无味。其实,我在大学的时候,周围就有些人,口才非常好,很会吹牛,讲笑话。我在他们之间显得很逊色,并不很懂幽默,比如同寝室的人在插科打诨、嬉笑怒骂,轮到我那里就卡住了,不知怎么接话,处事也不怎么圆熟,很容易莫名其妙地得罪人。我真羡慕那些“自来熟”的人,而自己怎么就做不来呢?我很苦恼,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和人家打成一片。
这个男孩上班近两个月,除了本部门的同事,其他办公室的人他基本都叫不上名字,甚至有几次,他的同事还把他错当成实习生。平日里,大家工作都不轻松,多数时间都是埋首于各自的格子间,偶尔放风打岔的时候,他一边琢磨要不要参与,一边斟酌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插话进去,等他“酝酿”好了,大家的话题正好结束。同事一边工作一边闲谈时,他常常是个被忽略的“圈外人”。
人都有和别人交往的需要,否则就会感到孤独、寂寞、抑郁、焦虑。可是,人的交往能力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环境熏陶和有意识的培养下产生出来的。要构建自己的圈子,首先要学着融入他人的圈子,不给他人留下威胁感和“路人感”,如此才能在圈子熬过一段“实习期”和“观察期”。
通常情况下,不管自己怎么想,从众都是融入他人的一种最好方式。“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标新立异、追求与众不同、自命不凡、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是发生“圈子不适症”最根本的原因。一群人不认同某个人,首先就是因为彼此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是文化上的、经济上的、价值观念上的等。所以要融入他人的圈子,首先不能自卑退缩,被动地等别人来理你,询问你的需求,来帮助你,而应该有一种愿意主动“凑热闹”的态度,别人在玩,你可以欣赏;别人聊天,你可以倾听,然后找机会加入。另外,要加入他人的圈子,就必须找出与他人的共同话题。那些所谓的“文友”、“书友”、“歌友”等,都是因为一个共同的爱好而结合在一起。因此,要学会观察大家的共同话题和兴趣。当然,自己也要学习一些常识和技巧,和别人有了共同的活动乐趣,才有可能共享快乐。
第4章 主动出击,跳出人生小圈子(6)
要融入别人的圈子,让别人接受自己,就必须下决心对自己进行改造,以便让自己更接近别人,只有别人认为你跟他们差异不大,他们才会接受你。我有一个女性朋友就是如此。她刚刚进入公司时怎么也融入不了集体,平时连个说话聊天的人都没有,就连中午在公司吃饭都是一个人独来独往。本来她还觉得问题不大,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但一件小事却改变了她的想法。有一次她在一张数据报表上出了一点小问题,是要罚款的,以往这种小事主管只会批评一两句就了事,但这次主管却上纲上线说要罚款并通报批评。她觉得不甘,找主管说情,主管却冷冷地打发了她。从这件事上,她开始知道,如果不能融入他人的圈子被当做“自己人”,自己永远只能被当做一个局外人,得到局外人的待遇。于是,她开始换下自己一成不变的牛仔裤,换上跟公司女同事一样的套装西服,开始主动找同事聊天说话。她的改变是卓有成效的,也因为如此,她在职场中赢得了入围的胜利。
还要注意的是,要扩大自己的圈子,积极地接受别人的邀请是必需的。在聚会中,会有机会认识很多的新朋友,朋友的朋友经过一两次见面、接触,也会很快变成你的朋友。这样你的圈子也就慢慢扩大了。因此,在别人邀请你参加某个活动的时候,即使你很不想参加,也应该愉快地应邀。朋友的多寡,社交的成败,有时候就在于你的一念之间。长此以往,你就可以在和大家一起交流中寻找价值观较为接近的人成为好朋友,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社交小圈子。
人脉“滚雪球”的哲学
一次聚会,一次面谈,就能给自己带来几何倍增的人情优势。与人相处——尤其是与有圈子的人相处,能使你的人脉圈发生“聚变+核变”的效应。
见过雪的孩子大多玩过滚雪球的游戏。一个小小的冰块、石头或者就是一把雪,在雪地上滚几下就会迅速膨胀成一个大雪球,只要你有足够的力气和兴趣,这个雪球就会滚成足够惊人的体积。这就是所谓的滚雪球效应。
人情投资就深具“滚雪球”的表征:一旦获得了起始的优势——这个优势甚至是很小的,一次聚会,一次面谈,就能给自己带来几何倍数增长的人情优势,雪球就会越滚越大。我们所谓“圈子”这个概念,就是当我们的人脉关系连接成社会网络时,你会发现每个人建立人脉的成本是最低的,你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作介绍,你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请客吃饭,因为在圈子中资源可以共享。说得最简单一些,与人相处——尤其是与有圈子的人相处,能使你的人脉圈发生“聚变+核变”的效应。
有这样一个折纸的例子:把一张纸对折再对折一共折50次,这张纸的厚度相当于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假如再对折一次,这个高度就等于在地球和太阳之间跑个来回。在数学上,这就叫做“几何递进”,而放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不只是简单地相加,而是成倍地增长,就像迅速扩散、加倍和翻番的病毒,不停复制延伸。
我上大学的时候有当作家的志愿,于是给各个出版社投稿。虽然东西写了很多,自我感觉也不错,但寄出去的稿子就如同石沉大海一样,杳无音信。为了增加“中彩”的概率,我开始尝试写各种类型的题材,我放弃了自己一直喜欢的小说,转而开始写时评、社评,但结果也是一样。那时候我以为自己的问题是出在题材的选择方面,现在想想自己失败就失败在没有一个有圈子的朋友。之所以一直敲不开文学这扇门,一是缺乏一个圈内人引导自己了解圈内的规则,二是缺乏圈内的人脉。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我认识了一位姓毕的主编,他在出版圈中沉浮多年,是一位相当有号召力的人物。他的出现之于我恰如贵人,他不但把我领进了这个行业,而且把他身边的很多朋友介绍给了我。他的一些朋友开始邀请我写一些励志管理的书籍,而他朋友的朋友看中了我多年前写的一本小说。就这样由点及面向外扩展,朋友的朋友成了我的朋友,他的人脉也成了我的人脉。
第4章 主动出击,跳出人生小圈子(7)
对既有扩展社交的认识论,很多人业已习惯直线性思维:A导致了B,B引起了C。但真实情况却往往是:A导致了B、C、D,而B又引起了D、E、F,C却影响了A、E、F……在扩展人际圈子时,道理也是如此。毕主编引出了朋友A、B、C,而朋友A引出了D、C、E,朋友B引出了F、G、H……人脉的拓展就像从山上滚下的一个小雪球,越来越大,带来的回报也越来越多。因为你如果也用这种倍增的方式认识全世界,你便可以跟全世界你想认识的陌生人成为熟人。
大学时我创办过一个文学社兼任社长,那时候任副社长的另一位同学姓钱,我们都叫他小钱。小�